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monocytes):約佔3%,體積大,胞質豐富,染成灰藍色,胞核常呈腎形或馬蹄形,細胞形狀不一,有圓形,多角形。
- 單核細胞是體積最大的白細胞。其細胞核常偏位,呈多形性,如卵圓形、腎形(a)、馬蹄形(b)、不規則形(c)等,常有摺疊感(c);染色質呈疏鬆網狀,著色較淺。胞質較多,嗜鹼性,但因含大量細小的嗜天青顆粒而染成灰藍色,顆粒含過氧化物酶
-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
- 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補充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有炎症情況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
目錄
單核細胞在人體中的腳色
- 單核球是另一群專攻吞噬作用的白血球(約佔總白血球數量的7%),而且有互相轉換的特性,也扮演抗原呈現的角色。
- 單核球(Monocyte)角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型態,遊走能力很強,能變回巨噬細胞。
- 一群遊走能力與吞噬能力都相當強的白血球,比顆粒球大一點(單核球約12微米;嗜中性球約9微米)
- 單核球可以在周邊組織活化成為巨噬細胞,或者你也可以說單核球是巨噬細胞在血管內的型態。
- 主要功用:單核球吞噬金黃葡萄球菌等病菌
- 單核球在骨髓內成長非常快速,成熟後先送入血液,再由血液移至身體各組織深處。
- 在移動期間會進一步的成長與分化。在進入組織後它們已轉化成另一種白血球,稱之巨噬細胞。
- 巨噬細胞體積龐大,"食量"驚人。它們在非專一性免疫力中扮演吞噬與殺死經過組織的細菌,並能吃掉該組織中壞死及老化的細胞。
- 巨噬細胞在專一性免疫作用中所扮演的"抗原呈現"的角色,對人體的抗病力表現極為重要。[1]
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 症狀:全身無力、疲倦、喉嚨痛、發燒及食慾不振;
- 潛伏期約為4至7星期,
- 疾病過程:持續2至 3星期,甚至有些病人會感覺疲倦達數月之久。
- 病原:由EB病毒(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
- 傳染方式:是接觸到病人的唾液,經由口腔、鼻腔或眼睛進入體內;
- 幼兒感染症狀都很輕微,類似常見的感冒症狀;多半是較大的兒童,尤其是青春期的病人較易出現典型的症狀:全身無力、疲倦、喉嚨痛、發燒及食慾不振,扁桃腺會出現紅腫病合併白色化膿物;如扁桃腺過分腫脹及疼痛,會使病童疼痛及呼吸困難;全身的淋巴結,尤其是在頸部的淋巴結會發生腫痛,另外肝脾也可發生腫大。
- 治療: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休息;另外應鼓勵病童多吃較營養的食物及多喝水。如果病童病情較嚴重時,通常醫生會建議病童住院檢查治療。
- 注意事項:此疾病的傳染力很低,不易在家庭或學校中造成流行,雖然傳染機會不大,但是還是建議在病人生病期間,應避免與人親吻、共用茶杯、日用品及玩具等。目前仍然沒有疫苗或其他方法,可以預防接觸到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病人而不會受到感染。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可以復發或再次感染,不過機率卻非常的低,且症狀也較輕微。[2]
參考來源
- ↑ 白血球細胞(white blood cells, WBC)的分類和作用. 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 [2020-05-05] (中文).
- ↑ 衛教資訊. 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三軍總醫院. [2020-05-0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