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冷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台湾冷杉(学名:Abies kawakamii (Hayata) Ito)是松科、冷杉属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褐色,裂成鳞片状;大枝平展;小枝密生短柔毛,稀仅凹槽内有毛,一年生枝淡黄褐色或褐色,二、三年生枝呈褐色或淡灰褐色;冬芽圆球形,有树脂。叶条形,小枝上面之叶近辐射伸展,或枝条下面及两侧之叶向两侧伸展,球果椭圆状卵圆形或矩圆形,先端平或微隆起,长5-7.5厘米,径3-4厘米,熟时暗紫色,无梗或近无梗;中部种鳞近扇状四边形或扇状肾形,长1.5-2厘米,宽2-2.5厘米;苞鳞长及种鳞的1/2-3/5,不露出;种子长7-9毫米,种翅几与种翅等长。
台湾冷杉仅分布于中国台湾中部山区(模式标本采自中央山脉),在海拔2800-3300米地带组成单纯林。大雪山、合欢山、玉山均有野生族群或零星景观栽培。生长在灰棕色灰化土壤中的山地斜坡上,也生长在酸性和通常岩石质的山地黄壤上。
木材淡黄色,材质较软;可作建筑、家具等用材,制箱板、窗板、门扉、家具榇板、造纸等。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近危(NT)。
- 中文名:台湾冷杉
- 拼 音:tái wān lěng shān
- 学 名:Abies kawakamii (Hayata) Ito
- 别 称:川上冷杉
- 界:植物界
- 门:裸子植物门
- 纲:松杉纲
- 目:松杉目
- 科:松科
- 亚 科:冷杉亚科
- 属:冷杉属
- 种:台湾冷杉
- 命名者及年代:(Hayata) Ito,1909
- 英文名:Taiwan Fir
- 保护级别:(IUCN 2012年 ver 3.1)——近危(NT)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35米,胸径达1米;树皮灰褐色,裂成鳞片状;大枝平展;小枝密生短柔毛,稀仅凹槽内有毛,一年生枝淡黄褐色或褐色,二、三年生枝呈褐色或淡灰褐色;冬芽圆球形,有树脂。叶条形,小枝上面之叶近辐射伸展,或枝条下面及两侧之叶向两侧伸展,长1-2.8厘米,宽1.5-2毫米,先端微凹或钝,上面光绿色,通常中上部或近先端有少数气孔线,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横切面上面至下面两侧边缘有一层皮下细胞,连续或不连续排列,下面中部一层,靠近两端下方的皮下层细胞各有1个边生树脂道;幼树的叶疏生,常排成二列,长1.5-2.8厘米,先端有凹缺或微成二裂,上面无气孔线,下面灰绿色,微有白粉。[1]
球果椭圆状卵圆形或矩圆形,先端平或微隆起,长5-7.5厘米,径3-4厘米,熟时暗紫色,无梗或近无梗;中部种鳞近扇状四边形或扇状肾形,长1.5-2厘米,宽2-2.5厘米;苞鳞长及种鳞的1/2-3/5,不露出;种子长7-9毫米,种翅几与种翅等长。
主要价值
台湾冷杉木材以前出口到日本,用于一般木工。木材淡黄色,材质较软;可作建筑、家具等用材,制箱板、窗板、门扉、家具榇板、造纸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现状:该物种的采伐主要发生在日本占领时期(1895-1945),截至2006年,该物种的采伐几乎完全停止,并且在中国台湾公园和其他保护区中有大量种群。野生仅分布于亚高山竹草原上,其易受旅游人数增加而引起的火灾的影响,火灾后的再生可能非常缓慢。
保护措施:该物种的部分分布范围在保护区内。
生长环境
台湾冷杉生长在海拔2800-3300米地带组成单纯林。生长在灰棕色灰化土壤中的山地斜坡上,也生长在酸性和通常岩石质的山地黄壤上。年降水量超过4000毫米,最大降水量高达10000毫米。 台湾冷杉属中性植物。性喜冷凉、湿润、向阳至略荫蔽之地,生长适宜温度10-20℃,日照60-100%。极耐寒、不耐热,中、高海拔高冷地生长良好,平地高温越夏困难。
分布范围
台湾冷杉仅分布于中国台湾中部山区。大雪山、合欢山、玉山均有野生族群或零星景观栽培。该种于1930年被引入英国,偶尔在欧洲和北美的植物园中有发现,但在栽培中仍然不常见。
栽培技术
栽培介质以沙砾土或沙质壤土为佳。梅雨季排水需良好。春、夏季生育期施肥3-4次。枝叶苍劲,自然树形美观,尽量少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