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地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陸地殼 |
本名 大陸地殼 外文名 Continental crust 覆蓋面積 地球表面的45% 化學組成 硅鋁質為特點 最早時期 38億年前 學 科 固體地球物理學 |
大陸地殼(Continental crust)亦稱大陸殼或陸殼。覆蓋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現為大陸、大陸邊緣海以及較小的淺海。是地殼兩大類型之一(與其相應的是「大洋地殼」)。 [1]
簡介
大陸地殼覆蓋地球表面的45%,主要表現為大陸、大陸邊緣海以及較小的淺海。地殼的化學組成以硅鋁質為特點,可分為兩大類岩石:一類是地殼上部的相對未變形的沉積岩或火山岩堆積,另一類是已經變形變質的沉積岩、火成岩和變質岩帶。後者構成地球表面的山脈或在地殼深部,前者多在地殼表層的盆地及其邊緣。地殼可以承受強烈的板塊構造運動,所以當下只能尋找到38億年前的地殼。
主要特徵
大陸地殼指主要分布在大陸上和被海水淹沒的大陸部分(大陸架、大陸坡和內海)的地殼。其構造比大洋地殼複雜得多。它自上而下由沉積岩層、硅鋁層和硅鎂層所組成,平均厚度為35km,但很不均勻。在構造穩定區厚度較小,在構造活動區厚度則急劇變大,高山區最厚可達60~70km,如中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可達70~80km。島弧雖在海洋中,但其地殼性質屬近似大陸型,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是過渡地殼。大陸型地殼的上部,其平均密度為2.7g/cm3,地震縱波的速度在此為6.2km/s。
厚底變化
有研究結果顯示,位於南極大陸邊緣的中山站下的地殼厚度約為3800米;中山站至崑崙站之間,隨着緯度的升高,地殼厚度逐漸增加;在距離崑崙站約450公里的飛鷹營地的地震台下,地殼厚度達到5800米;隨後又開始減薄,在距離崑崙站約200公里的一個地震台下,減薄至4700米;最後快速增厚,崑崙站下的地殼厚度達6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