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策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南策文 | |
---|---|
南策文 | |
出生 | 1962年11月 |
籍贯 | 湖北浠水 |
民族 | 汉 |
母校 | 华东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系 |
职业 | 材料科学专家 |
研究领域 |
功能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 |
南策文[1]
中国材料科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2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籍贯湖北浠水。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系,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际陶瓷联盟(ICF)理事长。主要从事功能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的研究。
教育背景
- 1978年9月~1982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系玻璃专业,学士学位;
- 1982年9月~1985年7月,华东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 1990年2月~1991年4月,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微观工程陶瓷中心学习;
- 1992年6月,获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90-1991,任美国New Mexico 大学微观工程陶瓷中心研究科学家;
- 1991~1994年,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金属—非金属复合新技术、特种制备技术”专题第二负责人,曾承担“863”高技术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 1994-1995年,任美国California 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材料系客座教授;
- 1996-1997年,任德国Saarlandes 大学纳米材料研究所Humboldt研究员;
- 1999年,任美国Rutgers大学客座教授;
- 1999年11月,调任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
- 2000年1月,获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2002年,担任“功能陶瓷”学科方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2006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至2015年)。
-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功能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的研究。构建了处理复合材料中复杂多场耦合效应的有效介质方法,给出了计算宏观多场耦合性能系数的解。设计发展了铁磁合金基磁电复合新体系,提出了复合巨磁电效应。系统研究了多铁性磁电复合薄膜,提出了多种新型磁电存储器及传感元件。建立了计算非均质材料界面因素对宏观物理输运性能影响的有效介质模型方法;在界面模型指导下,发展了新型高介电材料、安全锂电池用复合固态电解质等。
学术成就[2]
- 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10000多次 (H因子=52);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
- 发展了量子物理中多重散射理论,对非均质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模拟,提出了材料显微结构物理的概念,建立了描述及预示材料显微结构─性质定量关系的理论框架。
- 首次建立了压电、热释电复合材料及陶瓷的热─力─电交叉耦合场响应,以及压电相─压磁相复合材料的乘积磁电效应的严密散射理论,对这一类功能材料的显微结构与性质关系给出了一系列定量描述和预示。
- 建立了描述及预示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热弹、弹塑性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弹塑性问题的对应原理;成功地进行了金属—陶瓷梯度材料计算设计。
- 对复合固态电解质、半导体敏感陶瓷电性质(包括强非线性电性质)提出了系列定量描述及预示;发展了确定复合材料(及陶瓷)界面(及晶界)对其输运性质影响的理论方法;建立了分相玻璃奇异双折射新理论。
-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8篇,被SCI和EI分别收录28和15篇,SCI检索被引用68次。在其它媒介(如专著、文集等)中也多次被引用。应邀为国际系列评论“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撰写了一集题为“无机非均匀材料物理”专论 (已由Pergamon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形成了一个统一理论框架,这也是材料计算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主要奖项
- 200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 200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05年,非均质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联:理论及实践,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