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冬寒氣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冬寒氣至》是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此詩抒寫的是寒冬長夜裡深閨思婦的離愁別恨,表現其堅定不移的愛情。詩先寫季節轉換、外界風寒,用景物的淒清襯托女主人公內心的淒涼;再集中描寫她夜不能寐,只好仰觀星月,藉以打發漫漫長夜的生活場景;然後用她極其珍視遊子書信的情節,寫出她對遠方遊子可憫可哀的感情;最後女主人公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既表現了她真摯不變的感情,又展示了她自己可悲的遭遇。全詩以第一人稱自訴衷曲的形式展示思婦心理,曲折婉轉,意蘊深厚。

  • 作品名稱 ;孟冬寒氣至
  • 創作年代 :東漢
  • 作品出處;《昭明文選
  •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 作 者 :無名氏
  • 題 材 :愛情詩

作品原文

孟冬寒氣至⑴,北風何慘栗⑵。[1]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⑶。

三五明月滿⑷,四五詹兔缺⑸。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⑹。

上言長相思⑺,下言久離別⑻。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⑼。

一心抱區區⑽,懼君不識察⑾。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孟冬: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十月。

⑵慘:殘酷,狠毒;或指悲痛,傷心。栗:冷得發抖,這一詞兼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

⑶列:「裂」的古字,割,分。這裡是排列的意思。

⑷三五:農曆十五日。

⑸四五:農曆二十日。詹(chán)兔:即「蟾兔」,月亮的代稱。

⑹遺(wèi):給予,饋贈。書札(zhá):引申為書信。札,古代用來寫字的小木片。

⑺上:指書札的開頭。

⑻下:指書札的結尾。

⑼三歲:三年。滅:消滅,這裡是磨滅意思。

⑽區區:猶拳拳,誠懇而堅定的意思。

⑾察:觀察、仔細看,這裡是明察、知曉的意思。

白話譯文

初冬十月寒氣就襲來了,呼嘯的北風多麼凜冽。

心多憂愁就知道夜晚長,抬頭看天上星斗羅列。

每月的十五日月亮就圓滿,到二十日就已殘缺。

有客人從遠方到來,帶來了你給我的書信一封。

信中前半講長久地相思,後半講長時間的離別。

把書信放在衣袖裡面,三年後字跡也沒有泯滅。

我一心懷抱着衷愛之意,只怕你不知道這一切。[2]

創作背景

此詩是以一位女子思念遠方愛人時自述的角度來寫的,是《古詩十九首》之一。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時代背景有多種說法。宇文所安認為中國早期詩歌是一個複製系統,找不到「古詩」早於建安時期的確鑿證據。木齋提出《古詩十九首》建安詩歌的重要組成大部分詩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選·雜詩上》題下注曾釋之甚明:「並雲古詩,蓋不知作者。」並認為作於東漢時期,這也是二十世紀以來的主流觀點。今人一般認為它並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在漢末那個時代,文人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退兩難,因此有像《孟冬寒氣至》這樣反映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詩。丈夫久別,悽然獨處,對於季節的遷移和氣候的變化異常敏感;因而先從季節、氣候寫起。[3]

詩中提到的季節是孟冬。就一年說,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過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來,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氣至」,一個「至」字,把「寒氣」擬人化,它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來「至」主人公的院中、屋裡、乃至內心深處。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而不是「寒氣至」。「寒氣」又「至」而無猶不「至」,不禁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風」補充「寒氣」;「何慘栗」三字,表現出主人公寒徹心髓的驚嘆。時入孟冬,主人公與「寒氣」同時感到的是「夜長」。對於無憂無慮的人來說,一覺睡到大天亮,根本不會覺察到夜已變長。「愁多知夜長」一句,看似平淡,實非身試者說不出;最先說出,便覺新警。主人公經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與「愁」並,更覺長夜難明。

從「愁多知夜長」跳到「仰觀眾星列」,中間略去不少東西。「仰觀」可見「眾星」,暗示主人公由輾轉反側而攬衣起床,此時已徘徊室外。一個「列」字,押韻工穩,含意豐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牽牛星和織女星怎樣排「列」,然後才擴大範圍,直至天邊,反覆觀看其他星星怎樣排列。其觀星之久,已見言外。這裡又照應了詩的開頭兩句。主人公出戶看星,直至深夜,對「寒氣」之「至」自然感受更深,不禁發出「北風何慘栗」的驚嘆。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觀眾星列」,或許在看哪些星星是成雙成對的,哪些星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或許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顆星下。

「三五」兩句並非寫月,而是展現主人公的內心活動。觀星之時自然會看見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圓,丈夫沒有回來;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還是沒有回來。如此循環往復,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丈夫始終沒有回來。 「客從」四句,不是敘述眼前發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遙遠的往事。後面的「三歲」句說明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從遠方捎來的一封信,此後再無消息。而那封信的內容,也不過是「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主人公在丈夫遠別多年之後才接到他的信,急於從信中知道的,必然是他現在可處、情況如何、何時回家。然而這一切,信中都沒有說。就是這麼一封簡之至的信,她卻珍而重之。「置書懷袖中」,一是讓它緊貼身心,二是便於隨時取出觀看。「三歲字不滅」,是說她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它。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麼溫柔敦厚。 結尾兩句,明白地說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區區(衷愛)」,全心全意地忠於你、愛着你;所擔心的是,我們已經分別了這麼久,你是否還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於你、愛着你呢?有此一結,前面所寫的一切都得到解釋,從而升華到新的境界;又餘音裊裊,余意無窮。

「遺我一書札」的「我」,乃詩中主人公自稱,全詩都是以「我」自訴衷曲的形式寫出的。詩中處處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景與事,皆化入「我」的心態,融入「我」的情緒。前六句,「我」感到「寒氣」已「至」、「北風慘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長」;「我」徘徊室外,「仰觀眾星」之羅列,感嘆從「月滿」變月缺。而「我」是誰?「愁」什麼?觀星仰月,用意何在?詩中沒有明確寫出,能明確的只是:詩中有人,深宵獨立,寒氣徹骨,寒星傷目,愁思滿懷,無可告語。及至全篇結束,隨着「我」的心靈世界的逐漸坦露,前六句所寫的一切才逐漸清晰,主人公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才越來越顯現出來。

名家點評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一卷:「《孟冬寒氣至》以女主人公收到遠方寄來的信件發端,然後寫她對遊子的信件如何珍視,精心收藏。」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授李錦文《古詩十九首評析》:「本篇是一首寫思婦懷人的詩。前半寫寒冬夜長,思婦難寐;後半寫思婦對三年前書信的備加愛護,以見自己摯愛之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