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条目可能需要进行清理,以符合求真百科的质量标准。 (2019年7月27日) |
此条目或章节内容可能是从某个来源处复制粘贴而来, (2019年7月27日) |
周孝信(院士) | |
---|---|
出生 | 1940年4月7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
知名于 |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
知名作品 |
《电力系统计算》 |
周孝信(zhou xiao xin,1940年4月7日 - ) 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 电力系统专家,太原理工大学双聘任院士, 华南理工顾问教授。汉族。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79-1980年赴加拿大魁北克省水电局研究所进修。历任水利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研究所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所长。现任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IEEE Fellow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周孝信院士育有两女——周燕红、周燕平[1]
目录
人物经历
1965年,周孝信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作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原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 1969年,周孝信插队到五·七干校,一呆就是三年半,犁田、插秧、制砖,什么农活都干。周孝信在插队的这三年多时间里,始终没有放弃电力系统分析软件。 1972年11月,周孝信回到科研岗位,电力系统分析综合软件项目终于继续进行。 1979-1980年,周孝信赴加拿大魁北克省水电局研究所进修。 1981年,周孝信回中国对原来的程序进行修正和完善。 2011年08月10日,周孝信任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和专家组组长。[2] 2013年4月12日,第一期“中国电科院讲坛”特邀名誉院长周孝信院士作题为“关于中国电网未来发展的思考”的专题学术讲座。 2015年04月24日,周孝信领衔挂帅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3]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周孝信主持开发中国第一套“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大型软件,在中国各地电力系统广泛应用。[4] 30多年来,周孝信参加或主持中国多项大型超高压输电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在中国第一条33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第一条±500kV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等电力系统工程中提出并采用新的分析模型、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 70年代开始研究现代电力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先后在中国首次提出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的各种数学模型和建模方法。其中可计算任意复故障的数学模型,突破原有计算对故障类型和同时故障重数的限制,使中国在这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 周孝信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了电力系统分析软件的用户自定义建模方法,比中国以外已有方法更实用、方便,更受用户欢迎。 周孝信主持开发了中国第一套“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大型软件,已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应用并输出中国以外。 周孝信主持并参加了中国超高压输电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提出的潜供电流新算法并被采用。 周孝信负责组织并参加了中国第一条±500千伏葛洲坝到上海直流输电工程研究和调试,提出了计入控制系统作用的分析模型和方法。 周孝信主持完成了“2000-2050年中国电网远景规划研究”,预测了未来30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趋势。 周孝信在中国首次进行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的研究,实现了该新型输电系统的仿真分析。 90年代周孝信开始新型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FACTS)和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研究。 周孝信主持超高压输电系统可控串补、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等重点研究项目,致力于研究电力电子技术、数字仿真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以适应21世纪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
成果获奖
年份 | 获奖成果 |
1981年 | 参加编著的《电力系统计算》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1985年 | 因“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08年 | 因“可控串补”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09年 | 因“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09年 |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机械电力技术奖 |
2010年 | 周孝信院士的“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关键技术研究、装置研制和应用”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5] |
- 人才培养
截至2018年,周孝信一共培养了29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根据全国图书联盟,培养的学生如下:邱健、王海宁、王志冰、施浩波、刘敏、刘思革、郑超、孙华东、岳程燕、赵建军、黄胜利、李芳、周篁等。[6]
- 荣誉表彰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为IEEE Fellow会士。
能源转型中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前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电力行业交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2017中国(珠海)绿色创新电力峰会暨展览会于12月14日-16日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届峰会以“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电力创新”为主题,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力行业委员会、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华北电力大学、珠海市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珠海博联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北京泰格尔展览有限公司共同承办。能见App对大会进行全程直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院研究员名誉院长周孝信出席会议并进行了主旨报告。报告的题目是“能源转型中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系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能源发展、电力发展改革指明方向。我个人理解,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实现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更大份额,实现能源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是我国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核心目标。[7] 这是去年年底和今年我们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先后发布了能源电力的十三五相关规划,以及发表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这些规划和战略里面提出了我国能源转型的主要指标。比如说在能源发展目标里提出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2020年50亿吨标准,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占比15%以上,在电力发展目标里提到2020年我们全国发电总装机达到20亿千瓦等等。在这个战略里提出了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左右,初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比重力争达到50%,刚才南方电网讲话中提到,他们去年已经到50% 了,全国希望在2030年将达到这个指标,可再生能源+核电。 电力系统做了什么贡献?我的看法是电力系统转型是实现能源转型的主要支撑,因为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是我国能源转型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主要来自于过去所谓一次电力,什么是一次电力?就是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核电,它们加起来算成一次能源消费,它应该就是我们国家非化石能源占比的主要组成部分。而2015、2016年的情况,2015年是非化石能源发电量1.5万亿千瓦时,用供电法来算,是4.725亿吨标煤,是当前的11%。9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由电力所提供的。2016年的情况也一样。 归结了四个特征:第一个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特征,第二个是高比例的电力电子装备,第三就是我们过去纯粹搞电,输电用电、配电,新的情况出现了我们要多能互补,要可综合能力,特别是在提高用电,目的是提高能源效应。第四是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电力系统。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基于先进传感物联网大数据,信息通讯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智能交易,有可能颠覆传统电网的能源管理和交易方式,促进新一代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传统性有大幅度提高。最近这个很热,各有想法,到底我们用在哪几方面?现在确实还在探讨,现在粗浅的想法是用在设备管理,市场交易等,开启自主互动的新模式。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是我国新一代能源革命的新目标,能源改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向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将对能源转型起关键作用,第三代电力系统是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核心的新一代系统。
周孝信:这是电力系统发生巨变的40年
周孝信表示,8年前,他做过一个关于世界电力系统发展阶段的调研,研究发现世界电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代。第一代电网主要在1950年之前,主要特点是小机组(不超过10万千瓦)、低电压(不超过220千伏)、小系统(省级及以下电网)。第二代电网是在1950年到上世纪末,得益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第二代电网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实现转型升级,特点是大机组(达到百万千瓦级别)、超高压和特高压、大型交直流互联电网的出现。在这一阶段,通过对远方水电的开发推动大型电网的发展,是各国的普遍共性。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由于对化石能源枯竭的预期和环境恶化的关注,开始倡导发展新能源,第三代电网的发展进程也由此开启。其特点是骨干电源与分布式电源结合、主干电网和局部电网结合、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综合能源系统和电网智能化等。 周孝信认为,我国电网的发展历程和世界电网的整体发展历程类似,只是我国电网发展相对滞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我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水电系统,但那时规模还比较小,除东北电网外基本上都局限在省级电网的范围内。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才真正意义上进入第二代电网。 1969年投运的刘家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是当时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由于当时甘肃省内消纳能力有限,刘家峡发出的水电需要在整个西北地区(新疆除外)范围内消纳。所以,在电压等级上,需要将输电电压从220千伏升至330千伏,线路途径500多千米,将刘家峡的水电送到西安地区。在此线路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在内的我国第一个跨省大型电网。这也标志着我国基于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的区域电网正式形成。[8] 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我国依靠国内科研力量独立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了330千伏输电技术和装备,为500千伏、750千伏输电技术研发应用提供了技术和人才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在330千伏输电技术的基础上研究500千伏输电技术,并结合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于1981年投产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平武线(平顶山到武汉)。此后,基于500千伏交流输电技术的华中、东北等电网的网架建设陆续起步,全国各大区域电网逐步形成。 除交流输电外,在我国第二代电网的发展过程中,直流输电得到快速发展。1979到1980年,水电部派遣一个包括周孝信在内的20多人的科研团队到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局学习。当时加拿大的直流输电技术和工程建设都很先进,而国内的研究力量薄弱,电网中直流输电工程应用方面还是空白。他在学习期间搜集了一些国外直流输电系统的资料带回国内,并按国内要求提出了初步的直流输电仿真分析模型,为未来的直流输电工程研究做准备。
周孝信介绍,从1985年开始,以中国电科院为主,相关单位集中力量研究国外先进的直流输电技术,配合我国第一个引进消化技术和装备的直流输电工程(1989~1990年投产的葛洲坝(600068)—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开展了大量的技术消化和调试工作。 通过该工程,我国初步掌握了直流输电工程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方法,在自主研发的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中增加了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分析功能,并通过直流输电工程的现场调试得到验证,成功应用于该直流输电工程投产后的调度运行和后续工程的研究中。 上世纪90年代初,南方电网建成了第一条交流500千伏输电工程——天生桥—广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开启了南方电网大规模西电东送的进程。1993年元旦,周孝信和电科院调试人员都没有回家过节,一直在工程现场调试。 2000年年底,随着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天生桥至广州±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单极投产,国内首个交直流并联混合输电系统由此诞生。中国电科院全面介入了该系统的研究和现场调试,经过不懈努力,攻克了交直流并联电网运行控制关键技术,支撑了电网由纯交流向交直流并联系统的发展。 2009年和2010年,我国首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相继投产。中国电科院紧密配合公司、规划设计研究单位、装备制造企业,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调试工作,掌握了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技术,为实现电网升级和装备国产化,推动我国电气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我国已形成完整的交直流电压系列,拥有成熟的标准和设备体系,在特高压输电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电网进入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新阶段 周孝信认为,当前,电网发展已进入第三代,即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的新阶段,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代电网最主要的特点是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我国提出,到2050年,全国电量的60%以上要靠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非化石能源提供。我国的电力系统需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努力研究怎样消纳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将弃风、弃光和弃水电量限制在合理水平。 第二个特点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接入和直流输电的发展,电网中电力电子装备的比例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建成10余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西电东送”的规模很大,电力电子装备替代了大量的传统电磁装备,发挥着输送、分配和接纳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大规模的直流输电和分布式发电进入电力系统,给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带来相当大的挑战。其中,电力电子装备使整个系统的惯量减小了,抵抗扰动的能力减弱,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现在正在加紧研究解决之中。 第三是要构建一个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为了更多消纳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势在必行。其包括用户侧和电源侧两方面。在用户侧实现多种类型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综合能源服务中心等形式,为客户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在充实改善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电源侧,特别是西部可再生能源基地,发展多能互补,通过水电、风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火电灵活调节等不同特性电源的协同互补,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使得输出的电能更稳定。结合西部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发展电力的就地消纳以及转化为可贮存、可运输的气体、液体燃料(通过电制氢、制甲烷等)也是未来的重要选项。 第四是成为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电力系统。在未来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占优的需求背景下,在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系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上,能源互联网、能源物联网理念和技术推动未来电网发展为信息物理融合的智慧能源电力系统的步伐不断加快。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服务客户水平的需求,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9]。 推动技术创新构建更加清洁智能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 周孝信表示,未来将构建的是更加清洁、智能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在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中,有几大关键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近年来,光伏发电、陆上风电快速发展,不久的将来都要实现平价上网。这一方面要依靠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设备成本,还要克服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更充分地发挥电力市场交易的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二是高效低成本长寿命储能技术。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高效低成本长寿命储能作为一种配合,是非常关键的。当前,除抽水蓄能以外,其他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程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的技术进步很快,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其商业化应用的前景显现。2018年以来用户侧和电网侧配置电池储能的意愿明显增加。为了尽快实现其规模化应用的目标,当前要继续加强研发力度,不断提高相关性能、降低成本。
其他类型的储能,如储热、压缩空气储能、太阳能热发电等,都在开展相关研究和示范应用,我们期待着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 三是高可靠性低损耗电力电子技术。在这方面,期望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装备的核心部件——IGBT能够早日实现国产品的批量应用。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电力电子器件如基于宽禁带半导体碳化硅器件的研发力度,早日实现耐高电压、耐高温性能强,体积小,安全性可靠性高的电力电子装备在电网中应用,使新一代电力系统中柔性直流输电、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可靠性和效率更高。 四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碍于技术发展,以前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比如做电力系统稳定的快速在线分析。现在电网规模这么大,只凭人的经验去分析海量数据(603138)已经不够了,准确性、快速性都跟不上。现在就设想能不能用人工智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加快电力系统在线分析和控制的速度。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输电方式正在研究中,比如超导输电、既能输液态天然气又能输电的输能管线等。 加强科研攻关为电力系统发展贡献重要技术和解决方案[10] 周孝信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电科院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作了非常突出的贡献。40年来,中国电科院在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基础性和共性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手段,在一系列电力系统重大工程实践的关键时刻贡献了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
以电系统仿真分析技术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为例。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是电网规划设计、调度运行都离不开的技术支撑。我国电力系统纵横几千千米,连接千家万户,其中包含各种设备,这样大规模的人造系统,如果想实现有效控制和故障处理,必须事先做好充分预案和在线分析。通过大型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的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相关软件的消化和吸收,目前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调度运行方面的应用软件都实现了自主可控。
中国电科院在此领域有十分强大的科研开发团队,先后研制了大型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和大电网全数字实时仿真装置等先进手段,建成国家电网仿真中心和数据中心,形成世界上功能最强的电网仿真体系。相关成果先后获得1985年和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离线分析到在线分析,从物理模拟到全数字仿真,中国电科院除具备研究开发电力系统分析应用软件的能力外,也具有全方位分析解决电力系统技术难题、支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能力。多年来,为电网规划设计和调度运行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为我国电网的发展和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电力电子装备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是中国电科院率先在公司系统内倡导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从试验研究、装备制造、工程承接到人才培养,中国电科院在电力电子应用领域各环节中都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从早期的无功补偿装备研制和应用,到220千伏和500千伏超高压输电可控串补等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研究和装备研制,以及高压和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还有近期开展的风电太阳能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电网和直流电网研究,都在行业内起到了先导作用,为我国电网中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和装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视频
周孝信院士演讲
周孝信院士:我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
社会任职
周孝信院士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和材料学部主任、太原理工大学双聘院士、华南理工顾问教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IEEE PES Beijing Chapter主席、IEEE PES Governing Board Members-at-large、 中国电科院名誉院长。
人物评价
周孝信在他的一生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就的背后是他和他的团队不懈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电科院,奉献给中国的电力事业。周老师年近古稀,仍然可以在中国电科院看到他矫健的身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党员,他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他的伟大的人格魅力鼓舞着我们。[11]
参考资料
- ↑ “清华校友-吴中习励学金”颁奖座谈会召开清华大学2018-07-19
- ↑ 国务院决定调整充实“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和专家组新华网,2011-08-10
- ↑ 清华宣布成立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周孝信挂帅人民网,2015-04-25
- ↑ 周孝信西安交通大学2018-07-21
- ↑ 中科院院士张伟平、周其林、李德仁和周孝信等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中国科学院,2010-08-25
- ↑ 学位论文搜索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2018-07-23
- ↑ 周孝信院士:能源转型中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前景国际电力网,2017-12-14
- ↑ 周孝信院士领衔,电力大咖4月24日齐聚成都西博城_智能电网,充换电技术_展会报道_泵阀商务网线缆招聘网,2019年03月21
- ↑ 周孝信:实现新一代能源系统离不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智库网,2019-01-03
- ↑ 周孝信:这是电力系统发生巨变的40年天猫网,周孝信:这是电力系统发生巨变的40年中国电力网2018-12-04
- ↑ 不懈追求 无私奉献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评,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