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蛇葡萄
广东蛇葡萄 |
中文名:广东蛇葡萄 学 名:Ampelopsis cantoniensis (Hook. et Arn.) Planch. 别 称:粤蛇葡萄、田浦茶、背带藤、 过山龙、毛序蛇葡萄、牛果藤、山葡萄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蔷薇亚纲 目:鼠李目 科:葡萄科 属:蛇葡萄属 种:广东蛇葡萄 命名者及年代:(Hook. et Arn.) Planch,1887 |
广东蛇葡萄(guǎng dōng shé pú táo,学名:Ampelopsis cantoniensis (Hook. et Arn.) Planch.)是葡萄科蛇葡萄属下的一种植物。木质藤本;叶为二回羽状复叶或小枝上部着生有一回羽状复叶;花序为伞房状多歧聚伞花序;花盘发达,边缘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明显,柱头扩大不明显;果实近球形,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生长于海拔100-85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宜植于墙垣、林缘、池畔或石旁。 全株可入药,称为无莿根。性寒,有利肠通便的功效,主治便秘。果实可酿酒。 [1]
目录
广东蛇葡萄形态特征
广东蛇葡萄,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嫩枝或多或少被短柔毛。卷须2叉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
叶为二回羽状复叶或小枝上部着生有一回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者基部一对小叶常为3小叶,侧生小叶和顶生小叶大多形状各异,侧生小叶大小和叶型变化较大,通常卵形、卵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11厘米,宽1.5-6厘米;
顶端急尖、渐尖或骤尾尖,基部多为阔楔形,上面深绿色,在扩大镜下常可见有浅色小圆点,下面浅黄褐绿色,常在脉基部疏生短柔毛,以后脱落几无毛;
侧脉4-7对,下面最后一级网脉显著但不突出,叶柄长2-8厘米,顶生小叶柄长1-3厘米,侧生小叶柄长0-2.5厘米,嫩时被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几无毛。
花序为伞房状多歧聚伞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4厘米,嫩时或多或少被稀疏短柔毛,花轴被短柔毛;花梗长1-3毫米,几无毛;花蕾卵圆形,高2-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呈波状,无毛;
花瓣5,卵椭圆形,高1.7-2.7毫米,无毛;雄蕊5,花药卵椭圆形,长略甚于宽;花盘发达,边缘浅裂;子房下部与花盘合生,花柱明显,柱头扩大不明显。
果实近球形,直径0.6-0.8厘米,有种子2-4颗;种子倒卵圆形,顶端圆形,基部喙尖锐,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椭圆形,背部中棱脊突出,表面有肋纹突起,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外观不明显,微下凹,周围有肋纹突出。花期4-7月,果期8-11月。 [2]
广东蛇葡萄近种区别
该种叶形、大小变化甚大,甚至有时在同一植株上部小枝上小叶较小,下部小枝的小叶较大,因此过去一些学者在标本室中把具有大叶的标本鉴定为羽叶蛇葡萄(Ampelopsis chaffanjonii (Levl.) Rehd.),把小叶者鉴定为该种,但不同于前者在于,花轴被短柔毛,叶下面浅黄褐色,最后一级网脉清晰可见但并不突出,叶片上面在扩大镜下有浅色小圆点,顶生小叶大多比侧小叶宽且为倒卵形,种子洼穴不明显,仅微下凹。 [3]
广东蛇葡萄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环境,较耐阴。喜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土壤,但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生长于海拔100-85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
广东蛇葡萄分布范围
广东蛇葡萄繁殖方法
可用播种、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
广东蛇葡萄栽培技术
冬季落叶后或早春移植,小苗可裸根移植,大苗需带土球。生长期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施肥1-2次。秋季干旱时节及时补水,施用磷、钾肥有利果实发育。需设立网状支架使其卷络其向上生长。
每年冬春季落叶后适当修剪病弱枝及冗杂枝条,调整株形。
广东蛇葡萄应用价值
观赏:该种枝叶繁茂,富有光泽,秋季果熟时,蓝紫果串串,悬挂枝间,别具风趣。宜配植于棚架、绿廊、篱垣处,亦可种植与林下作耐萌地被。
药用: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之功效,主治皮肤癣癞、黄疸型肝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等。 广东蛇葡萄为中国民间常用药材,特别在江西、两广其茎叶常作为“藤茶”的主要品种饮用,具有清热凉血、消炎解毒等多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