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是元杂剧的剧本,简名《襄阳会》。作者:高文秀。四折双楔子。 剧述三国时,刘备到荆州向刘表借地屯军,刘表请刘备于三月三日赴襄阳会。刘表在会上让刘备接管荆州,刘备不肯,并推荐刘表长子刘琦为继承人。刘表次子刘琮因此怀恨,与蒯越、蔡瑁共谋杀害刘备。刘琦闻讯,暗叫刘备逃走。蒯越差家将王孙去盗刘备的座骑,王孙放走刘备。刘备马到檀溪,溪水阻路,万分危急。所乘“的卢”马一跃而过,刘备得以脱险。刘备脱难后,路遇隐士司马徽。

目录

简介

《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一剧中,第一、二折戏正末扮刘琦、王孙,主要写刘玄德赴襄阳会;第三、四折戏正末扮徐庶,主要写徐庶破曹仁。由于剧中人物众多、事件繁复,不便包容于“四折一楔”的杂剧通例中,所以在第二折与第三折戏之间、第三折与第四折戏之间分别加入了一个楔子,两个楔子均起过渡作用。 元杂剧一本戏中用两个楔子,这在元杂剧体制中实属罕见。而在高文秀的作品中却多次这样运用,例如《渑池会》亦为“四折二楔”的体制。

剧情

剧中写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刘备、关羽、张飞结义兄弟,起兵争雄。徐州一战,被曹操击败而失散。三年后,在古城聚会。刘备忧虑:古城地狭,粮草匮乏,而曹操百万雄兵,千员战将,难以拒敌,便孤自一人赴襄阳拜会荆州牧刘表,借城屯兵。三月三襄阳会,刘表设宴欢迎,令长子刘琦、次子刘琮作陪。答应借给新野、樊城,并让刘备接管荆襄九郡的牌印。刘备固辞,让刘表的两个儿子掌管牌印,刘琦以“粪墙朽木”自喻,赞同让贤。刘琮对刘备借城就戒备不满,怕他日后夺了荆州,又见他推崇长兄承袭牌印,就更加不满,于是离开宴席,召部将蒯越、蔡瑁,捉拿刘备。遣家将王孙盗取刘备栓在驿馆的“的卢马”。刘琦察觉其弟要暗算刘备,便以“枣、桃、梨”,暗示他要迅速早逃离。 当夜,王孙盗马,经刘备解释,方知事实真相,表示自愿护送刘备出襄阳城。途中遇檀溪险阻,刘备祈祷天地,的卢马遂跃溪而过。待到蒯、蔡二将赶到时,刘备已跃马而去。后来刘备误入鹿门山迷路,遇见“江夏八俊”(庞德公、司马徽徐庶诸葛亮庞士元崔州平石广元孟光威)之一司马徽。经他指点,得知运筹之士“南卧龙”、“北凤雏”。后刘备夜宿于道庵,庵主庞德公乃“江夏八俊”之首,向刘备举荐了才德不在卧龙、凤雏之下的徐庶。 刘备回到新野、樊城,马上遣赵云专程赴颍川请徐庶出山。徐庶不求功名,在家侍奉老母。起初推托不知兵甲,当得知为的是复汉室、救苍生,有所动心,但实说老母在堂,不便远游。徐母深明大义,勉励儿子,尽心竭力,辅佐刘备,无须顾家,徐庶别母上路。 刘备率众将拜徐庶为帅。徐庶论天下“英雄强霸,各据疆土”:“河北袁绍,淮南袁术,荆州刘表,江东孙权。许都曹操,统领百万之众,虎视天下诸侯。”玄德公虽汉之宗室,但兵微将寡,须“按兵自守,访谒贤俊,广结英豪”,积蓄力量,平定天下,指日成功。刘备听了赞许。 曹操得知刘、关、张屯兵于新野、樊城,便命曹仁挂帅,曹章为先锋,率十万大军讨战,曹军令许褚到新野下了战书。徐庶接到战书后,认为以万馀兵力抵挡十万大军,寡不敌众,只能智取,遂调兵遣将,部署迎战。 曹军到来,由先锋张飞迎敌,长枪乌骓,大显神威。随后自左右杀出糜竺、糜芳与巩固、简雍两支兵马,大败曹军。此时赵云持牙角枪出来截住曹军退路,一阵厮杀,逼得曹军窜入山谷丛林,关云长早已守候那里,奋力生擒了先锋曹章。十万曹军仅剩下百馀骑护卫曹仁逃生。徐庶率军得胜还营,刘备迎候,杀了曹章,设宴庆功,加封徐庶,犒赏将士。

赏析

此剧写了刘备借居新野兴兵的全过程,不只是写襄阳会一件事。为了突出刘备得道多助,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争霸基础,复兴汉室,剧中写刘备受刘表礼遇,得到刘琦保护,王孙舍己救助,庞德公指点,徐庶别母出山辅佐,等等,都是因为刘备为汉宗室,具有“宽仁厚德”的品格,求贤若渴,是真心实意地反曹复汉,这些都寄托了作者在元朝统治下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剧中通过多个事件展示了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诸如刘表的重情,礼贤识人;刘琦的谦恭大度,聪颖机敏,“有经济之才,颜闵之德”;刘琮的刁钻霸道,偏狭凶恶等,都在剧情发展中得到生动形象地刻画。

评价

近人王季烈评曰:“事皆与演义相符,曲文朴茂之中,饶有俊语。非明人所能及”(《孤本元明杂剧提要》)。 该剧现存明·赵琦美脉望馆钞内府本、《古本戏曲丛刊》四集影印本。题目正名为:“徐元直用计破曹仁刘玄德独赴襄阳会”。另有王季烈校刊的《孤本元明杂剧》本、王季思等编校的《全元戏曲》本等。 此剧对后世戏曲颇有影响。京剧有《襄阳会》,亦名《刘先主马跳檀溪》,各种地方戏曲诸如秦腔、川剧蒲州梆子湘剧、滇剧所改编的有关曲目就更多了,如《马跳潭溪》等。[1]

思想

高文秀现存杂剧,大多以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热情颂扬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美德与业绩,同时也无情地鞭笞那些佞臣、市侩势利小人及邪恶势力,表达了人们抑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其杂剧创作,内容完整,情节紧凑,曲白生动,畅晓通俗,平易中显高雅,文字豪迈奔放。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金瓶牡丹”。评说妥贴公允。

渊源

其本事载于《三国志·蜀志·先主》:“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又引《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一踊三丈,遂得过。乘桴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谢之,曰:‘何去之速乎?’”。 故事亦见于元刊《三国志平话》。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刘玄德襄阳赴会”、“玄德跃马跳檀溪”、“刘玄德遇司马徽”、“玄德新野遇徐庶”等回目,内容基本与之相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