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公郎镇,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地处南涧彝族自治县境西南部,国土面积167.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属典型的亚热带立体季风气候,该镇距县城40公里。[1]

中文名称: 公郎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电话区号: 0872

邮政区码: 675701

地理位置: 云南省大理州 南涧县境西南部

面 积: 167.04平方公里

人 口: 22720人

气候条件: 亚热带立体季风气候

机 场: 大理机场

车牌代码: 云L

概况

公郎镇位于南涧县西南部,介于东经100°15′-100°30′、北纬24°42′-24°54′之间,与临沧地区的云县、凤庆两县相毗邻。面积291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2006年)。辖新合、中山、底么、凤凰、凤岭、回营、公郎、龙平、金山、板桥、官地、沙乐、自强、落底河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大地锅,距县城62千米。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气候类型属典型的亚热带立体季风气候。214国道、老海(坝庄)孟(定)公路过境。建有落底河电站。

沿革

“公郎”本是地名称,为镇政府所在地,今冠为镇名。“公郎镇”原属“浪沧乡”,前沿“浪沧区”。据清朝蒋旭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中关于“灾祥”的记载:“凤凰鸣于南山。贞观二十二年。细奴逻受张氏之让。适凤集于南山。在于浪沧江巡捡司之北。山即名凤凰山。秋冬百鸟来朝。”故早在唐贞观时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就在今公郎设立巡检司,公郎归入了大唐版图。明代中期,今公郎镇所在地设有浪沧巡检司,由蒙化府辖(后改蒙化直隶厅,民国元年改称蒙化府)。清雍正七年(1729),终止了定边县,设南涧、澜沧江巡检司及安乡罗求里,属景蒙辖。民国三年(1914),南涧巡检司,澜沧江巡检司改设分县,即南涧分县(治在南涧)、澜沧分县(治在公郎),下设乡、闾,属蒙化县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废南涧、澜沧分县置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废区设浪沧镇。1958年为公郎公社,1963年改浪沧区,1969年改公社,1984年复设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67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公郎、凤凰、凤岭、底私、回营、中山、龙平、金山、板桥、新合10个行政村。2000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浪沧乡,成立公郎镇,同年10月1日正式撤乡建镇。2003年末,位于东经100°15′-100°24′、北纬24°44′-24°54′之间,与沙乐乡、小湾东镇、碧溪乡、宝华镇、拥翠乡接壤,与临沧地区云县、凤庆两县毗邻,面积167.04(一说169.04)平方千米,人口22646人(其中农业人口21662人、非农业人口984人),辖新合、中山、底么、凤凰、凤岭、回营、公郎、龙平、金山、板桥10个行政村,114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公郎街,距县城64千米。2005年,撤销沙乐乡,并入公郎镇。

[原沙乐乡]位于南涧县南端的澜沧江畔,介于东经100°24′-100°30′、北纬24°42′-24°50′之间,东与无量乡、景东县山水相连,南同云县隔江相望,西与公郎镇接壤,北与宝华镇以无量山分水岭为界。面积123.81平方千米,人口0.81万人。乡政府驻地海拔1580米,距县城75千米。地处无量山南坡,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916~2630米之间。1958年为沙乐公社,1988年改乡。1997年,面积123.8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沙乐、官地、自强、落底河4个行政村。2003年末,面积123.6平方千米,辖管地、沙乐、自强、落底河4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91人,其中农业人口7918人,非农业人口173人。2005年,撤销沙乐乡,并入公郎镇。

地理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公郎镇,位于南涧县西南部,与临沧地区的云县、凤庆两县相毗邻,距县城62公里,总面积169.04平方公里,总人口22720人,素有“茶叶之乡”、“核桃之乡”、“香橼之乡”的美誉,全镇共有茶园11606亩、泡核桃35000亩,年产茶叶45万公斤,其中“罗伯克绿茶”、“浪沧秀芽”已成为省州名茶,泡核桃因个大、肉白、味美而远近闻名。该镇是南涧的商品牛羊基地,马铃薯主产区,年出栏肉牛1.4万多头,黑山羊2.7万多只,畜牧业产值2973万元;年种植马铃薯3000亩,产量480万公斤,产值240万元。境内农副产品交易活跃,已成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营销集散地。

历史沿革

“公郎”本是地名称,为镇政府所在地,今冠为镇名。“公郎镇”原属“浪沧乡”,前沿“浪沧区”。据清朝蒋旭纂的《康熙蒙化府志》中关于“灾祥”的记载:“凤凰鸣于南山。贞观二十二年。细奴逻受张氏之让。适凤集于南山。在于浪沧江巡捡司之北。山即名凤凰山。秋冬百鸟来朝。”故早在唐贞观时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就在今公郎设立巡检司,公郎归入了大唐版图。明代中期,今公郎镇所在地设有浪沧巡检司,由蒙化府辖《后改蒙化直隶厅,民国元年改称蒙化府》。1729年(清雍正七年),终止了定边县,设南涧、澜沧江巡检司及安乡罗求里,属景蒙辖。民国三年(1914年),南涧巡检司,澜沧江巡检司改设分县,即南涧分县(治在南涧)、澜沧分县(治在公郎),下设乡、闾,属蒙化县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废南涧、澜沧分县置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区设浪沧镇。建国以后,又经历了区、公社、乡等改称,鉴于公郎久远的历史和外界人士对公郎古镇的认识和了解,2000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浪沧乡人民政府”,成立“公郎镇人民政府”,并于2000年10月1日,举行撤乡建镇仪式,公郎镇正式成立。

回族文化

据《蒙化府志》、《蒙化志节 稿》载:元代已有回族的先民入籍今南涧公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边之战”结束后,明军中的回回军人多留居在定边县境的要隘地带。明朝“移民就宽乡”时,也有一些从事工、商的回回入户,从南京、江西等地迁来南涧定居。清代初期,来云南的军队中的回族军人,也有部分落籍于南涧。乾隆时,甘、青回民起义失败后,有一些回民的子女迁来云南,其中有部分被迁至南涧。另外,也有少量的回族人从事宗教活动,由沿海或中原地区流入南涧。

民国末年(1949年)南涧县境的回族人口为9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回族人口逐年增长,据2006年底统计,回族人口已达2461人。

语言文字:公郎镇的回族,与当地汉、彝等族长期密切地生活在一起,语音、词汇均与当地的习惯方言大体趋于一致。但回族中保持着阿拉伯语(以下简称阿语)、波斯语的一些词汇。回族已长期习用汉语文,其语句结构规律自然不离汉语体系。唯在口头语中,一部分回民在本族内部,对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实词及极少量的短语,则喜用阿语及波斯语。然而,又难以用阿语或波斯语说一句稍长而通达的话。所以,喜用阿语、波斯语词汇者,通常是将汉语、阿语、波斯语搀合揉串在一起,并且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多是在做生意中,对某一商品暗示出内部应握控的价格才使用。

气候特征

公郎镇地处南涧县境西南部,位于东经100015`—100030′,北纬24042`—24054′,与本县的无量乡、小湾东镇、碧溪乡、宝华镇、拥翠乡接壤,与临沧地区的云县、凤庆两县毗邻,与思茅市的景东相连。国土面积有290.64平方公里,耕地1795.33公顷(其中水田265.13公顷,旱地1530.2公顷)。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97米,气候类型属典型的亚热带立体季风气候,跨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三个气候带。镇政府驻地公郎街,距县城64千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