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没有或很少条目链入本条目。 (2019年8月17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17日) |
刘
刘文金 | |
---|---|
出生 |
1937年5月 河北唐山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作曲家 |
知名于 | 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
知名作品 |
《豫北叙事曲》 《三门峡畅想曲》 《长城随想》 《豫北》 《二胡三门峡》 |
刘文金(1937年~2013年),河北唐山人,祖籍安阳。作曲家,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01年被聘为韩国中央大学校国乐大学教授。2013年6月27日22时21分刘文金先生去世,享年76岁。长眠于八达岭陵园。 [1]
基本信息
刘文金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01年被聘为韩国中央大学校国乐大学教授。 刘文金于2013年6月27日22时21分,去世,享年76岁,将于7月5日上午十点在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
成长经历
刘文金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河南安阳人,1937年5月生于河北唐山,自幼便随家人,回到祖籍安阳。
人物荣誉
1951年,14岁的刘文金考入了安阳县的一所中学,他以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身份进了学校的乐队,在这里他学会了拉二胡、吹笛子、弹月琴,还学会了弹奏风琴。他突出的音乐感觉很快被学校里的音乐老师李景沛发现,便有意识的对他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与指导。在刘文金的脑海里,萌生了将来要从事音乐工作的念头。
1954年刘文金在河南省会郑州开始了他的高中生活。他在中学里成了音乐爱好者中的骨干,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乐队队长。1956年刘文金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中国著名的高等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先后随林超夏、黄晓飞学习作曲,从吴式锴、段平泰、杨儒怀、吴祖强、王澍等学习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管弦乐配器等作品基本理论,从刘育和学习钢琴,从陈振铎、赵春峰习二胡、唢呐、笙等民族乐器的基本演奏技法。
1959年,刘文金已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他一方面努力学习各种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采风活动。这一年他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由钢琴伴奏的二胡独奏曲《豫北叙事曲》,翌年,他又创作了《三门峡畅想曲》。由于他具有比较雄厚的生活与民间音乐的基础,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绪寄托在热情洋溢的音符之中。这两首二胡独奏曲一问世,便在民族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快被列入高等音乐学府的二胡教材。他在创作这两首乐曲时,没有采用常见的民歌音调加变奏等流行的手法,而是在认真地捕捉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情绪,运用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调,把它化为刘文金自己的音乐语言,去表述自己的、也是能代表大多数人们的看法,去向广大的听众述说着一个音乐家的观点。打破了多年以来二胡创作的沉闷性,为二胡音乐的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
获奖经历
青年时代的刘文金在校学习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曾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优秀学生"奖励;
《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是他在校期间的处女作,被誉为杰出的二胡与钢琴结合的姊妹篇;
1993年,《豫北叙事曲》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99年,《三门峡畅想曲》被选入国庆50周年"新中国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精品"专籍;
1982年5月,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于"上海之春"首演成功,并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之后多年,《长城随想》曾以不同形式在全国许多省、市(包括港、澳、台等地区)以及欧、美、亚十几个国家多次上演,受到热烈欢迎。
艺术成就
刘文金创作生命力的旺盛令人惊叹,迄今他在半个世纪里创作的民族器乐、声乐以及其它类型的音乐作品达400首之多。这些作品主要有:二胡协奏曲《洪湖》《秋韵》,二胡曲《相思》《火-彩衣姑娘》,二胡与唐筝《云海之梦》,二胡套曲《如来梦》;民族管弦乐《太行印象》《泼水节》《茉莉花》《鹰之恋》,交响诗《十面埋伏》《黄土》;舞剧《长恨歌》的音乐等。他还编配移植了交响诗《嘎达梅林》、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数十首根据外国民间乐曲和歌曲改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刘文金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民族器乐、声乐以及其他体裁的作品数百(首)。此外还有舞蹈、舞剧、电影、电视连续剧配乐等。刘文金还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音乐创作。 刘文金多次应邀出访欧、美、亚几十个国家及我国港澳台等地区。多次指挥香港、新加坡、台湾的中乐、华乐、国乐团体为他举办的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他和日本、韩国作曲家共同创建了亚洲乐团。
创作理念
刘文金的创作理念可以在他的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他说:"几十年来,我只是坚持着某种简单的观点和立足点:力求人文至上,力图雅俗共赏。"人文至上、雅俗共赏就是刘文金50年来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理念也与刘文金的身份有关,他一方面是音乐创作者,另一方面又担任着艺术院团管理者的角色。这种双重身份就使他的创作区别于学院派的创作,他的创作要面向广大的观众,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品不仅要有创新,而且可以流传久远,这样的创新才是鲜活的,才是可传承的。
面对当前民乐界多元化的探索,刘文金首先是赞同和支持。当年他的创新仍然是当今作曲家的榜样,如今他依然在探索更为新鲜的音乐语言。但是,他仍然坚持这样的观念: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创新要有深厚的文化为支撑,要让创作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他认为当前的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创作技术上的培养,更要注重创作理念的引导,这关乎创作方向和创作有效性的问题,是创新所要关注的第一要素。
探索新的音乐语言
1978年刘文金跟随中国艺术团访美,那是刘文金第一次出国。在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巨大的落差面前,刘文金感受着异国他乡的陌生。在参观联合国大厦的时候,一幅巨大的长城壁毯突然映入他的眼帘,他仿佛一下子感受到了祖国的召唤,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激荡着他的心胸,创作的欲望也骤然涌起。他想到以长城为主题的器乐作品还几乎没有,就有心创作一部恢宏的作品向世界展现长城的风采。在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倡议下,他决定用二胡协奏曲的方式完成作品的创作。回国后,刘文金不止一次去长城感受,寻找长城在中国人心灵中所激发的情感。他竭力寻找那种能感染更多的听众的更普遍的情感。
长城这种民族题材的作品,自然跟《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不同。它在音乐语言上尽可能地容纳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将这些音乐元素有效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大中国风韵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表现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刘文金听中国古典音乐,对各地的戏曲音乐也从头学过,力求寻找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能表现中国的宏伟气派的音乐语言。 在乐曲结构上,刘文金面临的困难是,二胡协奏曲并不擅长描绘雄伟壮观的场面,它更擅长的是抒情。出于这种考虑,刘文金将乐曲的结构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关山行》,这段乐曲好像一位诗人漫步于长城之上,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辉煌,也感受着如今长城内外的气象万千;第二章《烽火操》描绘了古往今来,无数将士在烽火台下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场面,更在于表现其中所洋溢着的壮烈的民族精神;第三章《忠魂祭》,仿佛是对千百年来无数为保疆土而牺牲的战士祭祀哀悼,其悲天悯人的情怀让刘文金在创作时几度泪下;第四章《遥望篇》,则是对民族未来的展望,呈现出勃勃生机,坚忍不拔,对未来充满无比的信念和信心。这样一种结构就贯穿了对民族沧桑、磨难、抗争和期望的深厚情感,将一种二胡协奏曲本不擅长的题材转而变为它的特长,也把大叙事创作的理念引入二胡创作,拓展了二胡的表现功能。1984年,这首《长城随想》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这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神韵的协奏曲,被誉为当代二胡作品新的里程碑,在海内外影响甚广。
人物荣誉
刘文金被民乐界誉为"刘天华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香港中乐团1989年9月特意推出了一台"从刘天华到刘文金"为标题的音乐会。
北美中国音乐研究会出版的《CHINESE MUSIC》称刘文金是"中国大陆最能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连续载文分析、评论他的民族音乐作品。
刘文金被文化部列为有杰出贡献的艺术家,接受了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
社会评价
刘文金创作的每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找不到某个民间固定音调的原型,但是又使人感到它们都有着传统的血缘关系;这就是他长期学习传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西洋音乐,经过消化、提练,再创作的结果。他写的音乐没有说教式的音调,听众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感人,有着民族音乐的神韵;继而听之,能使人思索、回味;细而察之,使人感到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艺术哲理,因而被称为:追求民族音乐神韵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