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乔治·赫伯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乔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1593年4月3日-1633年3月1日),生于威尔斯蒙哥马利的一个富裕、有名望、有文化、崇尚艺术的家庭。他的母亲Magdalen是约翰·多恩的好友和资助人;他的哥哥爱德华、是后来的谢尔伯利领主。英国诗人、演讲家和牧师。[1]

他家境良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在剑桥大学及国会都拥有很高地位。[2]

生平

就读剑桥三一学院时,他的语言和音乐成绩就十分突出。他本来打算成为牧师,但他的学问引起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注意,于是在国会待了两年。

詹姆斯王死后,在朋友的鼓励下,他重新燃起对宗教的兴趣。

1618年,他被指定为修辞学高级讲师。

1620年,被任命为剑桥宣讲员。他担任此职直到1628年。

1624年,他成为代表蒙哥马利郡的国会议员,颇受詹姆斯一世的赏识。

1625年,詹姆斯一世去世,他的两个颇有影响力的资助人也在十年内死去。

经典语录

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无爱何来明眸。

观其眼神,知其心机。

一个男人如果二十岁的时候不英俊,三十岁的时候不强壮,四十岁的时候不富裕,五十岁的时候没有智慧,那这个人就很难再英俊、强壮、富裕、有智慧了。

在平静的水里,上帝会保佑我:在惊涛骇浪里,我只能保护自己。

所谓失败就是说一个人已经做错事情,却又不能从错误中得到教训。

肉体只是漏壶,里面装着计时的沙粒,而这只漏壶本身最终也将变成沙粒。[3]

担任神职人员

1630年,他抛开凡尘,成为了英国国教会的圣职人员,担任圣安德鲁·伯莫顿小教区的神父了此馀生。

赫伯特对教区人民十分关心,经常在他们生病时为他们主持圣礼,为贫寒的家庭提供食物和衣服。在他的一生中,他坚持不懈的用一种精确的语言来创作宗教诗。英国国教会把2月27日作为他的纪念日。

1630年,他在威尔特郡的一个乡村教区——伦敦西南越75英里的博莫顿成为了教职人员。他在那儿讲道和写诗;并且用自己的钱重建教堂。

1633年,完成了题为题为《庙宇:圣诗及个人宣泄》的组诗,无论在词义和视觉形式上都模仿教堂的建筑风格。上帝和爱的主题被赫伯特处理得具有玄学意味。

1633年3月1日,赫伯特担任神职人员后,仅三年就因肺结核去世。

据说临死时他将《庙宇》的手稿交给了尼古拉斯·费拉拉,一个英国半隐修团体的创立者,告诉他若这些诗“对那些忧郁而可怜的灵魂有益”便将他们出版,不然就烧掉。

诗作《爱》

爱这般殷勤相邀,我的灵魂却退缩不前,[4]

因满身的尘与罪而疚愧。

但爱眼明心细,自我一进门就发现

我神情萎靡心不振,

便又走近我,柔声询问

我可有所求。


“客人,”我答道,“才配到此赴宴。 ”

爱说:“你就是我的座上宾。”

“我,这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之人?噢,我的爱,

我怎敢面对你。”

爱牵起我的手,微笑著回应:

“没有我何来这对明眸?”*


“没错,主啊,但我已将它们污损;我羞愧难当

让我接受应得的惩罚吧。”

“难道你真不知,”爱说,“是谁已背负这责罚?”

“我的爱,既是这样,我恭敬不如从命。”

“你当坐下,”爱说,“且吃我肉。”

于是我就坐,品尝。[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