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壩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壩場鎮位於貴州省思南縣東南面,毗鄰天橋鄉興隆鄉邵家橋鎮、塘頭鎮,與印江、石阡縣接壤。境內平均海拔在680米至700米之間。最高峰獐子岩海拔1481米,最低處龍底江出境處馬臘子海拔390米,鎮政府駐地海拔558米。屬典型的山地面貌,喀斯特特徵極為明顯,出露岩層主要為碳酸鹽岩類。

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1公里,全鎮地處東經108°15′-108°27′,北緯27°38′-270°47′,總面積178.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828畝,其中田15600畝;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61個村民組;森林總面積97272畝,2003年冬實施退耕還林12480畝,森林覆蓋率41.67%,居全縣第一位;2004年末總戶數6832戶,總人口2737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67人,少數民族人口13650人,占全鎮總人口50%。[1]

歷史沿革

此處地勢平坦,系山間大壩,明代已為重要集市,故名"大壩場"。

明代以來,大壩場轄區先後屬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思南府及思南縣轄地。

民國3年廢府設縣,大壩場屬思南縣東南區;民國19年,省調整區劃,思南劃為9個區,大壩場屬第七區;民國25年調整為5個區,大壩場屬於第五區,轄7個聯保,45個保;民國26年調整保甲,轄7個聯保、33個保;民國31年廢聯保設鄉鎮,大壩場為四維鄉,直沿襲到解放

1949年12月,思南劃分為6個軍事督導區,大壩場屬第五軍事督導區,轄四維、六合、沿繞3個鄉。1950年2月1日,思南縣設7個區19個鄉鎮,大壩場為第七區,同年10月,區人民政府改為區公所,同時將沿繞鄉劃為第六區。1955年7月,第七區正式命名為大壩場區,區公所駐地設在大壩場街上。1956年,全區調整為11個鄉,即大壩、德浩、天橋、興隆、大岩、棗桐、大興、大溪、天坪、潘溪、梧桐;

1962年撤銷各管設理區恢復為區公所,設棗桐、大興、天橋、梧桐、興隆、大壩等6個公社管理委員會。1963年2月,又建為11個人民公社。1971年撤銷潘溪公社併入梧桐公社,撤銷天坪公社併入興隆公社和德浩公社。1984年社改鄉,建立大壩、官寨、天橋、梧桐、德浩、興隆場、大岩、青槓園、桐梓園等9個鄉。

1992年10月,撤區建鎮並鄉,原興隆場鄉、大岩鄉、德潔鄉的合心及紅岩兩村合併為興隆鄉,由原來天橋鄉、梧桐鄉的灣里、長田、梧桐、干溪、老木林、張家寨、國慶等7個村和官寨鄉的南山、梅子堡等2個村合併為天橋鄉,梧桐鄉的另6個村,有5個村併入邵家橋鎮,有1個村即明星村併入大壩場鎮。大壩場鎮即是由大壩鄉、青槓園鄉、桐梓園鄉、官寨鄉的7個村、德浩鄉的猴子圈村、楊家寨村、小德浩村和梧桐鄉的明星村合併而成,轄2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16個村民小組。

2007年1月,撤併村組,合併為大壩、龍江、官寨、築山、明星、堯上、桐梓園、光明、青槓元、紅聯等10個行政村,122個村民小組。

2011年月,又撤併村組,合併為22個行政村1個社區,144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末轄坪山村、迎豐村龍坪村和平村、桂花村、築山村、官塘壩村、洞龍村、齊心村、堯上村、桐梓園村、高峰村、坪興村、棗坪村、青槓元村、山角莊村、花坪村、明星村、小德浩村、紅聯村、楊家寨村等22個行政村和1個場壩社區,144個村民組,政府駐在場壩社區竹林壩組,社區所在地有政府路、建設路、育才路、楊柳路、鹽井路、商業中街、商業下街、商業上街等6條街道。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戶數7605戶,總人口29126人,其中男15096人、女14030人,有城鎮人口2797人,流動人口6733人。鎮境內有漢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侗族、蒙古族、瑤族、壯族等9個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居多,蒙古族、仡佬族次之。境內有少數民族人口15325人,占全鎮總人口52.6%。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9.55‰,比上年下降2.60‰,自然死亡率4.77‰,人口自然增長率4.78‰,比上年下降0.36‰。其中60歲以上3783人,老年化率達12%,比上年上升2%。

轄區總面積154.5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63人。[2]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境區位于思南縣東南面,東與印江楊柳鄉接壤,南與石阡縣坪地場鄉毗鄰,西與思南縣興隆鄉隔龍底江相望,北與本縣天橋鄉共界。地跨東經108°15′~108°27′,北緯27°39′~27°47′。電話區號0856,郵政編碼565111,距縣城思唐鎮42千米,距銅仁市188千米,距省城貴陽市 (往石阡方向)351千米、(往思南方向)417千米。

地形地貌

地處梵淨山西麓,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和西南稍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多丘陵、山地,屬亞丘陵山地類型,期間溝壑交錯,少平壩,僅有鎮政府駐地和野毛溪兩處各1.5平方千米的平壩地。

氣候

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在16.5℃左右。

最熱月7、8月,氣溫在28℃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8.7℃。最冷月1月,月均氣溫6.3℃左右,極端最低氣溫﹣7.7℃。年平均日照1343小時左右,1963年達1400小時。全年無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189毫米左右,氣候現象有明顯規律,高山與平地相差一個節氣(15天左右),各類植物隨季節變化而生長。

水文

全鎮石灰岩廣泛分布,溶洞較多,河谷深切,水位低,是全縣水資源較好的鄉鎮,境內有瓮臘河、響水洞、毛家堰、龍底江4條河流。有利民、小茶林、筲箕灣、毛家堰、拖船溝5座水庫,蓄水量450萬立方。有地下井2口。全鎮雖然水資源較好,但水利設施建設薄弱,工程性缺水較為嚴重。

資源

煤儲量310萬噸,主要分布在坪興、棗坪、青棡園、桐梓園、堯上等村。鐵、重晶石、錳礦較為豐富,官寨鐵礦儲量在25萬噸左右,坪山、龍坪、永紅、築山的重晶石儲量在300萬噸左右,堯上的錳礦儲量在20萬噸左右,坪興、棗坪高嶺土儲量在300萬噸以上。

全鎮土地總面積268200畝,其中:耕地面積70215畝、林地134100畝、生態茶園6000畝、果園536畝,水域地24138畝,荒地26820畝,其它土地(居民及交通用地、未利用地)11800畝。

境內土地肥沃,氣候溫潤,森林覆蓋率52%,居全縣第一,素有"林海茶鄉"之美譽。

自然災害

主要有乾旱、洪澇、冰雹、雪凝、地質滑坡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低。1995年4月發生特大風雹災,直徑達4厘米。2008年冬季發生雪凝災害,凝凍達2個月。2010年7月發生洪災,遭受了165.8毫米較長時間的強降暴雨。2011年發生旱災持續長達4個月。楊家寨村楊家寨組及龍坪村韓家屋基組有地質滑坡跡象。[3]

經濟

農業

全鎮總耕地面積為22837畝,其中田15601畝、土7236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2011年開展萬畝水稻高產創建,最高畝產達863公斤,平均畝產達749公斤;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烤煙、茶葉、花生、中藥材等。2010年開展萬畝油菜高產創建,最高畝產達250公斤,平均畝產達200公斤。至2011年已發展生態茶園6000餘畝。2011年充分發揮地理生態優勢,10月招商引資引進外商發展中藥材種植--曼地亞紅豆杉,建立了曼地亞紅豆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投資3.84億元,計劃種植面積3萬畝,已投入基地建設3000萬元;主要養殖業有:牛、豬、羊、狗、魚、雞、鴨、鵝等,大壩場黃牛已獲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及貴州省"無公害產地"認證。2011年實現產值1.82億元。

工業

2011年有思南縣東坡茶廠、思交牌牛肉加工廠、閩黔木材加工廠、羽貴木材加工廠、思南縣青山篷煤礦等工業企業相繼在大壩場落戶發展。青山篷煤礦正在搶抓技改整合未正式運行,其他工業企業發展狀況良好,2011年實現產值550萬元。

商業外貿

2011年有農家旅館6家,農家樂山莊4家,酒樓1家,超市2家,客運車輛17台,其中思南線9台、石阡線2台,銅仁線6台等。2011年實現產值545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有金融部門2個,2011年末城鄉居民存款餘額為13294萬元,比年初增長2926萬元,貸款餘額為10017萬元,比年初增長1723萬元。2011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4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93萬元,比上年增長45%。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815元,比上年增長25%。[4]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1處,使用面積5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農家書屋10個,藏書10萬冊。 有體育場所9處(含學校)。

教育

2011年,全鎮有中小學14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九年制學校1所、完全小學7所、初級小學1所、教學點4個,教職工226人,其中初中教師86人、中小學特崗教師32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6人、中級職稱教師83人,中小學生4761人,兒童入學率達100%,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達98.2%。有民辦幼兒園3所,學生296人,專兼職教師12人。近五年來升入省示範性高中112人。啟動實施了公租房建設60套,新建教學樓及學生宿舍樓7棟,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教育教學環境。公立幼兒園及寄宿制學校已列入2012年計劃。

醫療衛生

2011年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其中衛生院1所,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1所,占地面積4560平方米,使用面積4670平方米,有床位36張,有醫務人員42人,村衛生室28個,村衛生人員30人。2011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有25325人,參保率95.4%,享受醫療補償435萬元。[5]

社會事業

廣播電視

2011年末有電視用戶7605戶,其中,通過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工程,安裝直播衛星電視接收設施1902套,用戶1902戶;政府所在地場壩社區設有線數字電視轉播站1處,有線數字電視用戶788戶。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9戶,人數 174人,支出47.9萬元,比上年增長39 %;醫療救助2120人次,補助支出49.1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802戶,人數5240人,支出 344萬元,月人均55元,比上年增長17.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8.7萬元,比上年增長9.8%。有敬老院1家,設床位70個,即將投入使用。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0.3萬元。享受農村社會養老金待遇有3644人,發放基本養老金240.5萬元。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境內有思石公路穿於集鎮,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目標,通組公路達80%,公路路面狀況較差,90%以上都是坑窪不平,通暢率不高,多為晴通雨阻的現象,待十二五期間提級改造,通組公路有待於進一步實施。大壩場至印江縣楊柳鄉已開始改造,帶動沿線許多村莊的發展。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境內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移動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96門,固定電話用355戶,移動電話用戶7605戶,光纜線路總長56千米,互聯網端口總數640個,其中已占用端口總數218個,寬帶接入用戶218戶。

能源

境內有大洞、響水洞、迎水寺3座電站,總裝機容量840千瓦。有35千伏變電站1座。全鎮22個村1個社區全部實行了農村電網改造。

旅遊

主要景點:響水洞、月亮洞、牛角洞、干洞、利民水庫、迎水寺、紅豆杉基地、東坡生態茶園基地、洞龍涼橋、青槓元花墳、和平生態家園、山角莊獐子岩、桐子元原始森林、龍底江。

風土人情:金錢干、八仙師、龍燈、花燈、獅子燈、哭嫁、孝歌。

土特產品:茶葉、牛肉乾、優質米、馬鈴薯、板栗、核桃、花甜粑、綠豆粉、紅豆杉、野生天麻、木株、根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