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古賦,賦體的一類,主要指先秦兩漢時的賦,包括戰國末期荀子的《賦篇》和漢賦。荀子《賦篇》分別寫了禮、知、雲、蠶、箴等5種事物,以韻散相間和問答體的結構方式 ,「 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劉勰《文心雕龍·諧隱》)。並在文學體制上接受了楚辭和戰國恣肆文風的影響。
內容
漢賦又包括漢初賈誼《鵩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的騷體抒情賦;西漢前期至東漢中期以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為代表的散體大賦;東漢後期以趙壹《刺世疾邪賦》為代表的抒情小賦。其中,漢代散體大賦是為正宗。《漢書·藝文志》著錄僅西漢時期就有大賦作者60餘人,作品900餘篇。
簡介
賦體的一類。指先秦兩漢時的賦。 作為《詩經》「六義」之一的「賦」,是鋪陳敘述的意思,與「比」、「興」同屬於詩歌藝術表現方法範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賦」是從春秋時代士大夫賦詩活動發展出來的。賦詩即引用、朗誦《詩經》作品的斷章成句以致禮達意,是春秋時代士大夫所必備的一種交際手段。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毛萇說:「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傳)大約在戰國時代出現了詩人文士自己創作的朗誦詩歌,便稱之為「賦」。所以在漢代人的觀念里,「賦者,古詩之流也」(班固《兩都賦序》),是《詩經》的一種流變產物。其特點是「不歌而誦」,「感物造端,材知深美」(《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即作品不入樂歌唱而用於朗誦,內容要求鋪陳形容而見出才志。
主要作品
今存最早以賦名體的作品是《荀子·賦篇》中的五篇賦。但根據漢代人賦體觀念,則屈原的楚辭作品也屬於賦體。因此,《詩賦略》總結說:「春秋之後,周道?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荀況)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云(揚雄),竟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而著錄各家賦作時,則分四類,包括荀、屈、宋和西漢賦。這一觀點引起後來辭、賦是否同流的爭義,也形成對古賦是否包括屈原楚辭作品的分歧見解:一說「屈子《離騷》即古賦」(元代祝堯《古賦辨體》);一說《隋書·經籍志》即專列楚詞一類,不與古賦同類。 近代學者一般把賦與楚辭分列,認為屈原作品不屬古賦,但對漢代作家摹仿《離騷》而作的賦,稱為「騷體賦」,仍歸屬「古賦」。因此現在通稱「古賦」,實際包括先秦兩漢時期的三類賦作:大賦、小賦和騷體賦,在體制上各有特點。大賦、小賦的文體結構都是從荀賦、宋賦衍變而來的。荀況五賦分別寫禮、知、雲、蠶、箴五種事物,文體以四言為主,半詩半文,韻散間出,結構是設為問答,表現手法是「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文心雕龍·諧隱》),有隱語猜謎的特點。宋玉賦沿用主客問答的結構和韻散間出的文體,但發展了表現手法和描寫藝術,形成「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文心雕龍·詮賦》)的體制特點。兩漢各類大賦,包括枚乘「七」體的《七發》,司馬相如「畋獵」的《子虛上林賦》,東方朔「設論」的《答客難》,揚雄的《解嘲》,班固「京都」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都基本上保持這一體制特點。由於大賦多詠物,又間用韻散,因此又習稱為詠物大賦或散體賦。兩漢小賦不僅篇幅短小,而且通首為韻文,結構不設問答,而是直接詠物敘事或抒情,句法雖有通首四言之作,但較靈活,間有三言、六言及七言句。今存西漢小賦多詠物,而東漢多抒情小賦。至於兩漢騷體賦,實則為西漢作家摹《離騷》體制而作長篇言志抒情之辭,從西漢賈誼《鵩鳥賦》、《吊屈原賦》、司馬相如《長門賦》,到東漢張衡《思玄賦》、蔡邕《述行賦》,莫不如此。因此也有人以為這類騷體賦當屬楚辭一類詩歌。[1]
「偉哉壯哉,維我臨沂。浩浩湯湯兮,沂水縱貫南北;巍巍峨峨兮,蒙山綿亘東西……」一首《臨沂賦》,朗朗上口,寥寥400餘字,巧妙集納了臨沂歷史與文化的最精粹內容。這篇賦如何創作完成?作為大型水上實景風情歌舞《蒙山沂水》的壓軸劇目,創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和體會?29日,記者有幸與張鐵民先生對話,了解了《臨沂賦》創作的點點滴滴。 古賦新意集大成 提及《臨沂賦》的創作,張鐵民的話語中充滿了謙遜。採訪中,這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幾次強調,該賦不僅是他與李鳳軍二人共同努力的結晶,更集中了大家的智慧。 短短几百字,只消幾天創作而成,可見工夫非同一般。張鐵民告訴記者,在接到創作任務後,他深知這是一份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責任感和使命感都促使自己傾盡所有。作為土生土長的臨沂人,對家鄉的深情厚誼也使他感受到由衷的榮譽感。 「字數有要求,三四百字;時間有限制,兩分鐘左右。」受客觀條件限制,《臨沂賦》篇幅不能過長,只能以小賦形式來展現。如何用幾百字囊括臨沂上下五千年和蓬勃發展的今天,使得賦這種古老的體裁迸發出勃勃生機,這都對創作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幾經思慮,《臨沂賦》的構思最終確定從三個方面着手:一是展示臨沂豐厚、璀璨的歷史文化;二是歌頌當代,大臨沂、新臨沂取得的耀眼成就;三是暢想未來,展望美好目標。思路一經確定,創作如行雲流水般。賦中從古至今,用最少的字集納了最多的內涵,直觀地再現了臨沂悠久的歷史文化、感人的紅色文化與蓬勃的現代文化。在與我市著名作家李鳳軍對文稿幾經錘鍊後,最終形成了400餘字的《臨沂賦》。 「《蒙山沂水》堪稱曠世之作」 情真意切、飽含創作者心緒的《臨沂賦》將為《蒙山沂水》增色添彩。對於從事戲劇創作幾十年的張鐵民先生而言,《臨沂賦》為他的創作生涯開啟了新的一頁。在他眼中,《蒙山沂水》不僅是一部大型水上實景風情歌舞,也承載着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的決策,以及千萬沂蒙人民的共同心愿,堪稱曠世之作。 交流中,張鐵民先生感觸深刻。他坦言,大型水上實景風情歌舞《蒙山沂水》的打造充分體現了我市決策者高瞻遠矚的大視野、大智慧、大謀略、大手筆,是臨沂歷史上古往今來的曠世之作。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完全符合中央關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方略。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優秀作品不斷推出問世,而《蒙山沂水》就是要打造成文化的極品、城市的名片、留住遊人的文化大餐、水上娛樂之城的重要支撐。另一標誌就是人才輩出,室外版的成功打造就可以培養造就一大批藝術人才,使他們在演出過程中不斷成長,成長為文藝人才、文藝優秀人才、文藝拔尖人才。這對於臨沂整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大型水上實景風情歌舞《蒙山沂水》自開始打造就引起了國內外社會各界強烈的關注,成為關注的焦點。如今,《蒙山沂水》試演在即,她的盛裝登場必將引來更為強烈和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