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直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直中
出生 (1917-04-01)1917年4月1日
逝世 2011年9月16日(2011-09-16)(94歲)
奖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生涯
研究領域 雷达与信息处理技术
博士生 {{{博士生}}}

张直中(1917年4月1日-2011年9月16日),浙江海宁人,雷达与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导多个雷达及相关部件项目的研究与制作,包括1957年指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微波动目标显示雷达、1961年研究单脉冲调制技术并于1964年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部单脉冲试验雷达[1]等。[2]被誉为见证中国雷达发展历程的人。[3]

1994年,获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4][5]

成就及贡献

微波动目标雷达

张直中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电子学会理事长,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电子部雷达局科技委副主任委员;国家级国防科技进步和发明奖军用电子行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编委会委员及雷达编写组主编等社会职务。此外,他还一直兼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和硕士生与博士生导师,先后带出了8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

1953年,张直中受命主持仿制苏式П—3型雷达。当时技术环境很差,没有图纸资料,只有一部缺天线的样机。他负责雷达系统论证及天线馈线设计,经过他和其他同志的努力,试制成功了第一部国产的中程警戒雷达,从此开始了我国自行设计和生产雷达的历史。

从我国进入自行设计雷达开始,张直中就抱着要跟踪国际上雷达先进水平的信心与决心。他悉心研究国外雷达的新技术、新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采用新体制新技术的实施方案。

1957年,当时任国营七二○厂副总工程师的张直中,接受了主持研制低空警戒雷达(方案论证)的任务。他认为应采用一种在我国尚属首次涉猎的动目标显示雷达体制,并提出了应先解决减少地杂波强度的两个课题:一是低打地能量的余割平方天线,二是地杂波对消的技术。根据他指出的方向,展开了技术攻关,取得了成果,终于研制成了我国第一部微波动目标显示雷达。

1958年,十四所受命研制我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跟踪雷达。作为技术负责人,张直中科学地分析了国外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国内电子工业的技术基础。首先,他认为研制超远程跟踪雷达参考美国50年代前期的“磨石山”雷达已经落后,因这种雷达角跟踪采用圆锥扫描方式,由于脉间的幅度起伏限制了角跟踪精度的提高,而国际上正在开发脉冲压缩、单脉冲跟踪等新技术,前者能解决探测距离远同时又有高距离分辨力及测距精度,后者能提高角跟踪精度、推远跟踪离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因此,他认为先进的超远程跟踪雷达应是单脉冲测角和脉冲压缩体制,接收机应采用抵噪声参量放大器,1961年,十四所在他的主持下开展了单脉冲跟踪体制的研究,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部四馈源和差单脉冲试验雷达;它证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单脉冲测角精度确实显著优于圆锥扫描。这个高技术成果还为十四所以后研制“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中的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雷达信号理论与脉冲压缩”论文

1962年,张直中发表了“雷达信号理论与脉冲压缩”论文,对我国雷达行业研究脉冲压缩技术起了推动作用。他主持开展的脉冲压缩课题,也证明了线性调频脉冲压缩在性能上与可实现性上都优于二相编码方案。1964年,在一台407型远程警戒雷达上改装成我国第一台采用体波色散延时线的线性调频脉冲压缩试验雷达,验证了系统的压缩效果,取得了雷达脉冲压缩技术系统设计的实践经验。1964年和1965年,因我国要研制远程和超远程雷达,他提出为适应不同雷达的需要,要探索各种不同的线性调频信号的产生和处理办法。在张直中的主持下,十四所对色散延时线和脉冲压缩电路技术的研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能够提供各种不同雷达需要的色散线和脉冲压缩电路。十四所的一系列脉冲压缩技术成果首先用在110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上,接着又用在583频扫三座标试验雷达、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112—1超视距实验雷达、147—1机载脉冲多卜勒雷达、146—1和385固态三座标雷达等上面。

相控阵预警雷达

60年代,在讨论贯彻毛主席关于“有矛必有盾”的战略防御思想体系时,张直中提出我国的战略预警系统应该采用国际上新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相控阵预警雷达。这种雷达的天线波速采用电扫描,无惯性,可在空间迅速跃变,具有同时搜索和多目标跟踪能力,是最有效的导弹预警体制。如果用国外50年代的老方案,即用两台机械扫描的超远程跟踪雷达执行预警任务,由于天线惯性很大,漏警必很严重,而且只能对付少数目标,故不宜采用。而且实现相控阵体制必须用电子计算机,当时国内已开始起步,从而认为我国已具有自行研制新型的相控阵雷达的可能性。他的这项方向性的技术建议被十四所领导采纳,并进行了天线振子单元、数字式移相器、功率分配器、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等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及32个单元的接收相控阵天线的扫描实验,为实战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由张直中主持前期方向性研究的110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和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可探测外空目标,对我国发射中程和远程导弹、人造卫星、同步卫星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研制成功,缩短了我国的雷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受到国际上的关注。1979年和1983年,以我国自行研制的110超远程跟踪雷达和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为主的探测设备,准确地跟踪了美国“天空实验”和苏联1402号核动力卫星,为我国准确地预报上述两颗失控卫星坠落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数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机械脉冲多卜勒雷达是国际上70年代兴起的新型机载火控雷达,它具有从极强的地杂波中提取小的飞行目标的能力。1980年张直中作为总工程师代表十四所接受了研制机载脉冲多卜勒雷达的任务。在他的主持下进行了技术攻关,到1983年,难度较大的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主要是低副瓣平板天线、栅控行波管发射机、数字式信号处理机,为实验型脉冲多卜勒雷达的研制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成像雷达的研究

1988年,张直中已71岁,但他雄心不减,又开展了的成像雷达的研究,选择了逆合成孔雷达(ISAR)这一难度极大、但性能优良的课题。这是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任务之一。张直中指导两位博士生着重进行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如何对快速运动的复杂目标进行运动补偿;另一个是经运动补偿后如何获得目标的高分辨力的二维图象。到1990年上半年,在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和转台成像实验等方面均已取得初步成果。

张直中结合他的研究工作,还先后于1979年、1986年和1990年发表了《雷达信号的选择与处理》、《合成孔径、逆合成孔径和成像雷达》和《微波成像术》三部专著。此外,他还从60年代起,在学术刊物和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约20篇。

张直中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勤于探索,热心培养新生力量,在学术上从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密切注视国外高新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国际上雷达新技术发展的动向,用自己的努力使我国在雷达技术上跟踪并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他在发展我国的动目标显示雷达、单脉冲精密跟踪雷达、相控阵预警雷达等方面是工程的倡导人;在发展我国的脉冲压缩雷达技术,脉冲多卜勒雷达技术、微波成像雷达技术方面是学术上的带头人。他为发展我国雷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求是理论网. 张直中:无悔的雷达人生_科教人物_求是理论网. www.qstheory.cn. [2017-09-25]. 
  2. 中国工程院-张直中. www.cae.cn. [2017-08-03]. 
  3. 张直中:造出自己的战机多普勒雷达 给美国看看. 
  4. 白玉良主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 第二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685–696. ISBN 978-7-04-024207-2. 
  5.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编.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12.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年11月: 23–24. ISBN 978-7-5037-6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