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寶積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寶積經《大寶積經》是唐代菩提流志等翻譯的佛經。

  • 作品名稱 ;大寶積經
  • 外文名 ;Mahā ratna kūṭa sūtra
  • 作品別名 ;寶積經
  • 類 別 ;佛經

史料記載

《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 》[1] 「以下簡稱《淨居天子會》」,原名《夢說》,首見於開皇十四年(西元594年)法經所撰《眾經目錄·眾經失譯三》之中。雖然《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記載該會為竺法護(約西元266至313年時人)所譯,但是,在目前最早的經錄而且同時是距離竺法護時代最近的經錄。 西元502至518年間,梁朝僧佑所編的《出三藏記集》中,並沒有收錄此經。由此可見這部經的翻譯者、翻譯年代可能都有問題。且不論這些棘手的問題,該不應該注意的是他別具特色的內容。

敘述世尊受金剛摧菩薩之請,條列式地為未來的菩薩開示夢見一百零八個夢相的原因與相對的修行方法。換句話說,從這部經以夢到何等夢,是菩薩某地,出現在每一個長行解說中看來,可以說每個夢境都有「印證菩薩階位」的作用。這特殊的主題,若與它跟「夢」有關的經典 如聲聞藏《阿難七夢經》等這類「預兆」的經典以及大乘修多羅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夢行品第五十六》等,則是藉「夢」以闡明「空」義等等 相較之下,不是值得注意嗎?

寶積概述

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涉及範圍甚廣,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各有其獨立主題,例如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主要論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會『無量壽如來會』,宣說彌陀淨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會等則闡揚密教之各種重要教義。此外,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如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於小乘部,第一『三律儀會』、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屬於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於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於大集部。故可說全經每一會雖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體而言,則缺乏一貫之系統。又於菩提流志所譯二十六會中,有十一會二十二卷為初次翻譯者,其餘十五會則屬重譯部分。

四十九會

四十九會名稱、卷數、譯者如下:

會 數 名 稱 卷 數 譯 者

一  三律儀會  卷一至三  新 譯

二  無邊莊嚴會  卷四至七  新 譯

三  密跡金剛力士會  卷八至一四  西 晉 竺法護

四  淨居天子會  卷一五至一六  西 晉 竺法護

五  無量壽如來會  卷一七至一八  新 譯

六  不動如來會  卷一九至二〇  新 譯

七  被甲莊嚴會  卷二一至二五  新 譯

八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卷二六至二七  梁 曼陀羅仙

九  大乘十法會  卷二八 元魏 佛陀扇多

一〇  文殊師利普門會  卷二九 新 譯

一一  出現光明會  卷三〇至三四  新 譯

一二  菩薩藏會  卷三五至五四  唐 玄 奘

一三  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卷五五 新 譯

一四  佛說入胎藏會  卷五六至五七  唐 義 淨

一五  文殊師利授記會  卷五八至六〇  唐 實叉難陀

一六  菩薩見實會  卷六一至七六  北齊那連提耶舍

一七  富樓那會  卷七七至七九  後秦 鳩摩羅什

一八  護國菩薩會  卷八〇至八一  隋 闍那崛多

一九  郁伽長者會  卷八二 曹 魏 康僧鎧

二〇  無盡伏藏會  卷八三至八四  新 譯

二一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 卷八五 新 譯

二二  大神變會  卷八六至八七  新 譯

二三  摩訶迦葉會  卷八八至八九  元魏 月婆首那

二四  優波離會  卷九〇 新 譯

二五  發勝志樂會  卷九一至九二  新 譯

二六  善臂菩薩會  卷九三至九四  後秦 鳩摩羅什

二七  善順菩薩會  卷九五 新 譯

二八  勤授長者會  卷九六 新 譯

二九  優陀延王會  卷九七 新 譯

三〇  妙慧童女會  卷九八 新 譯

三一  恆河上優婆夷會  卷九八 新 譯

三二  無畏德菩薩會  卷九九 元魏 佛陀扇多

三三  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卷一〇〇 西 晉 聶道真

三四  功德寶華敷菩薩會 卷一〇一 新 譯

三五  善德天子會  卷一〇一 新 譯

三六  善住意天子會  卷一〇二至一〇五 隋 達摩笈多

三七  阿闍世王子會  卷一〇六 新 譯

三八  大乘方便會  卷一〇六至一〇八 東 晉 竺難提

三九  賢護長者會  卷一〇九至一一〇 隋 闍那崛多

四〇  淨信童女會  卷一一一 新 譯

四一  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卷一一一 元魏 菩提留支

四二  彌勒菩薩所問會  卷一一一 新 譯

四三  普明菩薩會  卷一一二 秦 失 譯

四四  寶梁聚會  卷一一三至一一四 北 涼 道龔

四五  無盡慧菩薩會  卷一一五 新 譯

四六  文殊說般若會  卷一一五至一一六 梁 曼陀羅仙

四七  寶髻菩薩會  卷一一七至一一八 西 晉 竺法護

四八  勝鬘夫人會  卷一一九 新 譯

四九  廣博仙人會  卷一二〇 新 譯

梵本殘片

本經之梵本,今僅存部分斷簡殘片。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等載,玄奘自印度歸返時,曾帶回本經之梵本,玄奘譯完大般若經六百卷後,諸方名德又敦請玄奘再譯本經,然其時玄奘已精力殆盡,而預知寂期不遠,遂舍卻所請。但玄奘所帶回之梵本,今已不存。另據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等所載,本經之梵文原本,與《華嚴》、《大集》、《般若》等經相同,均有十萬頌之多,後因輾轉傳譯,而僅餘今之四十九會一二〇卷。

西藏譯本

本經另有西藏譯本,題為『大寶積法門十萬章』(藏Dkon-mchog brtsegs-pa chen-poh!i chos-kyi-rnam-gran%s leh!u ston%-phrag-brgya-pa ),亦有四十九會,然西藏譯本原為各會單獨傳譯,且缺少其中若干會,後乃自漢譯本補充數會,並仿其四十九會之制而集成者。本經各會之註疏極多,北魏菩提留支所譯之《大寶積經論》四卷(安慧著)為第四十三會之釋論,同為菩提留支所譯之《大寶積經釋》為第四十一會之注釋,潛真之《大寶積經疏》三卷為第十五會(不空譯本)之注釋,康僧會之《大寶積經子注》為第十九會(安玄譯本)之注釋,此外,第五會、第四十八會之註疏甚多。

五部之一

《大寶積經》,在中國佛教界,被稱為五大部之一,有着崇高的地位。《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盤》組成中國佛教史上所稱的五大部。

蘊涵意義

本經的經題,古代的譯者,或從人立名,如〈大迦葉品〉,〈普明菩薩會〉 。或從法喻得名,如《大寶積經》、《寶頂經》、《摩訶衍寶嚴經》、《佛遺曰摩尼寶經》。或從人法喻得名,如《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然據經文的「珍寶之積」、「寶積」、「寶嚴」來說,本經實應名「寶積」。古人或譯為「寶頂 」,或譯為「寶嚴」,梵文都是Ratnakūṭa。 什麼叫寶積?寶是譬喻,凡稀有的,珍貴的,有妙用的,叫做寶。寶所喻的是法寶;宋譯作「正法」,也就是妙法。正法,是佛所證的,依此而覺悟成佛的 。約圓滿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來的自證化他,是最清淨的妙法(喻如白蓮),如《法華經》所說。但是,菩薩也能分證妙法;二乘聖者, 也同樣的契證妙法,所以說∶「須陀洹初得法身」等。正法雖是本來如此的,但從實踐而體悟來說,這是稀有的,珍貴的,有妙用的。因為唯有信解、隨順、通達,才能轉迷啟悟,超凡入聖,才能了生死,才能度眾生,才能無邊福德莊嚴,才能究竟成佛。這是不共世間的正法珍寶。

本經與《金剛經》一樣,「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是依三乘共證的正法說。三乘聖者的體證正法,都不離無所得的中道。所以古人說∶「無所得小,無所得大」。又說∶「一切大乘經,同以無二顯道為宗。乃至小乘經意,亦不外此」。然本經的主要意趣,是宣說大乘行,著重在從加行位到通達位。大乘的核心 ,是大菩提願為本,大悲心為上首,空慧為方便的。如本經所明的菩薩道,略分三段:一、修廣大正行,重於菩提願。二、習甚深中觀,重於空慧。三、作教化事業,重於大悲心。綜貫這三德而修行,才成為菩薩正道。 依此來解釋經題,可約寶積、寶頂、寶嚴——三義來說。

一、正法的珍寶,是依三德而證正法。這是真實菩薩行,一定是廣集無邊福智功德珍寶的。如經中說到真實菩薩,就說有「四大藏」、「攝諸善根」、「無量福德莊嚴」。為了說明「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用大地等十九種譬喻來顯示。所以菩薩的正法珍寶,是寶積;這是經題的本義。

二、極廣大的,才能極崇高。如寶塔一樣:塔基廣大,又一層層的疊積起來,才有高聳雲空的塔頂。所以,由於正法珍寶的無邊積集,顯出了菩薩體證正法的高超。如經說菩薩是真實佛子,紹隆佛種;初發心菩薩,就已勝出聲聞,為人天所禮敬。因為是寶積,所以成寶頂。積是積集,積集了就崇高。《維摩詰經》有香積世界,奘譯作香台,台也就是高的意思。這與一般的好高騖遠,說心說悟,而不知平實的廣積功德,是怎樣的不同!

三、這樣的正法,極廣大又極崇高,顯出了正法的宏偉莊嚴,不同於小乘,如塔的廣大崇高,顯出了宏偉而莊嚴一樣。所以又稱為寶嚴。同一梵語,而古德三譯不同,意義還是一貫的,相顯相成的。梵語摩訶,譯為大而含有多與勝二義。本經所說的正法珍寶,寶積是眾多義; 寶頂是殊勝義;積而至頂的寶嚴,是大義。所以本經叫《大寶積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