徐葆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葆光,長洲人,生於1671年、卒於1740年(《清史列傳》卷71說他卒於雍正元年即1723年,但雍正十一年印行《海舶集》,汪棟作序言,說去年請到詩詞手稿拜讀,柯遇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考證為1740年);字亮直、澄齋,號二友老人、海東役人,借姓潘,以吳江籍參加科考。
- 1705年康熙第五次下江南,徐葆光獻詩而得召見。
- 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後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參加會試,並未通過,卻受康熙特賜參加殿試。
- 康熙帝選他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編修。複姓徐氏。1713年、1715年兩次擔任會試的同考官。
- 著有《中山傳信錄》六卷及《二友齋文集》十二卷,另有《二友齋詩集》二十卷、《海舶集》三卷和《淳化閣帖考》十卷。
基本信息
姓名 徐葆光
|
字號 字亮直,號澄齋
|
民族 漢族
|
官職 翰林院編修
|
出生地 江南蘇州府長洲
|
出生時間 1671年
|
去世時間 1740年
|
所處時代 清朝
|
主要作品 《中山傳信錄》六卷
|
主要成就 出使琉球
|
人物生平
徐葆光,長洲人,生於1671年、卒於1740年(《清史列傳》卷71說他卒於雍正元年即1723年,但雍正十一年印行《海舶集》,汪棟作序言,說去年請到詩詞手稿拜讀,柯遇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考證為1740年);字亮直、澄齋,號二友老人、海東役人,借姓潘,以吳江籍參加科考。1705年康熙第五次下江南,徐葆光獻詩而得召見。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後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參加會試,並未通過,卻受康熙特賜參加殿試。康熙帝選他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編修。複姓徐氏。1713年、1715年兩次擔任會試的同考官。著有《中山傳信錄》六卷及《二友齋文集》十二卷,另有《二友齋詩集》二十卷、《海舶集》三卷和《淳化閣帖考》十卷。
康熙五十二年,徐葆光充任會試同考官。徐葆光才華出眾,品格高雅,在內廷館閣眾臣中顯露頭角,康熙帝十分看重他。當時,正值琉球國王承繼王位,徐葆光被派往琉球,任敕封琉球國王的副使。賞賜徐葆光一品麟蟒服。不久,徐葆光告假歸鄉。此間,他撰寫了《中山傳信錄》六卷,述出國所見風情。康熙五十七年後,徐葆光在家閒賦數年。
雍正初年,徐葆光以御史掛名,不久,沒等到封官授職,他就去世了。
人物著作
- 在琉球諭祭、冊封之後,徐葆光通過詳細調查研究,回國總結成《中山傳信錄》。"雖未敢自謂一無舛漏,以雲'傳信'。"該書有三篇序言,正文47篇分為六卷,圖文並茂,共計16萬8千字。
- 《傳信錄》卷一有封舟、渡海兵役、更(針盤、玻璃漏)、針路、往返海行日記、歷次封舟渡海日期、天妃靈應記、論祭海神文等12篇,記述中琉間的海上交通情況。
人物評價
- 徐葆光擅長書法。清代吳修的《昭代尺牘小傳》中記載:「(徐)葆光工書。」
- 徐葆光豐頤偉岸,身材高大,眉清目秀;晚年,虬髯鶴髮,龍章鳳姿。可說是儀表堂堂。
- 徐葆光撰寫古文,辭語明峻潔純;而詩作,特別雄健排評,如同出入峨嵋、劍南之間。
- 徐葆光詩作「楓嶺山行至梨嶺」中的佳句「風泉聒旅枕,壁燈照客起。」很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