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開放型經濟

來自 教育網 的圖片

開放型經濟 是與封閉型經濟相對立的概念,是一種經濟體制模式。在開放型經濟中,要素、商品與服務可以較自由地跨國界流動,從而實現最優資源配置和最高經濟效率。開放經濟強調把國內經濟和整個國際市場聯繫起來,儘可能充分的參加國際分工,同時在國際分工中發揮出本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一般而言,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高,越接近於開放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發展開放型經濟已成為各國的主流選擇。開放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的不同在於:外向型經濟以出口導向為主,開放型經濟則以降低關稅壁壘和提高資本自由流動程度為主。在開放型經濟中,既出口,也進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輕的問題,關鍵在於發揮比較優勢;既吸引外資,也對外投資,對資本流動限制較少。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意見》共分11章50條,從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總體要求、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建立促進走出去戰略的新體制、構建外貿可持續發展新機制優化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拓展國際經濟合作新空間、構建開放安全的金融體系、建設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強支持保障機制建設、建立健全開放型經濟安全保障體系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時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開放型經濟 [1] 外文名稱 open economy

歸屬類 經濟體制模式

簡介

什麼是開放型經濟,開放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有何不同?

結構調整中的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經從"止血"、"輸血"進入了培育"造血功能"的階段,世界經濟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需要及早研究可持續發濟都是如此。從以上兩個方面來看,在擴內需、穩外需、保增長的同時,深入研究開放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問題,十分必要和緊迫。

一、從改革開放的高度認識開放型經濟結構調整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2年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以來,國內關於改革和開放的爭論增多,特別是在對外開放方面,甚至出現了一些針鋒相對的觀點。其實,中央關於改革開放的方針是明確的,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可是為什麼會有激烈的爭論呢?主要原因是,如今改革的難度增加了,開放的風險增大了。因此,近年來的一些爭論,關鍵不在於要不要改革開放,而是如何改革開放。

在開放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問題上,有些人認為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我們大量出口,消耗大量能源資源,污染留在國內,換回來的卻是不斷貶值的美元;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以二戰後建立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為基礎的經濟全球化。有些人雖不反對結構調整,但堅持擴大出口,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國人口占世界的20%,出口占全球出口不足9%,而歐元區人口占世界的5%,出口卻占世界的30%,中國必須繼續大力開拓國際市場,賺外國人的錢,何樂而不為?這種說法在從事外經貿工作的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中影響廣泛。

上述兩個觀點都有道理,但卻形成了嚴重對立,原因在於把目標等同於過程,把戰略與戰術混淆。這種思想認識上的衝突對實際工作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一些地區和部門在理解和執行中央堅持擴大內需、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等戰略方針時,或多或少地存在偏差。如果深刻理解並統籌好開放型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必要性和戰術漸進性,相關政策措施出台的時機、力度和順序就會把握得更好。

二、開放型經濟結構調整的內涵

按照經濟學的界定,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體屬於開放型經濟體。從這個意義上看,開放型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內涵是高度一致的。

經濟結構調整是有層次的。內需和外需的結構,投資和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結構,屬於第一層次;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屬於第二層次;而市場結構、貿易方式結構屬於第三層次。當然,對我國而言,結構調整還涉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研究和討論結構調整問題,需要將不同層次的結構調整區別開來。如果混在一起,就難以理清思路。

三、結構調整的時機及其與規模、速度的關係

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企業缺乏結構調整的動力;經濟形勢差的時候,企業認識到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很多企業生存都很困難,喪失了結構調整的能力。因此,政府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來完善促進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建立在經濟繁榮時期幫助企業積極調整、在經濟低迷時期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

結構調整與規模和速度存在一定矛盾。開放型經濟的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整,都要緊緊圍繞宏觀調控的目標來進行。因此,在確定對外貿易、吸收外資等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時,要依據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來進行,而不是相反。

最近,國家將今年外貿出口的預期目標從保增長調整為保市場、保份額。這一調整是完全正確的,既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也體現了不片面追求規模與速度的政策取向。當然,目前外需萎縮的狀況尚未根本緩解,出口下降幅度依然較大,是制約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主要矛盾,千方百計穩定外需是非常必要的。

四、結構調整的第一層次:內外需結構與三大需求結構

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非常多,中央已經明確,要在千方百計穩定外需的同時,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逐步調整內外需結構,實現內外需協調發展和消費、投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協調拉動。但是,目前社會各界對擴大消費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需要澄清。一種影響較廣泛的觀點是,當前消費已經增長很快(今年上半年實際增長16.6%,是198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何況中國的老百姓收入水平比較低,社保體系不完善,進一步增長的潛力不大。

這種觀點多有偏頗。首先,擴大消費仍有較大潛力。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將改變很多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擴大住房裝修、家具、家電、汽車、家政等與住行相關的商品和服務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其次,不能籠統地講老百姓收入低、社保體系不完善。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人先富起來,國家對社保體系的投入持續大幅增加,很多城鄉居民擴大消費是有基礎的,家電下鄉成效明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再次,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擴大消費的必要性。消費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是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如果我們拿出一些時間和金錢來旅遊、健身、參加培訓,工作的效率會更高,效益會更大。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美歐的老百姓經歷了一個從"部分儲蓄、部分消費"、"量入為出的消費"、"借貸消費"到"過度消費"的過程。其中,借貸消費順應了"年輕人想花錢但是沒有錢,老年人有錢花卻花不了"的客觀規律,其產生和發展有一定的必然性。

因此,我們要在思想觀念和方針政策上,引導老百姓從當前的"部分儲蓄、部分消費"為主向"量入為出的消費"和"適度借貸消費"轉變,進一步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五、結構調整的第二層次: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

產業結構可分為一、二、三次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的內部結構,也可分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還可分為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中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城鄉和區域發展差別較大的國情,決定了產業門類齊全的必然性和長期性。

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對於傳統產業、勞動密集產業,像農業、紡織、輕工、生產生活服務業等,應着眼於提升技術含量,形成特色工藝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這類產業對穩定就業意義重大,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彈性所在。如果我們能夠把創業投資投給一個賣燒餅的,傳統產業的發展就有了希望。這並非笑談,台灣一種叫做鳳梨酥的小點心味道極美,世界聞名,附加值很高。可我們的燒餅,大多數十年不變,恐怕不僅是勞動者素質問題。對於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裝備製造業,要通過國家政策引導,支持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對於有利於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性產業,如航空航天、生物技術、高性能計算機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產業,不僅要加強政策引導,甚至需要國家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頭"。

企業結構分為所有制結構、大中小結構等,討論很多。需要強調的是,要繼續大力為中小企業"正名",企業不能以大小論英雄,大企業也是由小企業發展而來,更何況現在很多大企業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要繼續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並給予特殊的扶持政策。對非公有制企業的認識與扶持,道理也大體如此。

六、結構調整的第三層次:市場結構和貿易方式結構

關於調整市場結構,中央的方針是明確的,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在新形勢下,應進一步拓展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內涵和外延,針對不同市場的特點,實行差別化的國際市場開拓戰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主要區別是,發達國家法律法規相對健全,執法和行政能力較強,而且都是多邊經濟組織成員和多項國際經濟條約的締約方,在開拓發達國家市場時,即使遭遇爭端,也較易在法律框架下解決,而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經貿關係的法律基礎相對薄弱;發達國家市場秩序相對規範,假冒偽劣和侵權盜版產品的進入門檻高、處罰力度大,而很多發展中國家市場秩序不夠規範,有的甚至腐敗現象嚴重;發達國家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展中國家成為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和經濟全球化走向的重要變量,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和"走出去"的新的重要市場。把握好這些特點,對我有針對性地開發國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不同的發達國家、不同的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國家群體,都有自身的特點,需要總結歸納,增強開拓市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是兩種最主要的貿易方式,調整貿易方式結構也主要是調節這兩種貿易方式的比例關係。事實上,這兩種貿易方式僅僅是管理方式不同,並無優劣之分。加工貿易是立足國情的產物,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對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對穩定和擴大就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與一般貿易方式相比,它最大的優勢在於對進口料件實行保稅監管,可以減少企業的資金占用,而且彌補了加工貿易企業缺乏跨國營銷網絡、缺乏產品設計能力、缺乏關鍵技術和設備的不足。但是也要看到,加工貿易監管流程比較複雜,當未來我國企業在出口和引資的國際競爭中不再主要仰仗成本和價格優勢時,加工貿易將逐步與一般貿易趨同。但是在現階段,仍要立足於簡化加工貿易管理辦法,擴大實施聯網監管的企業範圍,降低企業成本和社會成本。

在貿易方式結構調整中,還涉及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結構、貿易與投資互動的問題。從發達國家經濟起飛的經驗來看,大都經歷了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過程,因此,要從健全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政策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貿易與投資良性互動的局面,逐步形成對外貿易、吸收外資和"走出去"這三個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面共同發展、財政與貨幣政策及時跟進的局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