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葉紫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葉紫珠

中文學名:大葉紫珠

拉丁學名:Monotropa uniflora L.

別稱:大風葉、白狗腸、紫珠葉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馬鞭草科

屬:紫珠屬

大葉紫珠,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macrophyllaVahl的葉或帶葉嫩枝。具有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創傷出血,跌打瘀腫,風濕痹痛。[1]

形態特徵

灌木,稀為小喬木,高3-5m。小枝近方形,密生灰白色粗糠狀分枝茸毛。單葉對生;葉柄粗壯,長1-2cm,密生灰白色分枝的茸毛;葉片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24m,寬5-10cm,先端短漸尖,基部鈍圓或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表面有短毛,脈上較密,背面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兩面均有不明顯的金黃色腺點;側脈8-14對。聚傘花序腋生,5-7次分歧,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苞片線形;花萼杯狀,長約1mm,被灰白色星狀毛和黃色腺點,萼齒不明顯或呈鈍三角形;花冠紫紅色,長約2.5mm,疏被星狀毛;雄蕊4,花絲長約5mm;子房微被毛。果實球形,紫紅色,有腺點及微毛。花期4-7月,果期7-12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2000m的山坡路旁、疏林下或灌叢中。

繁殖方式

主要用扦插繁殖。

栽培技術

扦插繁殖:廣東地區每年4-8月均可栽植,10月份扦插亦能成活。扦插最好選取3年以上的健壯植株,剪取去年生的枝條,截成長12-18cm(一般應具有2-3個莖節),按行株距15cm×15cm斜插於肥沃的半砂質土壤中,然後壓實、澆水。經過2-3個月後,根葉生長較壯,便可定植。定植時在選好的土地上挖坑,坑內放些垃圾肥,起苗前2d將苗床充分淋濕,把苗連根帶泥掘起,放於坑內,填土壓實、澆水,每日必須澆水1次,直至成活。

藥用價值

功能

散瘀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

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創傷出血,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化學成分

1、葉含谷甾醇、木犀草素、芹菜素、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熊果酸、2α-羥基熊果酸、山楂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二十三烷酸乙酯及3,7,3′-三甲氧基-5,4-二羥基黃酮。
2、根、地上部位及葉中均含有兩種四環雙萜:大葉紫珠萜酮和大葉紫珠萜酮單乙酸酯。

相關論述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止血,止痛,散瘀消腫。治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創傷出血,拔牙出血,跌打腫痛,風濕骨痛。」

相關配伍

1、治扭傷腫痛:大葉紫珠鮮葉搗爛外敷。
2、治外傷出血:大葉紫珠葉適量,研粉撒患處。(1-2方出自《廣西本草選編》)

參考來源

  1. 大葉紫珠,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