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承钧
冯承钧(1887-1946)湖北夏口(今汉口)人,字子衡。早年留学比利时。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主修法律。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伯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由于冯通晓法文、英文、比利时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兼及古回鹘语、吐火罗语和蒙语八思巴字,并精通中国史籍,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遂在史地研究考证方面卓然成家。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身,是民国时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 [1]
冯承钧 | |
---|---|
出生 |
1887 湖北夏口(今汉口) |
逝世 | 1946 |
别名 | 字子衡 |
职业 | 中国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 |
知名作品 |
《西域史地释名》 《涯胜览校注》 《星槎胜览校注》 《马可波罗行纪》、 |
目录
人物经历
冯承钧
曾留学比利时,后转赴法兰西共和国索邦大学(la Sorbonne,今巴黎大学),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伯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承钧通晓法文、英文、梵文、蒙古文和吐火罗文,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身,是民国时代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冯承钧的代表作包括《西域史地释名》、《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马可波罗行纪》、《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再说龟兹白姓》、《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吐火罗语考》 (法兰西共和国伯希和、列维原著 冯承钧译)等。
1911年返国,历任湖北外交司参事、众议院秘书、教育部秘书,一九二零年出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席及立法编纂委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辑等职。在任职之余,潜心译述工作,译著甚多。
通英、法、梵文及蒙古文和比利时文,长于边疆史、中西交通史及元史研究。著有《中国南洋交通史》、《中国西部考古记吐火罗语考》等;译有《多桑蒙古史》、《西突厥史料》、《马可·波罗游记》等;译著多汇为《史地丛考》和《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三卷)》。
唯五十岁以后,患风瘫病,体力衰退,故后期译著系他口述而由其长子先恕代笔而成。一九四六年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一岁。 [2]
学术方向
中外交通史
冯承钧
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中外交通史。为了探明中国与南洋的交通,译出伯希和的《郑和下西洋考》,这是研究郑和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同时还译出伯希和的《交广印度两道考》、费琅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并为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费信两人所写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二书作了校注。后来他写成了《中国南洋交通史》一书。此外还将古代记述海外情况的著作,包括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清人谢清高的《海录》和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等,一一作注,并译出法人希勒格的《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沙畹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等,又写成《景教碑考》、《历代求法翻经录》和《西力东渐史》等书。
中国边疆历史地理
冯承钧学术研究另一个重点是中国边疆的历史地理,译出法人色伽兰的《中国西部考古记》、郭鲁柏的《西域考古记举要》和沙畹的《西突厥史料》等书,其中沙畹所著为研究西突厥史的重要典籍。他还广为搜集史料编成《鄯善事辑》、《高昌事辑》等,并写成《辽金北边部族考》等书。冯还精于元史和蒙古史,译有法人格鲁赛的《蒙古史略》、布哇的《帖木儿帝国》、牟里的《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特别是瑞典著名的蒙古史学者多桑用法文写成的名著《蒙古史》,因卷帙浩繁,一般译者视为畏途,冯以二三年时间将它全部译成汉文,为研究元史及蒙古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还采用法人沙海昂的注本,将《马可波罗行纪》译出,成为此书当时最完备的译本,流传甚广。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
冯承钧所译各书大都冠有译者序言,对原书疏误处都加以整理,对书中史料论点有疑点或遗漏的都一一加注或补正。冯治史范围涉及汉、唐、宋、明,涵盖哲学、艺术、语言、宗教。译著各书,除专著外,有关中外交通、中国边疆史地及其他杂着的单篇又汇成《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共计9编(册)。晚年所著论文数十篇,由弟子编成《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商务印书馆重印了冯先生的译著《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一卷(1~5编)、第二卷(6~9编)(商务1962年版,1995年再印),并编印了《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三卷。此三卷书,基本收进了冯承钧篇幅较小的译著中的主要部分。
主要译述
治南海古代史
翻译的专书,属于一般性质者,有沙畹的《中国旅行家》,也是他最早的一部翻译作品;有荷兰史勒格的《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都远在三十年以前就和读者见了面。关于南洋古代史地方面:如费琅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和《苏门答腊古国考》,马伯乐的《占婆史》,鄂鲁梭的《秦代初平南越考》,伯希和的《交广印度两道考》,都是南海古代史地研究中的名著,一直到今天,还是研究这些方面的重要资料。郑和下西洋考是二十多年前伯希和集"郑和研究"的大成之作。先生译伯氏此文,在自序中又举出自己和朋友的一些新发现,以补足伯氏之不足,所以汉译本《郑和下西洋考》遂成为东西学者研究这一问题必不可少的书籍。他对于南海古代的史地研究,不仅在翻译方面有不可泯灭的贡献,并且他自己也写了一部《中国南洋交通史》,除采用前人的考证以外,也加入了不少个人的心得。赵汝适的《诸蕃志》,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谢清高的《海录》,为研究十三世纪以后南海古代史地的原始资料,除《诸蕃志》有夏德、柔克义的译注本,《瀛涯胜览》有兑温达的重新考订的马欢专文讨论外,其余各种,西洋学者只不过作了一些零星的考据,先生综合各家之说,予以取舍,并据所能看到的各种本子,此较校勘,各成校注,使治南海古代史地者获得了不少的方便。
佛学及语言学
冯承钧于佛学及语言学自谦为门外汉,所以关于印度学方面译著不多,但所译《佛学研究》,《大孔雀经药叉名录舆地考》,《正法念处经阎浮提洲地校勘录》,《法住记及所记阿罗汉考》,虽是印度学专家译此,亦未能过。他所译的关于吐火罗语论文,生前只发表了一部份,2004年也由他的学生整理,编成《吐火罗语考》出版了。里面移译烈维及伯希和的论文各两篇,都是西洋学者在吐火罗语论战中,不同时期的总结性作品,对于研究中西交通史有不少的帮助。沙畹的《西突厥史料》是一部不朽之作,此书不仅在西域史的研究上有很大的贡献,对于世界史也增加了不少的资料。但是原书写成颇历时日,又以随时采取新的考证,遂致前后往往失去联络,所采史文,亦多遗漏,以后虽有补编之作,仍然有不少的错误和遗漏,先生移译沙畹此书,尽可能将原作的错误和遗漏,予以补正,新旧考订纷歧之处,亦尽量整理一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域南海
冯承钧
遥译关于西域南海的名家论文甚多,分别编入《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之内,生前发表的已有四编,近两年他的学生整理遗稿,又连续出版了五六两编,这些碎金片玉,都是研究西域南海古代史地的珍贵资料。据闻尚有七八两编亦将刊出,对于研究这方面历史的人,却是值得高兴的消息。东西学者关于中亚古舆地考证既多,为了便于翻检,先生曾编著了《西域地名》一册,将西域古地的同名异译以及古今沿革,一一为之注明,出版后极为国内外学者推重。此书因匆匆草成,未能十分详尽。冯承钧时时想重新编成一部较详细的西域地名辞典,但终为岁时所忌,不幸未能实现,冯先生已去世了,这部辞典的编撰,是应该考虑担负起来的。元史的研究,特别是西域汗国的历史方面,在中国历史科学中还是很薄弱的一环,主要的原因:一在于语言;二在于西域方面的史料。西域史家著作,多用波斯阿刺伯等文,能阅读者较少,因之一般不能不借重多桑的《蒙古史》。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开辟了清代治元史的新局面,但所依据的主要的还是多桑的书,以后柯劭忞的《新元史》,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也都如此,不过是转引日本田中翠一郎的译本而己。多桑书卷帙过钜,一般翻译者视为畏途,日本田中氏译此,也仅译了前三卷,至今尚未能全部译出。先生却排除艰苦,以二三年时间,审慎用力,将全书译完,使出版了百余年的多桑《蒙古史》,得与中国学者发生了直接关系。
冯承钧译多桑书同时,为了便于通俗阅读之用,又将法国格鲁赛所著《极东史》中的蒙古部份译出,名为蒙古史略。多桑书译毕,他又译了布哇的《帖木儿帝国》,也可以说是多桑《蒙古史》的续编。
自制元代白话碑
冯承钧
除了翻译的以外,他自己还作了一本元代白话碑,从金石书画以及方志内裒集了元代的白话圣旨碑,成为一书,并对于亘代白话语法加以研究讨论。他写的《成吉思汗传》,原来目的是想对屠寄《蒙兀儿史记》的《太祖本纪》和《西域列传》作一纠误,结果成了一部专书,但亦非其他专写成吉思汗传者所能及了。 元帝国时期,欧洲有不少的旅行家到过中国,他们归国以彼大都写有行记,其中以马可波罗的记载最为详细,为研究元史者所珍重。西洋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仅仅译注的本子就有几十种,以伯希和、穆尔合译的注本为最后出。冯先生翻译时,因伯氏的译注本尚未出版,感到沙海昂的译注本在当时尚较完备,遂予以移译。沙氏原书舛错之处,一一为之订正,原注未详者,亦为之补注不少。《马可波罗行记》,在中国现有五种译本:张亮麈先生据玉尔和科狄译注的《马哥孛罗游记》导言和第一卷,林纡、魏易合译的《马哥孛罗游记》;张亮麈先生又据邦内戴拖译注的《马哥孛罗游记》,李季据科曼洛夫的《马哥孛罗游记》,和先生的译本。五种译本仍然推先生所译沙海昂译注本最审慎最完备。伯希和的《蒙古与教廷》,是一篇关于考证元代与教廷关系的杰作,冯承钧早在一九四一年译出,其原稿辗转寻出,1994年出版。
考古学
冯承钧在考古学方面,翻译了法国色伽兰的《中国西部考古记》,闵宣化(原作牟里,后改)的《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沙畹、伯希和的《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和郭鲁伯的《西域考古记举要》。在《举要》内又附译格鲁赛《极东史》中的中亚佛教艺术一章。冯承钧所著的《景教碑考》,裒集近代欧洲汉学家的考证综为一书,[3]
研究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文化交通史
在冯承钧所有的译著中,还有一部费赖之的《入华耶稣会士列传》,里面所包括的教士,凡有四百多人,为研究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布中国的重要资料。全书共分十卷,仅发表了前三卷,希望以后有人能将全书出版,使研究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文化交通史的人,能多得一些参考文献。另外他译的《卜弥格传》,也有不少明末的史料,不能认为是一个教士的个人传记而予以忽视。
翻译作品
- 《成吉思汗传》冯承钧着
- 《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着ISBN7-5325-4100-2
- 《西域史地释名》冯承钧编
- 《安南省道沿革表》冯承钧
- 《楼兰鄯善问题》冯承钧
- 《唐代华化蕃胡考》冯承钧
- 《再说龟兹白姓》冯承钧
- 《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冯承钧
- 《迦腻色迦时代之汉质子》冯承钧
- 《吐火罗语考》(法)伯希和,列维着冯承钧译中华书局2004ISBN7-101-04083-7
-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法)沙畹,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景教碑考》冯承钧上海商务印书馆,
- 《蒙古与教廷》(法)伯希和撰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4ISBN7-101-01119-5
- 南宋赵汝适着冯承钧校注《诸蕃志校注》
- 明马欢着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4]。
- 明费信着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
- 《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上旅行》冯承钧译ISBN7-101-03511-6
- 《交广印度两道考》》(法)伯希和撰冯承钧译中华书局ISBN7-101-03511-6
- 《四天子说》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支那名称之起源》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玄奘沙州伊吾间之行程》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魏略西戎传中之贤督同汜复》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中国载籍中之梵衍那》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库车阿克苏乌什之古名》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高昌和州火州哈喇和卓考》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犁靬为埃及亚历山大城说》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中国干漆造像考》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景教碑中叙利亚文之长安洛阳》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塞语中之若干西域地名》伯希和着冯承钧译
- 《苏门答剌古国考》(法)费郎着冯承钧译上海商务印书馆,ISBN7-101-03541-8
- 《多桑蒙古史》(瑞典)多桑(C.d'Ohsson)着冯承钧译
- 《西突厥史料》(法)沙畹编著冯承钧译
- 《中国西部考古记》(法)谢阁兰着冯承钧译ISBN7-101-04083-7
- 《马可波罗行纪》[(意)马可波罗(MarcoPolo)着](法)沙畹译冯承钧转译
- 《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法)费赖之着冯承钧译
- 《帖木儿帝国》(法)布哇(L.Bouvat)着冯承钧译
- 《西洋汉学家佛学论集》(法)列维等着冯承钧译
- 《占婆史》马司培罗着冯承钧译
- 《入华耶稣会士列传》费赖之(AloysPfister)着冯承钧译
- 《汉明帝感梦遣使求经事考证》马司帛洛冯承钧译
-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法费琅着冯承钧译ISBN7-101-03541-8
人物影响
冯承钧是中国东西交通史的研究专家,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冯为"近四十年最大的史地译家"。[5]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冯承钧是完全可以同严复、林纾、马君武、伍光建齐名的第一流翻译家。而且他在史地翻译的考订精审方面,不仅马君武、伍光建不能望其项背,即使严复、林纾与之相比,就如朱杰勤先生所说:"他们好像椎轮,而冯先生好像大辂了"。
冯承钧的史地译作,引进了欧洲汉学的成果和科学的治学方法,对民国时期以至后来的中外交通史、蒙古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