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叶下珠属

叶下珠属(Phyllanthus Linn.)是双子叶植物纲、大戟目、大戟科灌木或草本植物。少数为乔木;无乳汁。单叶,互生,羽状复叶,全缘;短柄;托叶生于叶柄基部两侧,花通常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梗纤细;无花瓣;萼片离生,花盘通常分裂为离生,花药外向,药隔不明显;无退化雌蕊;子房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与子房室同数,蒴果,基顶压扁呈扁球形,种子三棱形,无假种皮和种阜。染色体x=13。

该属约600种,主要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为北温带地区。中国33种,4变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该属余甘子P. emblica L. 南部盛产,其果味甘酸,可生食或渍制,根有收敛止泻作用,叶可治皮炎、湿疹,树皮含单宁达22%,可为鞣料和染渔网用。

目录

叶下珠属形态特征

灌木或草本,少数为乔木;无乳汁。单叶,互生,通常在侧枝上排成2例,呈羽状复叶状,全缘;羽状脉;具短柄;托叶2,小,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常早落。 花通常小、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簇生或组成聚伞、团伞、总状或圆锥花序;花梗纤细;无花瓣;雄花:萼片(2-) 3-6,离生,1-2轮,覆瓦状排列;花盘通常分裂为离生,且与萼片互生的腺体3-6枚;雄蕊2-6,花丝离生或合生成柱状,花药2室,外向,药室平行、基部叉开或完全分离,纵裂、斜裂或横裂,药隔不明显;无退化雌蕊;雌花:萼片与雄花的同数或较多;花盘腺体通常小,离生或合生呈环状或坛状,围绕子房;子房通常3室,稀4-1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与子房室同数,分离或合生,顶端全缘或2裂,直立、伸展或下弯。

蒴果,通常基顶压扁呈扁球形,成熟后常开裂3个2裂的分果爿,中轴通常宿存;种子三棱形,种皮平滑或有网纹,无假种皮和种阜。染色体基数x=13。 [1]

叶下珠属分布情况

叶下珠属约600种,主要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为北温带地区。我国产33种,4变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珠子草PhyIIanthus niruriLinn

叶下珠属栽培技术

地块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周围1km范围内无产生污染的工、矿企业,无垃圾场等污染源,空气质量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土壤质量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以上,灌溉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1992)的地区。要求地块土壤疏松透气,较肥沃,土质以森林棕壤和沙质壤土为好。土壤pH5.8~7。要求地块距公路30m以上,坡度0~15°。

整地起畦

要求在选好的地块上整高畦,畦面宽1.2m,畦长根据地形而定,畦面利于排水和便于干旱时灌溉。操作道宽40cm,深25cm。整地前在选好的地块上每公顷施入经腐熟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45000kg,过磷酸钙750kg,尿素225kg,深翻混匀后整地作畦。

播种方法

播种时间在清明过后4月中旬最适宜。据测定叶下珠先年收获种子千粒重0.52kg,发芽率63%,每公顷用种量7.5kg。播种方法以条播为好,在畦面每隔20cm开深2cm的细沟,将种子与细土拌匀后撒入沟内,用钉耙背轻轻将畦面整平覆盖即可。

田间管理

叶下珠种子较小,出芽较慢,4月中旬播种后需25d左右出苗,出苗后定期查苗,当苗高5cm的时候进行定苗,株距以5~7cm为宜,发现缺苗应及时移栽补苗,叶下珠移栽应在下午进行,成活率极高。

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集中除草3次,5月底拔草1次,6月下旬和8月中旬集中用小锄除草各1次,深度3cm,平时视杂草情况随时拔除。严格禁止使用除草剂。

灌排水

长期干旱时应沟灌,让水沿操作道渗入畦内;雨季前应清理排水沟,确保田块不积水。

追肥

7~8月份是叶下珠旺盛生长期,结合除草每公顷可施入磷酸二铵复合肥300kg,尿素150kg。

叶下珠属采收贮藏

本品应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采收,10月中旬后随气温降低叶片很快变黄脱落,影响药材质量和品质。叶下珠药用部分为全草,且根系较浅,生长地土壤疏松,用手从基部连根拔出,抖净根部泥土后晾干。叶下珠每公顷产鲜草24282kg,每4.13kg鲜草可产1kg药材,大田每公顷产药材5879kg。注意在晾干药材过程中,叶下珠成熟果实大量脱落,收起药材后将底脱落层果实收集除去杂质,脱粒晾干后将种子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2]

主要价值

本属一些植物全株供药用,可止咳祛痰。亦有些种类可作为景观植物,供人们观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