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郎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郎鎮,隸屬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地處南澗彝族自治縣境西南部,國土面積167.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屬典型的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該鎮距縣城40公里。[1]

中文名稱: 公郎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電話區號: 0872

郵政區碼: 675701

地理位置: 雲南省大理州 南澗縣境西南部

面 積: 167.04平方公里

人 口: 22720人

氣候條件: 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

機 場: 大理機場

車牌代碼: 雲L

概況

公郎鎮位於南澗縣西南部,介於東經100°15′-100°30′、北緯24°42′-24°54′之間,與臨滄地區的雲縣、鳳慶兩縣相毗鄰。面積291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2006年)。轄新合、中山、底麼、鳳凰、鳳嶺、回營、公郎、龍平、金山、板橋、官地、沙樂、自強、落底河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地鍋,距縣城62千米。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氣候類型屬典型的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214國道、老海(壩莊)孟(定)公路過境。建有落底河電站。

沿革

「公郎」本是地名稱,為鎮政府所在地,今冠為鎮名。「公郎鎮」原屬「浪滄鄉」,前沿「浪滄區」。據清朝蔣旭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中關於「災祥」的記載:「鳳凰鳴於南山。貞觀二十二年。細奴邏受張氏之讓。適鳳集於南山。在於浪滄江巡撿司之北。山即名鳳凰山。秋冬百鳥來朝。」故早在唐貞觀時期,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就在今公郎設立巡檢司,公郎歸入了大唐版圖。明代中期,今公郎鎮所在地設有浪滄巡檢司,由蒙化府轄(後改蒙化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稱蒙化府)。清雍正七年(1729),終止了定邊縣,設南澗、瀾滄江巡檢司及安鄉羅求里,屬景蒙轄。民國三年(1914),南澗巡檢司,瀾滄江巡檢司改設分縣,即南澗分縣(治在南澗)、瀾滄分縣(治在公郎),下設鄉、閭,屬蒙化縣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廢南澗、瀾滄分縣置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廢區設浪滄鎮。1958年為公郎公社,1963年改浪滄區,1969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區,1988年置鄉。1997年,面積167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公郎、鳳凰、鳳嶺、底私、回營、中山、龍平、金山、板橋、新合10個行政村。2000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浪滄鄉,成立公郎鎮,同年10月1日正式撤鄉建鎮。2003年末,位於東經100°15′-100°24′、北緯24°44′-24°54′之間,與沙樂鄉、小灣東鎮、碧溪鄉、寶華鎮、擁翠鄉接壤,與臨滄地區雲縣、鳳慶兩縣毗鄰,面積167.04(一說169.04)平方千米,人口22646人(其中農業人口21662人、非農業人口984人),轄新合、中山、底麼、鳳凰、鳳嶺、回營、公郎、龍平、金山、板橋10個行政村,114個自然村,160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公郎街,距縣城64千米。2005年,撤銷沙樂鄉,併入公郎鎮。

[原沙樂鄉]位於南澗縣南端的瀾滄江畔,介於東經100°24′-100°30′、北緯24°42′-24°50′之間,東與無量鄉、景東縣山水相連,南同雲縣隔江相望,西與公郎鎮接壤,北與寶華鎮以無量山分水嶺為界。面積123.81平方千米,人口0.81萬人。鄉政府駐地海拔1580米,距縣城75千米。地處無量山南坡,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916~2630米之間。1958年為沙樂公社,1988年改鄉。1997年,面積123.8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沙樂、官地、自強、落底河4個行政村。2003年末,面積123.6平方千米,轄管地、沙樂、自強、落底河4個行政村,6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091人,其中農業人口7918人,非農業人口173人。2005年,撤銷沙樂鄉,併入公郎鎮。

地理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公郎鎮,位於南澗縣西南部,與臨滄地區的雲縣、鳳慶兩縣相毗鄰,距縣城62公里,總面積169.04平方公里,總人口22720人,素有「茶葉之鄉」、「核桃之鄉」、「香櫞之鄉」的美譽,全鎮共有茶園11606畝、泡核桃35000畝,年產茶葉45萬公斤,其中「羅伯克綠茶」、「浪滄秀芽」已成為省州名茶,泡核桃因個大、肉白、味美而遠近聞名。該鎮是南澗的商品牛羊基地,馬鈴薯主產區,年出欄肉牛1.4萬多頭,黑山羊2.7萬多隻,畜牧業產值2973萬元;年種植馬鈴薯3000畝,產量480萬公斤,產值240萬元。境內農副產品交易活躍,已成為周邊地區的農副產品營銷集散地。

歷史沿革

「公郎」本是地名稱,為鎮政府所在地,今冠為鎮名。「公郎鎮」原屬「浪滄鄉」,前沿「浪滄區」。據清朝蔣旭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中關於「災祥」的記載:「鳳凰鳴於南山。貞觀二十二年。細奴邏受張氏之讓。適鳳集於南山。在於浪滄江巡撿司之北。山即名鳳凰山。秋冬百鳥來朝。」故早在唐貞觀時期,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就在今公郎設立巡檢司,公郎歸入了大唐版圖。明代中期,今公郎鎮所在地設有浪滄巡檢司,由蒙化府轄《後改蒙化直隸廳,民國元年改稱蒙化府》。1729年(清雍正七年),終止了定邊縣,設南澗、瀾滄江巡檢司及安鄉羅求里,屬景蒙轄。民國三年(1914年),南澗巡檢司,瀾滄江巡檢司改設分縣,即南澗分縣(治在南澗)、瀾滄分縣(治在公郎),下設鄉、閭,屬蒙化縣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廢南澗、瀾滄分縣置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廢區設浪滄鎮。建國以後,又經歷了區、公社、鄉等改稱,鑑於公郎久遠的歷史和外界人士對公郎古鎮的認識和了解,2000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浪滄鄉人民政府」,成立「公郎鎮人民政府」,並於2000年10月1日,舉行撤鄉建鎮儀式,公郎鎮正式成立。

回族文化

據《蒙化府志》、《蒙化志節 稿》載:元代已有回族的先民入籍今南澗公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邊之戰」結束後,明軍中的回回軍人多留居在定邊縣境的要隘地帶。明朝「移民就寬鄉」時,也有一些從事工、商的回回入戶,從南京、江西等地遷來南澗定居。清代初期,來雲南的軍隊中的回族軍人,也有部分落籍於南澗。乾隆時,甘、青回民起義失敗後,有一些回民的子女遷來雲南,其中有部分被遷至南澗。另外,也有少量的回族人從事宗教活動,由沿海或中原地區流入南澗。

民國末年(1949年)南澗縣境的回族人口為900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回族人口逐年增長,據2006年底統計,回族人口已達2461人。

語言文字:公郎鎮的回族,與當地漢、彝等族長期密切地生活在一起,語音、詞彙均與當地的習慣方言大體趨於一致。但回族中保持着阿拉伯語(以下簡稱阿語)、波斯語的一些詞彙。回族已長期習用漢語文,其語句結構規律自然不離漢語體系。唯在口頭語中,一部分回民在本族內部,對一些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等實詞及極少量的短語,則喜用阿語及波斯語。然而,又難以用阿語或波斯語說一句稍長而通達的話。所以,喜用阿語、波斯語詞彙者,通常是將漢語、阿語、波斯語攙合揉串在一起,並且只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下,多是在做生意中,對某一商品暗示出內部應握控的價格才使用。

氣候特徵

公郎鎮地處南澗縣境西南部,位於東經100015`—100030′,北緯24042`—24054′,與本縣的無量鄉、小灣東鎮、碧溪鄉、寶華鎮、擁翠鄉接壤,與臨滄地區的雲縣、鳳慶兩縣毗鄰,與思茅市的景東相連。國土面積有290.64平方公里,耕地1795.33公頃(其中水田265.13公頃,旱地1530.2公頃)。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97米,氣候類型屬典型的亞熱帶立體季風氣候,跨亞熱帶、溫帶、亞寒帶三個氣候帶。鎮政府駐地公郎街,距縣城64千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