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岞岫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岞曲鄉是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西南部,距內鄉縣城17公里,地處東經111°36′-111°37′,北緯32°52′-33°06′之間,東與湍東鎮接壤,西與淅川縣馬蹬鎮緊鄰,南與瓦亭、師崗鎮毗鄰,北與桃溪鎮、趙店鄉相鄰。[1]

簡介

河南省內鄉縣岞曲鄉位於內鄉縣城西17公里處,總面積128.35平方公里,現有耕地3.6萬畝,宜林面積12萬畝,16個行政村,216個村民小組,7390戶,3.05萬人,有漢、蒙、滿三個民族。交通便利,距312國道、寧西鐵路16公里,省道豫52線超二級油路橫貫全鄉。鄉境皆為淺山環列,丘壑縱橫,地形變化趨勢為北部高,南部低。境內的白馬山、苗家山、葫蘆山、老君山、紗帽山、永青山、濟渡山、石堂山等山海拔均在400-500米以上,中北部有馬河、刁河,西部有石堂山河,流經上莊村、店坊村、彭營村,進入淅川境內流入丹江水庫。

行政區劃

岞曲鄉總面積128.35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16個村民小組,30500人。下轄:王井村、孫崗村、清泉村、廟灣村、陳營村、紅廟村、岞曲村、吳莊村、水溝村、彭營村、店坊村、上莊村、白楊村、魏營村、南莊村、雙堰村 。

王井村 王井村位於岞曲鄉東部,距岞曲鄉中心集鎮5公里,村委會設在華西組。全村轄朱家莊、任宅、賈溝、石橋、華東、華西、里溝、上溝、王井、朱家、付家、黃溝、白溝、吳埡等15個村民小組,1930人,1860畝耕地,主導產業為畜牧養殖。

自然地理

岞曲境處暖溫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為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氣候特徵:春季,冷,暖多變,溫度呈跳躍上升,夏季,炎熱,雨量集中,但酷熱天氣不多,秋季,氣涼陰雨多,但個別年份久晴無雨,冬季,天冷雨雪少,但無大凍害。由於西北、北面環山的自然條件,對夏秋北上的潮濕氣流和冬季南下的冷氣起屏障作用,故境內氣候各要素和同緯度平原地區相比,年日照時數偏少,光能資源屬全省低值區,年平均氣溫略高,地形雨和對流雨較多,年平均濕度較大,年平均地面溫度較高,靜風天氣多,氣候區劃明顯。[2]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岞曲為西一區所轄,後因岞曲村土豪、民團團長靳鑫及其子"靳三閻王"等強暴橫行,區政府人員恐遭其害,遂將區公所移於清泉。改名清泉鄉。1948年岞曲解放後,建岞曲區,區址又搬回老岞曲街,後又改建為岞曲人民公社。1970年太山廟水庫竣工以後,老街被水所淹,公社機關移於現址(距原址一公里)。

資源物產

據省、市地礦部門勘探,境內主要有:(1)河南省儲量最大的水泥灰岩礦帶兩條,可製作彩色高標號水泥。(2)河南省最大的陶粒頁岩礦帶兩條。(3)大理石、黑墨玉礦區總長8000米,儲量為5000萬立方米。(4)白雲岩礦體長1200米,寬100米,總儲量1.5億噸以上。(5)鐵礦石礦體長1400米,寬2000米,儲量為1000萬立方米。(6)高嶺土、陶瓷土、耐火土都在1000萬噸以上,是開發恢復鄧瓷生產的優質原料。(7)特別是有豐厚珍稀的五氧化二釩礦和煤矸石礦帶。(8)這裡還是中原最大的北太湖石、水銹石、怪石等奇石天然博物館。

岞曲文化

岞曲歷史悠久,蘊含着厚重的文化。悠久的人文歷史和獨特的自然環境,使旅遊業發展獨具優勢,特別是岞曲山、坡、水、川兼備,漢、滿、蒙、回俱有,堪稱宛西的縮影。

鄧窯遺址位於內鄉縣乍曲鄉西南約8千米處的白楊村,整個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50米,東西寬400米,總面積約26萬平方米。遺址西靠石堂山,東部與南北走向的丘陵相連,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道教聖地石堂山橫亘鄉域西南,面積約6平方公里,這裡群山環抱,竹柏滴翠,是麻衣相術創始人麻衣子李和的道場,山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宋代鄧窖遺址,山腰有當年麻衣子修真的仙洞、成吉思汗召見丘處機的手詔碣及歷代碑刻,山頂有大型溶洞群和成片石林,這裡是修身養性、尋古探幽、消夏避暑、領略道教文化的極好去處。

風景秀麗的乍曲湖為太山廟水庫,是乍曲人民智慧的體現,位於乍曲鄉政府南僅1公里,水面2400畝,西臨葫蘆山,山上昔有金兵營寨和白雲觀;如今柞林、蔽日,花果滿山,盤山灌渠繞山而行,湖光山色,幽靜清涼,是旅遊投資的一片熱土。

吳埡石頭村所有的住房清一色的石牆瓦,依勢而建,錯落有致,整個村莊像一個美妙的石頭世界,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樹之中,渾然天成,是中原極其罕見的傳統古民建築群,是宛西一處獨特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全國著名作家周同賓、華中科技大學古建研究專家萬敏不約而同地評價此處為"蚌病成珠,艱苦勞動中創造了生動的藝術"。"原始狀態保持完好,是新石器時期文化遺風保留地",2006年被河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又被省列入首批省古代暨近代民間民居建築。

我們將以建設"民俗休閒園"為中心,以"一山一水一石村"為依託,通過招商引資,重點開發和經營石頭村、石堂山、鄧窯、乍曲湖、石博園、民俗博物館等精品景點和旅遊線路,培育形成獨具特色的旅遊發展格局。[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