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魏皇陵
|
|
|
中文名
北魏皇陵
《魏书》记载:魏孝文帝“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葬长陵。长陵的方位以往不清楚。1946年文昭皇太后墓志在洛阳市北郊官庄东一座小冢内出土,墓志称:“拊高祖长陵之右。”恰好在小冢东南不远处有一大冢,高约35米,直径约60米,小冢正是在大冢之右。这亦与《魏书"己载的“后先葬城西长陵东南”,后“迁灵榇于长陵兆西北六十步”相合。由此可证大冢是孝文帝长陵。
宣武帝元恪死于延昌四年(515年),葬景陵。《资治通鉴》说,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洛阳讨伐王世充时,“登魏宣武陵以望之”,可见景陵应在邙山之巅。又,元氏宗室、王公嫔妃陪葬景陵者甚多。宣武嫔司马显姿墓志出土于伯乐凹村东偏南,志称“陪葬景陵”;宣武嫔李氏墓志出土于南石山村南,志称“葬于洛阳景陵垣”,这些都是就整个陵区而言。另外,冯邕妻元氏墓志出土于东陡沟村西,志称“葬于景陵之南岗”,正是在冢头正南。元玮墓志出土于盘龙冢村东南,志称“归窆(埋葬)于景陵东山之阳”;元朗墓志出土于后李村,志称“葬景陵东岗”,该二村均在冢头以东。穆纂墓志出土于水泉村,志称“迁窆于景陵之右”,正处在冢头村西北三里许。元则墓志出土于安驾沟村,志称“窆于景陵之东北”。可见今洛阳市北郊冢头村东之大冢当为宣武帝景陵。该墓北距孝文帝长陵约5公里。1991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发掘。
景陵墓冢平面略呈圆形,直径105—110米,四周稍有残损,现存高度24米,平顶。墓冢用黄土夯筑而成。陵墓的墓道及墓室全部覆盖在这一高大墓冢之下。
宣武帝陵墓虽曾遭受盗掘,但墓葬形制与结构基本完整。从总体看,它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砖室墓,全长54.8米,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墓道系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全部为墓冢所覆盖,南起墓冢南缘,北接前甬道,其水平长度为40.6米。墓道南段为土壁,北段为砖壁。前甬道南接砖壁墓道,拱券顶,券高3.78米,地面铺石。后甬道位于墓葬中轴线上,连结前甬道和墓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顶。石门安装在后甬道北端,或者说是嵌于墓室南壁中部,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墓室位于后甬道之北,青条砖筑砌。墓室平面近方形,原铺有石板。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高9.36米。整个墓室结构严密,十分坚固。从墓室内残存
状况看出,墓室分作东西两半东半摆放随葬晶,西半为石棺床占据。棺床南北长,由十五块方形石块拼砌而成。该墓因盗掘严重,随葬器物仅剩下一小部分,多不在原位,计有青瓷器12件、釉陶器1件、陶器20件、石器2件、铁器10件。[1]
参考文献
- ↑ 北魏金陵: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的六位帝王陵,你们在哪儿?,百度,18-05-15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