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樟溪
大樟溪,中国福建省中部闽江下游最大支流,发源于德化县赤水镇的戴云山,源头为国宝溪,德化至南埕称浐溪,南埕以下称大樟溪,有后亭溪、潼关溪等汇入;至闽侯县江口注入闽江下游南港,大樟溪流域面积4843平方公里,河长234公里(一说231公里),河道平均坡降2.1‰。
大樟溪历史以来有为沿岸三县通闽江与周边地区沟通和出海的主要水运通道。流域水力资源丰富,历史上,干支流上建有许多引水工程,建国后建设中大量水库及电站。特别是龙门滩引水发电工程,位于霞碧乡硕儒村,是跨流域引水、梯级发电、综合利用的工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
中文名称: 大樟溪
所属水系: 中国闽江下游最大支流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中部
流经地区: 中国福建省德化县、永泰县、闽侯县
发源地: 戴云山(德化县赤水乡)
主要支流 :后亭溪、潼关溪
河 长: 234公里
落 差: 2.1‰
流域面积: 4843平方公里
河 口: 闽侯县江口
目录
水文特征
上游源头,根据德化县记录,上游源头浐溪估计水力蕴藏量7.5万千瓦。年平均流量25.9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11.722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0.183公斤/立方米。涌溪年平均流量15.87立方米/秒,估计水力蕴藏量3万千瓦。
大樟溪干流,根据永泰县水文记录为:年径流量40.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72万多千瓦。闽侯县水文记录为:年径流量为44.1亿立方米,年径流深为993.8毫米,年径流模数为每平方公里31.5公升/秒。
干流概况
大樟溪干流,起自德化县赤水镇,上游为浐溪和涌溪。在南埕镇以下汇合称大樟溪,流经永泰县、闽侯县,至江口注入闽江下游南港。
浐溪涌溪
浐溪,亦名浔水。位大樟溪上游,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全长101公里。发源于戴云山南坡的德化县赤水镇,流经国宝乡(故上段也称国宝溪)、盖德乡、德化县县城、龙门滩镇、南埕镇,环绕县境东南部,至水口镇湖坂村的涌口与涌溪汇合,称为大樟溪。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 福建省志以此溪为正源。源头为国宝溪。德化至南埕称浐溪。
涌溪,发源于戴云山西麓的赤水镇,流经德化县的上涌镇、葛坑镇,环绕县境北部,为境内第二大河流。上游为卢地溪,与九仙山东张岩溪汇合为西溪,至上涌镇合东坑洋溪始名涌溪;又汇山茶溪折东流经曾坂,复向东北合香林溪,至李田又合葛坑溪、中坑溪,东流入彭坑尾,东南流再纳梓溪水后,入水口镇湖坂村涌口与浐溪汇合称为大樟溪。自西溪至湖坂村涌口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453平方公里。
大樟溪
在永泰县,大樟溪干流自西向东流入境内,把县境切成南北两大部分,永泰境内长121公里,流域面积4573平方公里。溪流经洑口、嵩口、梧桐、赤锡、富泉、城峰、樟城、葛岭、塘前等9个乡镇53个村。
在闽侯县,从南屿镇龙泉村入境,于南通镇新岐村汇入闽江南港。流经县境水域面积为10.5平方公里,水深流缓,可通行船筏。
流域概况
戴云山,曾名迎雪山、佛岭。是福建省中部主要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由大戴云、小戴云和中尖、白鹿贡、莲花池贡、牛皮尖、大格贡(海拔均达1660米以上)等七座山峰组成,远望仅见五峰,似莲花。主峰大戴云位于北纬25°40′,东经118°11′。1985年5月16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包括九仙山,隶属德化县人民政府。保护范围位于上涌、赤水、雷峰、大铭四个乡交界处,总面积145957亩,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23。自然保护区内地势一般为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山体坡度都在40°~60°之间。
德化县于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置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积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万,辖18个乡镇、202个村(社区)。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德化县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区,全县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地貌以低中山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9.5℃,年均无霜期260天左右。境内资源丰富,拥有“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山多,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福建第二大山脉戴云山主峰横亘境内,是典型的山区县;现有林业用地272万亩,有林地257万亩;林木蓄积量1245万立方米,占泉州市的55%;森林覆盖率77.3%,位居泉州市首位。水足,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为我省多雨区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1996年以来,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居福建省各县(市、区)第14位。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0.18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14.9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1亿元。
永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境内群山林立,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西南部的东湖尖为全县最高,海拔达1681.9米。全县约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没有平原,仅有城关、嵩口、葛岭、大洋、白云等山间小盆地。县城至省会福州市区62公里。永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4.6~20.1摄氏度。年日照时数为1445~2193小时,年均无霜期296天。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年均蒸发量为1570.7毫米,相对湿度为79%。境内干湿季节分明,3~9月为多雨季节,10至翌年2月为少雨季节。永泰县水系发达,大樟溪发源于德化县,横贯西东。由于径流量和落差都较大,淡水资源充裕,为发展水力发电、农业灌溉、工业用水以至人畜饮水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永泰山高林密,是福建省36个林区县之一,绿化程度达93﹪。是著名的“李果之乡”、“武术之乡”、“建筑之乡”。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区青云山,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姬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盖山名山室,有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天门山等,是全国优秀旅游县。永泰历史悠久,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建县,县名永泰。简称为永,1964年改简称为樟。永泰人民世代以农为本。曾生产出“埔埕李干”、“溪洋青梅”、“永福白菜”、“嵩口笋干”、“梧桐涂柿”、“盖洋香菇”、“姬岩茶叶”、“埕头糟菜”和“富泉羊”、“同安猪”等闻名省内外颇具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别是胭脂李、芙蓉李,饮誉全国。用李果加工成的嘉应子,早已海外知名。1980年以后,乡镇工业企业异军突起,除传统的服装缝纫、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铸造等行业外,发展了工艺美术、化工、机械等新的行业。特别是2000年后以马洋工业园区、城峰工业集中区和塘前工业走廊为龙头,工业企业在全县各地开花,至200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173家,其中产值在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有61家,全县工业年总产值为250317万元,是1950年的22.04万元的11357.4倍,是1978年1724.81万元的145倍。
视频
大樟溪畔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