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台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台山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海拔648米,是粤东八大名胜之一。景区奇峰突起,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从南向北看,双峰并峙,状如雄狮高踞,雄伟壮观;从东向西看,有如卧佛观天。景区有许多怪石奇景、名胜古迹,奇闻轶事和动人传说,有着别具一格的历史和韵味,拥有"南台八景"(武仙殿、白云寺、螺洲洞、青云寺、金粟山合掌岩出米石、东霖寺)等胜景40多处。景区是集融礼佛拜佛、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生态保护、水体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1]

发展历史

平远县依托南台山建立了南台山森林公园景区,规划面积2073.2公顷,包括南台山卧佛景区,石龙寨观佛景区和程旼纪念园景区。

2007年8月,被广东省林业局批准冠名为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成为省级森林公园。

2009年12月25日,根据"林场许准[2009]1064号",准予设立南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定名为"广东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主要景点

南台山位于广东省平远县石正镇,海拔648米,是粤东八大名胜之一。景区奇峰突起,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从南向北看,双峰并峙,状如雄狮高踞,雄伟壮观;从东向西看,有如卧佛观天。景区有许多怪石奇景、名胜古迹,奇闻轶事和动人传说,有着别具一格的历史和韵味,拥有"南台八景"等胜景40多处。景区是集融礼佛拜佛、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生态保护、水体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 。

地质特点

据当地地质资料记载,地处平远县的南台山发育于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中晚期,由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逐渐形成以砾岩岩层为主的石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岩壁自上而下都是断层分布,其色艳若赤霞。南台山天然卧佛由群山作床,其头、额、眼、鼻、唇、颈、胸、腰、腿、脚清晰可见。日出之时,周身赤红;日落之际,背后霞光万道,整座山成了一张惟妙惟肖的"卧佛"剪影。

南台山天然卧佛横跨两省,身在广东,足入江西寻乌,其头、身、足由南台山、青云山、紫林山三山连亘。佛首为南台山,山上的石、竹、绿阴、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卧佛的发髻、额、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颚;佛身是青云山,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自然分明;匀称的双腿和脚板跷起的佛足是紫林山的大部分。

考证报道

本报平远讯(记者叶仕欣通讯员何志林、林永升摄影报道)记者2008年6月19日从平远县政府获悉,经过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18个月的论证,发现地处平远县城西南郊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内的南台山天然卧佛,竟然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天然"卧佛"。

2008年,该县有关部门正在整理有关发现资料,拟将南台山天然卧佛申报为世界最大天然卧佛吉尼斯世界纪录。

身边"卧佛"竟是宝贝 据参与南台山天然卧佛考证、现任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凌发湘工程师介绍,过去南台山天然"卧佛"鲜为外界所知,当地人亦按传统习俗一直将天然"卧佛"当作沉睡不醒的巨人而敬而远之,建房子时连门都不肯朝天然"卧佛"方向开。

2007,南台山森林公园被批准晋级为省级森林公园后,平远县政府请来广州大学城乡生态规划与自然公园研究所教授黄金玲等专家学者,对南台山森林公园开发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专家们认为,南台山天然"卧佛"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珍宝,在开发建设南台山森林公园时应悉心呵护和珍惜。

从2007年1月开始,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着手对南台山天然卧佛资料展开调查,他们在运用建国后中国航空测绘的南台山林业山形地形图测算的基础上,还通过现场测量,足迹踏遍了广东、江西两省南台山天然卧佛所涉及的山林、河流、村庄,从而得出南台山天然卧佛身长为5200多米,宽1000米,头、胸高430米,"佛体"体积超过10亿立方米,估测总重量超过20亿吨。

接着,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的工程技术人员又着手对国内外迄今发现的天然卧佛资料进行搜索调查,发现在现有资料记载的国内外12座天然大佛资料中,最大的是海南省保国农场"毛公山"的天然"卧佛",身长约4000米、高320米;而最小的天然"卧佛"为地处东南亚缅甸的"乔达基卧佛",身长仅75米、高30米。

卧佛"文化

这一发现让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非常振奋,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过去鲜为外界所知、当地人一直敬而远之的南台山天然卧佛,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外最大的一座天然"卧佛"。

2008年4月中旬,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将发现结果写成了书面材料,郑重向平远县委、县政府报告,从而揭开了南台山天然卧佛世界第一的神秘面纱。

2008年6月19日,平远县副县长凌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南台山天然"卧佛"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平远县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现在平远人民以拥有"卧佛"为荣、与"卧佛"相伴感到骄傲,"卧佛"也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现在去南台山休闲、旅游的人也与日俱增,2008年平远县已将打造南台山天然卧佛文化列入发展山区旅游产业的规划之中。

据了解,2008年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建设正在强势推进,南台山森林公园道路、景点设施等硬件建设已全面铺开。与南台山天然大佛隔山相望、地处城区的石龙寨景区内已投资1800多万元,于2008年春天建成了登山旅游通道和观佛亭等设施,人们登上观佛亭,便可一览无余地观赏到卧佛全貌。

"卧佛"一览

海南保国农场

"毛公山"天然"卧佛",长约4000米,高320米;

山西广胜寺山

体称为天然大"卧佛",长3000余米;

韶关丹霞山

"卧佛",长约3000米;

酒泉西部天然

"卧佛",身长2200米;

乐山巨型天然

"卧佛",全长1300多米。(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在此巨型"卧佛"的心脏部位);

阿富汗

"巴米扬西大卧佛",长300米、高55米;"巴米扬东大卧佛",长300米、高35米;

缅甸

"乔达基卧佛",长75米、高30米。

文学记载

神仙挑来南台山

玉皇天帝在仙宫,云游四海五湖中,

冷惜人间欲赐福,奈何大肚一场空。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石窟这块地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是飞禽走兽出没的场所。其时,北方战乱,有一部分难民携男带女,离乡背井,远离家园,历尽艰辛,辗转来到石窟这片荒凉之地,开始了拓荒生涯。子民百姓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个个辛勤劳作,风里来雨里去,披荆斩棘,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可是,当时由于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耕作技术落后,百姓水土不服,疾病频生,日子难熬。刚摆脱战乱苛政及迁徙之苦的老百姓,又遭天灾人祸的威逼,生活不堪负重,只好望天保佑,纷纷焚香哭祷:"苍天在上,慈悲为怀,消我灾难,佑我安康。"

一日,清风拂拂,晴空万里,气候宜人。玉皇太帝与众神仙腾云驾雾,云游四方,思念人间祸福,抒美好生活施舍人间,众神仙游兴正浓,突然间发现下面有一块四面山环水绕,中间地势十分宽阔的地方,那定是个好地方。众神仙禀奏玉帝,请示下凡察看,玉帝准奏,瞬间,众仙徐徐下凡,刚到人间稍一定神即听得哭叫、呻吟之声比比皆是,子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满目凄凉,惨不忍睹。此时,玉帝顿起怜悯之心,当即传令众仙回宫商议济贫解困之事。

香烟缭绕,金鼓咚咚,仙乐悠扬,响彻天摩,金銮殿上,银台玉椅,灯光映照,金碧辉煌,真是天上神仙之府。玉帝升殿,众仙朝拜,拜毕玉帝当即降旨,命黄巾力士,前往石窟地方新立两座大山,一座南台山放置东面,镇守水口驱邪惩恶,阻止财富外流;一座葡罗寨放置于北面装点石窟之美景,黄巾力士领旨而去。

一天,黄巾力士用一根芒秆挑着两座大山,穿云驾雾,旋风似地飘过众多群山险峰,来到石窟上空,降落云头。此时,众百姓忽见天上乌云翻滚,划出道道白光,霎时间,天旋地转,一团乌云,遮天蔽日,天空一片昏暗,电闪雷鸣,真是有翻江倒海之势。众人惶恐不安,个个面面相觑,人人都在想,不知有什么灾难临头。众百姓正在祈求上天保佑之时,忽听得天边一声"轰"鸣。瞬间,天上烟消云散,天空一片晴朗,风和日丽。黄巾力士化作二位白发银须的长者,来到石窟坪湖三圳上(地名)。众人看见一长者用芒秆挑着两座大山,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惊恐万状。黄巾力士一边走一边察看地形,找寻安放位置。正在寻觅之际,恰遇一孕妇。孕妇见状,大声惊呼:"长者何以能用一根芒秆挑起两座大山,奇哉怪也?"长者听了,无可奈何止了步,正犹豫间为了避免绊倒孕妇,一转肩,芒秆折断,两山坠地,结果两山倒置,葡罗寨坠在东面,南台山坠在北面,并随手将折断的芒秆往西边一扔,便成了"担杆寨"。长者喃喃自语:"天意注定,不可强也。"话毕,迎着清风,飘飘然化作一缕青烟回天庭复命去了。此乃"神仙挑来南台山"之传说,时至今日还在石正广为流传。

(注:石正在明朝时称"石窟都")

(选自《南台山风物》,原作者凌发玑 凌迪贵)

沉醉的巨人

东晋之时,兵连祸接,中原百姓,纷纷南迁,于是始有客家,其中有一支辗转来到粤东。其时,粤东人烟稀少,荒芜而又潮湿,客人不习水土,身体虚弱者,往往染疾而亡。初时幸有中原所带杜康,足于御病,既而杜康用尽,而本地所酿之酒酸涩不能饮,中原又远隔千山万水,远水不解近渴。于是瘴疠盛行,死者日众。叹我客家,刚摆脱战乱、苛政之苦,又遭此天灾,眼见又得再受迁徙之苦。百姓纷纷焚香痛哭祷告:"王母在上,慈悲为怀,消我灾难,遗我乐土。"

恰逢大力神夸娥氏之次子下凡巡游,闻此悲啼,见此惨状,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便腾云驾雾,直奔天庭。时值王母娘娘设蟠桃盛宴,款待前来祝寿的各路神仙。福寿筵上,珍果闪烁,满眼珠光宝气;丝竹里,仙酿飘香,未饮心已先醇。小夸娥行过礼,未及喘息,便急急禀告王母娘娘:"粤东客家,备尝辗转迁徙之苦,今因水土不习,瘴疠缠身,哀鸿遍野,亟需杜康解厄,故而日夜焚香祷告。望娘娘赐以仙酿,永保客家无虞,以宣娘娘慈悲之怀,怜民之情。"

王母娘娘其时接受众仙朝拜,垂听恭维之声,兴致正浓,不料竞有人私闯寿宴,说出"瘴疠缠身"之类不吉利的话来,便正颜厉色道:"大胆狂徒,何出此言。天庭之珍,岂是彼等贱民能够消受。扰我寿宴,败我逸兴,本该严惩,姑念你兄弟二人曾为玉帝移太行、王屋二山,饶你一命。想来你是嘴馋而至,那好吧,赐一樽酒,速速离此,再莫多事。"

小夸娥未想到下界百姓们顶礼膜拜的王母娘娘竟是如此一副尊容,便高声据理力争:"百姓有难,岂可见死不救,贪一樽之饮,而听凭生灵涂炭,岂是大丈夫所为?"

王母娘娘从未有人敢如此顶撞,顿觉失了体面,于是恼羞成怒,声嘶力竭地吼道:"拉出去,斩了。"众神仙也附和着,发出一片呵斥之声。吼声轰响,整个天庭似乎颤抖不已,眼见得苦谏无用,小夸娥一不做、二不休,抓起两瓮仙酒便跑。未出天门,天兵天将四面围来,杀声震天。小夸娥不愿弃酒而逃,又要抵挡天兵的砍杀,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牙一咬,心里寻思,先把仙酒饮下,到时宁可剖腹献酒,为百姓消灾解厄。主意既定,一声怒吼,竟将两大瓮酒一气饮尽,天兵天将看得目瞪口呆。刚饮下便觉周身血涌。转瞬成了力大无穷的巨人。三拳两脚击退天兵。正欲夺路而去,无奈饮酒过量,酒力发作,天旋地转,迈步艰难。众天兵乘机峰拥而上,将其推出天门。

昏昏沉沉中,巨人一头栽下人寰,砰然倒在粤东山区一片丘陵之间。刹那间,地动山摇,声震千里之外。着地之时,折断了右手五指,却未伤及要害,巨人躺下了,酒气掺和着仙气从其口中呼出,化作满天祥云,祥云化雨,洒遍粤东大地。从此,粤东风调雨顺,林茂粮丰,客家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瘴疠大地"成了"人间乐土"。

如今,从平远县城南望,可见一座石山,形如巨人,即此粤东名胜南台山--传说它就是因抢仙酒给人间而沉醉千年的巨人。此山挺拔峻峭,风景别致,重阳登高,游人如云。巨人的右脚边,有一处石林,是巨人落地时蹬动石块堆成的,也是个极佳去处。巨人睡得这般安详,随着其均匀的呼吸,仙酒从嘴角汩汩流出,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巨人不知要沉醉到何时,就让他长醉不醒吧!有仙酒,有佳境,以仙酿助游兴,不是更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醉美吗?

至于巨人折断的五指,它飞到了平远北部粤闽赣交界处的青山绿水之间。五指奇峰,直插云霄。此情此景,是抗议王母娘娘的淫威,还是召唤四方宾客来此一游?

(选自《南台山风物》,原作者黎洪民)

白云寺的传说

在南台山山腹,半山腰上有一座白云寺。这寺庙修建在一个酷似田螺形的石岩下,造形奇特,引入注目。说起这白云寺,曾有过一段动人的故事。

传闻在很久以前,石窟(即今天石正)这地方妖魔鬼怪横行,豺狼虎豹出没,人们苦不堪言。玉帝为了拯救这里的百姓,派神仙挑来南台山镇邪驱魔。那一日,神仙挑着山自北而南迤逦而来。途经东海边,忽见海水滔滔,波浪滚滚,不觉放慢了脚步。就在这时,波涛中蹦出一个小动物,神不知鬼不觉地附着在那神仙挑的山石上。天长日久化作一个田螺形的巨石,一动不动地匍匐在那里。原来,海中蹦出来的,本是东海龙宫中的侍女田螺精,因触犯了宫规,龙颜震怒,派出兵将要捉拿其治罪。这田螺女闻讯后,疾忙逃出龙宫,直窜出海面,恰碰上神仙挑山路过此地,便一蹦落在这山中。待那追赶而来的众兵将跃出海面时,早已不见踪影。那些虾兵蟹将左寻右看,毫无发现,只好回海复命去了。

这海里发生的一切,那挑山的神仙全然不知,只是莫名其妙地看着众海神呼啦啦地涌出海面,不一会又齐刷刷地没入海中,还以为他们是在操练呢。等到海面上一恢复平静,他猛觉得自己任务还未完成,于是匆匆往南赶路,不一刻到了石窟,安放好南台山,便上天复命去了。

再说那田螺女,从海面上慌乱中蹦跳到这山中,刚好停留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因害怕被发现,不敢动弹,只是微张开嘴轻轻地喘气。不料时间一长,那张开的嘴再也合不拢,田螺姑娘无法变回原形,从此成了一尊僵立的化石。

也不知蹲了多少年代,这田螺石受了南台山的灵气慢慢地又成了精。起初她凭借山中的雨雾慢慢地翕动。后来有了生气,便又化作人形。迷惑了好些上山砍柴的青年。消息传开,人们一时不敢登山。忽一日,有个游方的和尚来到此地,听到这样的传闻,半信半疑,爬到山腰,在田螺石前伫立良久后,返身下山匏来一些观音、神佛诸像,安放在田螺石岩中,点上香纸衣烛,供奉起来。田螺精口中被佛镇住,j变化不得,只能微微喘气。那呼出的气跟点燃的香烟混合在一起,像白云般一缕缕从岩中飘出,与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朵融聚在一块,化作淡青的云层,继而化作雨雾,滋润着这一带的土地,使石正这一带成了一块福地,白云寺由此而得名。

据说,清末名士凌螺洲在这山中隐居读书时,常常见到螺石吐白云这一奇观,顿悟出是田螺精在为民造福。于是恭敬地步至寺前,挥笔写下一副对联:"翕螺济雨吐螺津雨;在石白云出石青云。"从此,白云寺香火更盛,故事一直传续下来,对联亦至今贴在这寺门前,供人凭吊,引人遐想。

(选自《南台山风物》,原作者陈云轩)。

螺洲洞轶事奇闻

南台山上螺洲洞,两块巨石夹一缝。东西两边皆洞口,中间狭径一线通。攀上神奇螺洲洞,只觉灵气随风送。只要洞内走一遭,即使愚人也变聪。

常听人说,登越南台山,若没去螺洲洞,实在是一大憾事。螺洲洞,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是白云寺背面那座孤峰下的一个岩缝。这岩缝因清末名士凌螺洲曾在此读过书而得名和得宠。

凌螺洲,家居南台山10多里远的松柏塘,幼时聪慧伶俐,勤奋好学。青少年时期喜欢吟诗作画,酷爱山水风光,常邀上三五友朋结伴登山赏景,乐不知疲。一日,与几个同伴相约登上南台山,一下便被山中瑰丽风光迷住,流连忘返。特别是带着好奇心,斩荆穿蓬进入那白云寺后面的岩缝时,顿觉它清爽幽静,实在是读书作文的好地方,竞呆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幸得几个同伴连拖带拽,才把他拉下山。凌螺洲回转家中,一连几天嚷着要到南台山住上十年八载,专心读书。家里人见劝阻不了,只好收拾一些衣食用具,依他愿,送他上山面壁攻读,期望其光耀门庭。

螺洲来到山中,就在那岩缝东边洞口宽敞处栖身,打叠铺盖住下。从此专心致志,静心研读,不问世事,一副俨然与世隔绝的样子。有一年端午节,家里托人捎来一大串粽子给他吃。来人把粽子和糖碗给他摆好后,转身到洞口看风景。而螺洲则一边看书,一边把剥好的粽子胡乱蘸蘸就往口里送,连着吃了好几个。待来人转回身,只见到螺洲嘴唇上沾满了浓黑的墨汁,提醒他时,这才发觉错把砚盘当糖碗蘸了,不禁相视大笑。

螺洲隐居在石岩中读书,有时也会到山中各处观风赏景,自觉得无处不令人神往,自觉住在岩洞中不仅不感到寂寞,反倒像神仙一般快活。为了生活上的方便,他还在西边洞口砌了-个炉灶,并在洞前湿润的石壁上凿了几个小石穴储水食用。一年夏天,久旱不雨,异常闷热,连住在清爽石缝中的螺洲也感到有点不适,不觉放下书本,倚在洞中歇息。就在这时,他无意中发现,对面白云寺缝里喷吐出一缕缕似雾的白气,徐徐飘上天空,凝聚成淡青色的云层。一连几天,这云层越积越厚,不久就下起雨来。后来每逢久旱不雨,都能看到这一奇观,螺洲甚感惊异。田螺精的传说,他虽听人说过,但只是当作神话故事未曾放在心上。如今,创建白云寺的老和尚早己逝去,寺中虽每日有游人点烛燃香,冉冉不绝。但里面点燃的香烟不可能这等浓重。这使他想到,许是田螺姑娘受了神佛感化,愿为民造福,碰上久旱不雨时,便一翕一吐,喷出白气,化作云雾,布施甘霖。想到此,他颇有感触,遂前往寺门挥笔写下一副对联:"翕螺济雨吐螺津雨;在石白云出石青云。"

螺洲在山洞中一住就是几年,学业大有长进。20岁那年离开南台山,奉父母之命参加岁考,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录为贡生。此时,他见朝廷腐败,官场黑暗,坚持不肯再去追求功名利禄。后在家乡开设蒙馆,传播文化,教诲学生,培养了不少人才。

后人为了褒扬凌螺洲隐居南台山刻苦读书的精神,遂把他居住过的岩缝称为"螺洲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