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中文名: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外文名: 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

别 名: 马达汉,曼纳林

国 籍: 芬兰

出生日期: 1867年6月4日

逝世日期: 1951年1月27日(芬兰时间1月28日)

毕业院校: 圣彼得堡尼古拉骑兵学校

职 业: 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1944年指挥芬军驱逐境内纳粹德军

出生地: 俄罗斯帝国 芬兰大公国 阿斯凯宁

逝世地: 瑞士联邦 洛桑

代表作品: 《曼纳海姆元帅回忆录》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芬兰语: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俄语:Густав Карлович Ма?ннергейм,1867年6月4日—1951年1月27日),芬兰近现代军事、政治人物,芬兰共和国摄政(1918年12月12日—1919年7月26日),第六任总统(1944年8月4日—1946年3月8日)。


曼纳海姆早年在沙俄军队中服役,1906年曾以“马达汉”之名在中国东北、蒙古和中亚一带从事军事地理情报考察活动,至一战时晋升至中将。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到芬兰。芬兰内战期间,担任芬兰军事委员会主席兼自卫军总司令(白军领袖),1918至1919年任芬兰摄政兼最高统帅,因竞选总统落败而退出政坛。1931年至1939年出任芬兰国防委员会主席,在任内改组军队,加强防务,并于苏芬边境修建“曼纳海姆防线”。1933年获陆军元帅称号。1939年起作为芬军总司令,指挥抵御苏联侵略的“冬季战争”,保证了芬兰的独立。1941年再任芬军总司令,指挥对苏作战。1942年晋升为芬兰元帅,为芬兰军事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军人。1944年当选为芬兰总统。对苏和议后,发动拉普兰战役,驱逐芬兰北部的纳粹德军。1946年被迫辞职,移居国外。1951年在瑞士洛桑逝世,终年83岁。著有《曼纳海姆元帅回忆录》等。


曼纳海姆在保证芬兰独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被称为“现代芬兰之父”。2005年,《赫尔辛基新闻》将曼纳海姆列为“最伟大的芬兰人”。曼纳海姆与让·西贝柳斯是现代芬兰最着名的人物。[1]


1867年6月4日,曼纳海姆出生在俄罗斯帝国芬兰大公国阿斯凯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家中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他的父亲是一位诗人、作家和商人,后来由于经商破产,弃家跑到法国去搞艺术创作,母亲也在不久后去世了。幸亏舅舅接过了曼纳海姆的监护权,他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在军中,曼纳海姆以才能出众、热衷运动闻名。


1893年至1903年,曼纳海姆被调到“王室马厩管理所”工作。


他对训马很有一套,还担负了为骑兵部队选购种马和特种马的任务。在此期间他曾负责训练骑兵仪仗队,并参加了1895年6月24日沙皇尼 古拉二世及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的加冕典礼中的仪仗队伍。


1904年,曼纳海姆被派往驻中国满洲里的第52龙骑兵团任中校。此后他又参加了日俄战争,并因为在1905年的奉天战役中表现勇敢而提前晋升为上校。


1906年3月,根据沙俄总参谋部的指示,曼纳海姆混进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Paul Pelliot)率领的考察队,进入中国新疆进行间 谍活动。


在为期两年的考察活动中,曼纳海姆横跨了中国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八个省份,行程1.4万公里,收集了大 量重要情报。按俄军总参谋部的旨意做全面的军事和社会考察,他要探明从喀什(今中国新疆喀什)经过兰州直达北京的最佳军事路线。弄清中国的军事实力,以及政治状态,清政府的新政策受日本影响的程度等等。实际上是在为俄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做准备。


曼纳海姆在新疆受到各地官员热情款待,抵达喀什噶尔时,道台袁鸿佑为他签发通行护照,根据曼纳海姆姓氏第一个音节,取了个中国名字“马达汉”,意为“天马行空、直达霄汉”。


曼纳海姆的西域日记、报告和照片,为后世研究清末新疆政经和风土留下珍贵史料(《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于2000年初发行中文版)。


此后曼纳海姆的仕途一帆风顺。回国后调华沙任骑兵团团长,此后军械得到迅速提升。1910年,他被升为少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德军激战在波兰战场上,历任骑兵师长、军长等职。1917年7月,曼纳海姆被擢升为中将。同年,由于俄国革命发生,遂辞去俄军一切职 务,回到芬兰。


内战期间

1918年1月,刚刚独立的芬兰议会任命曼纳海姆为芬兰军事委员会主席及自卫军总司令,并书面承诺,如果战争爆发,曼纳海姆将会成为芬兰军队最高统帅,负责镇压工人阶级发动的武装起义。曼纳海姆因为反对一战中芬兰高层亲德的举动,又在内战中反对白卫军大规模关押赤卫队,便辞去了总司令之职。


随着1918年底德国的战败,亲德的斯文胡伍德辞去了摄政官的职务,芬兰政府于12月选用曼纳海姆任摄政长官。曼纳海姆上台后清除了德国在芬兰军队中的影响,并恢复了芬兰与协约国之间的关系,还让芬兰的独立得到了法国的承认。1919年5月,英国、美国和日本先后承 认了芬兰的独立,但在1919年7月的芬兰首次总统选举中,曼纳海姆以微弱劣势落败,退出了政治舞台。


芬兰独立后,国内兴起了一股以反共产主义为主要诉求的拉普阿运动。拉普阿运动者还笼络了芬兰各界上层人物,试图发动政变,作为芬兰军界重要人物的曼纳海姆也是他们笼络的对象。他们企图为拥戴曼纳海姆为军事独裁者。曼纳海姆虽对共产主义持有偏见,且同情拉普阿运动,但仍拒绝了这个交易。不管他的举动是出自于对独裁的痛恨、对民主的信念,还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算计。在关键时刻,曼纳海姆克制住了自己的权力欲,避免芬兰民主过程的倒退。


20世纪20年代,曼纳海姆主张支持N.N.尤登尼奇的白卫军,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预。


1921年起,曼纳海姆任芬兰红十字会主席,并筹建曼纳海姆儿童保护协会,即曼纳海姆联盟。


重新出山

主词条:曼纳海姆防线、冬季战争


1931年,曼纳海姆重新出山,担任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掌握了军队指挥权。他在任内改组了军队,加强防务,并在芬苏边境的卡累利阿修建了一条长达105千米的防御工事。后人称之为“曼纳海姆防线”。


1933年,曼纳海姆获陆军元帅称号,并成为芬兰国防军总司令。


曼纳海姆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战略眼光。在1939年苏联提出要以摩尔曼斯克与芬兰交换维堡(芬兰第二大城市)时,曼纳海姆建议政府接受苏联的提议,他认为这比波罗的海三国收到的提议要温和得多,是避免与苏联交恶的绝好机会,但芬兰议会没有同意他的建议。


1939年11月,苏联撕毁了先前的“莫洛托夫协定”,开始轰炸芬兰全境并大规模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72岁的曼纳海姆多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时芬兰军队不到20万,装备较差,没有坦克,仅有飞机100架,而入侵的苏联红军有50万,坦克1500辆,飞机1500架。但曼 纳海姆充分利用芬兰的气候与多湖沼和森林的地形对抗苏军。苏军被“曼纳海姆防线”阻挡,芬兰军则身着与雪景相似的白色衣装,带着雪橇、狙击枪和燃烧弹,与苏军展开游击战。在12月份的防御战中,曼纳海姆领导下的芬军取得的辉煌的胜利,一举歼灭苏第9集团军瓦 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部两个整编师,苏军战死27500人,1300被俘;芬军只损失了900人,1700人受伤。芬军取得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然而芬兰毕竟是个小国,无法与苏联相抗横。1940年2月初,苏军在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指挥下,集中百万兵力,在卡累利 阿地峡发动了精心准备的总攻,突破了芬军的防线。芬军几近瓦解,已无法继续抵抗。


3月8日,芬兰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签定了不平等条约,被迫出让10%的领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事后,曼纳海姆痛楚地说:“该条约给我国的战略地位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丧失了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汉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但这场战争也让苏军也付出了道义和实力上的惨重的代价。战争结束后,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被免职。苏联被开除出国联。


中立战争

1940年12月底,纳粹德国领导人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德国想把芬兰拉入轴心国。6月3日,德国代表团找到曼纳海姆,直截了当提出芬兰是否愿意参加对苏战争,如果愿意参加,芬兰想得到什么。曼纳海姆表示,将保卫自己,如果这样做将被卷入一场苏德战争,那么芬兰将不要求什么,但若得到援助,能收复被强占的国土,芬兰将会表示感激。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的进攻。希特勒在电台讲话中宣称德国军人“与芬兰同志结盟”,“共同战斗在北冰洋 沿岸”,但实际上此时芬兰尚未与德国结盟。虽然芬兰政府在当天上午发表声明,否认了希特勒的说法,并宣布了中立,但斯大林已经当成既成事实来看待了。6月25日,苏联空军轰炸芬兰的军事基地后,芬兰才向苏联宣战。


芬兰军队在夺回卡累利阿地峡的国土后,即不再进行积极的军事行动。必须反复的指出,芬兰在1939年是恪守中立的。芬兰保持中立的决心,丝毫不亚于瑞典。正是苏联的侵略,才把芬兰从中立的停泊之处冲走。


在希特勒对苏联进攻的这些特定条件下,很难设想芬兰能够不卷入1941年至1944年的大战。在这样的局势下,芬兰是为了收复失地而战的,其正义性是无可指责的,只是时机不巧,与希特勒入侵苏联之战碰在了一起,但卷入这场战争并不出于芬兰自己的选择,也不是事先与德国密谋的。对于这些形势,苏联必须负主要的责任。


1941年底,希特勒还提出让他来指挥芬兰境内的全部德军,但曼纳海姆知道如果接受了这个建议,日后肯定得对希特勒俯首帖耳,于是再次拒绝。二战中,曼纳海姆还多次拒绝协助德国攻打苏联本土,并将战争仅仅局限在保卫主权独立、收复被苏占领土地上。此举既不导致苏联的深仇大恨,又避免了与德国直接冲突。这一政策,为1944年开始的苏芬和平谈判,留下了回旋余地。


1942年6月4日,曼纳海姆迎来了75岁生日。同日,芬兰政府授予他“芬兰元帅”的军衔,这在芬兰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同时,希特勒本人决定亲自来给他拜寿。希特勒的突然造访让曼纳海姆十分反感,于是他故意选在一条偏僻的铁路线上与希特勒会面。当希特勒看到曼纳海姆后,激动地向他跑了过来。曼纳海姆却对希特勒身边的军官说:“军官不应跑步,这有失身份,只有士兵才这样做!”在希特勒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寿演说后,曼纳海姆请他吃了顿饭,不知是否是特意安排,这顿饭菜的质量相当糟糕。饭后,曼纳海姆又点燃一根奇大的雪茄,谁都知道希特勒最受不了香烟的味道。结果希特勒在芬兰只逗留了5个小时就匆匆回国了。他本打算要求芬兰加紧 对苏联的军事行动,但这场不愉快的见面显然使他心灰意冷,什么要求也没提就悻悻地打道回府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 曼纳海姆就私下断言德国必败。尽管他仇视共产主义,外交上一贯亲近德国,但芬兰的利益对他来讲是至高无上 的。于是他开始试探与苏联修好,同时他也知道单独与苏联媾和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因为芬兰北部还驻扎着大量德军,但他明白芬兰不能再继续与轴心国为伍。


据说希特勒所信任和尊敬的外国首脑只有3个,曼纳海姆是其中之一,这是否属实无法考证,但从希特勒1942年7月亲自赴芬兰参加曼纳海姆75岁生日宴会,可以看出以上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当1944年希特勒洞察到芬兰开始动摇时,他将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授予曼纳海姆,授予了曼纳海姆的爱将海因利西斯骑士十字勋章,希望其坚定地促使芬兰站在自己一边,但作为爱国者的曼纳海姆,更为关心的是芬兰的命运,而不是维持与希特勒的友谊。


1944年,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在苏联发动夏季攻势后辞职。8月4日,曼纳海姆当选为总统,在芬兰驻瑞典大使G. A. Gripenberg的支持下,也是实际上的总理和外交大臣。


9月19日,他与斯大林达成停战协议,以割让领土,支付战争赔款,削减国防军数量的代价结束战争。据说斯大林同意以如此“温和”的 方式处理芬兰,也跟他敬佩曼纳海姆有关,他曾说过:“你们芬兰人亏欠你们元帅的太多了!”


9月至12月,曼纳海姆开始履行和约,命亚尔马·西拉斯沃率领芬军将盘踞在芬兰北部的德军驱逐(参见拉普兰战役)。

自我流放

1944年11月,芬兰驻苏联公使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当选芬兰总理,曼纳海姆结束了在战争时期被赋予高度集中的权力的使命。之后,曼纳海姆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他去了斯德哥尔摩进行手术,后来去了葡萄牙度假,这削弱了他在国家领导中的作用。


1946年3月,迫于苏联的压力,曼纳海姆离开芬兰,流亡瑞士联邦,由巴锡基维继任总体。当时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即便过去对他有偏见 的左派政党此时也充满了敬意,承认了他在结束战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曼纳海姆于病痛中渡过了最后时光,在身边军官们的帮助下撰下回忆录。


1951年1月27日(芬兰时间28日),在回忆录即将完成之际,曼纳海姆即病逝于瑞士洛桑的州立医院,终年83岁。


2月4日,芬兰政府为他在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举办了国葬。当他的灵柩返回芬兰时,悲痛万分的芬兰人民自发拥上街头,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芬兰民族的保卫者,祖国最忠诚的儿子。随后,曼纳海姆被葬于赫尔辛基的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


主要影响

在沙俄期间,参与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芬兰独立后,领导1918年至1920年的国内战争。


1931年至1939年,在芬兰国防委员会主席任内组建“曼纳海姆防线”。1939年11月30日苏芬冬季战争爆发,任芬军总司令,指挥抵抗苏军的入侵,歼灭苏军两个整编师,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1941年6月指挥芬军协同德军对苏作战。1944年9月至12月又指挥芬军驱逐盘踞在芬兰北部的纳粹德军。


人物荣誉

荣誉

男爵(从家族继承)

1914年12月18日,圣乔治十字勋章

1914年版二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

1914年版一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

1939年版二级铁十字

1939年版一级铁十字

一级曼纳海姆砍刀十字勋章(Mannerheim-ristinritarit)

芬兰橡树叶配剑一级自由十字勋章

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4年)


军衔

1889年,少尉;

1891年,中尉;

1905年,上校;

1911年,少将;

1917年,中将;

1933年,陆军元帅;

1942年,芬兰元帅。

历史评价

曼纳海姆去世后,历史学家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每当芬兰处于重要的转折关头,他都能临危受命,引导国家走上和平独立之路。


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曼纳海姆是一位典型的具有19世纪绅士风度的军官。他从没有与共和政府完全和解, 不过他还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为其国家的政府服务。作为军事指挥官,他临危不惧,意志坚强,机智灵活,对部下严格要求。他的军事才华,对芬兰作为独立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生存下来作出重大贡献。


迈克尔·李·兰宁的《军事家100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统帅排行榜》:卡尔·冯·曼纳海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了芬 兰脱离俄国的独立运动,并且确保了他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都是独立的民族。他对有利地形和气候的明智综合利用使得他得以战胜比他强大的武力。曼纳海姆被称为芬兰的乔治·华盛顿,是他的国家最受尊敬的军事领导人。


主要作品

《奉陛下谕旨穿越中国突厥斯坦和中国北部诸省到达北京之旅的初步调查报告》(1909)


《俄国旅行家眼中的新疆》


访撒里和西拉裕固族


《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


《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穿越亚洲——从里海到北京的旅行1906~1908》


《马达汉穿行丝绸古道的沙皇近卫》


曼纳海姆元帅回忆录


人际关系

妻子:Anastasia Arapova,1892年嫁于曼纳海姆。


后世纪念

在绝大多数芬兰人眼中,曼纳海姆是芬兰的民族英雄。2004年,在《赫尔辛基新闻》的投票调查中,曼纳海姆被选为最伟大的芬兰人(芬兰语:suurin suomalainen)。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凯沃公园旁建有为纪念曼纳海姆而设的曼纳海姆博物馆,馆中有与曼纳海姆相关的众多展品。


赫尔辛基中心最长的街道被命名曼纳海姆大街。


曼纳海姆的生日是芬兰国防军的国旗纪念日。


曼纳海姆逝世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生会的倡议下,开启了募捐筹建曼纳海姆骑马塑像的计划。经过激烈的竞争并敲定方案后,由Aimo Tukiainen制作完成。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