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毓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毓琦
出生 1934年3月1日
上海
知名于 198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知名作品 《应用最优控制》《大规模系统的方向》

何毓琦,1934年3月1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浙江诸暨,自动控制专家,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创导者之一,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 1950年16岁的何毓琦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先后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53年)、硕士学位(1955年);1958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61年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65年拿到终身教授职位。1969年晋升为哈佛大学戈登·麦凯教授;1983年担任哈佛大学跨系决策科学博士方向的主席;198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9年获得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奖;2000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受聘清华大学讲座教授;2007年在科学网撰写博客;2009年在科学网撰写的博文精选集《科学人生纵横》出版 何毓琦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何毓琦

外文名称 Yu-Chi Ho

国籍 美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34年3月1日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198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代表作品 《应用最优控制》《大规模系统的方向》

祖籍 浙江诸暨

性别 男

人物经历

1934年3月1日,何毓琦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浙江诸暨枫桥赵家花明泉村。

1949年,15岁时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并在香港完成高中教育。

1950年,16岁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并在1953年拿到电子工程学位,1955年拿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进入Bendix Aviation工作。

1958年,结束在三年的工作,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1961年,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1965年,拿到哈佛的终身教授职位。1969年,晋升为哈佛大学戈登·麦凯教授。

1983年,担任哈佛大学跨系决策科学博士方向的主席。

198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0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2001年,受聘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

2007年4月25日,何毓琦入驻科学网博客,其中《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一文备受关注。

2009年,何毓琦在科学网撰写的博文精选集《科学人生纵横》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何毓琦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开创了微分对策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识别领域提出了Ho-Kashyap规则等。

何毓琦与合作者共同开辟了"Nonzero sum differential games"这一系统控制中一般对策理论研究的新途径。提出团队论的概念并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结构。率先研究离散事件系统,奠定了"扰动分析"和"序贯最优"研究领域的基础,已导致生产自动化和通讯网络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

何毓琦科学工作的突出特色是理论与实际,广度与深度,创造性与应用性的紧密结合。他从分析大量的生产过程实际中抽提并率先研究离散事件系统,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现已导致生产自动化和通信网络等研究中一系列新的突破,成为控制理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人才培养

截至2009年,何毓琦指导了50多名博士生和大量的博士后,分布在十多个国家,其中不少已成为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其中在清华大学培养了3名名博士生,分别是:贾庆山、白红星、沈震 。

何毓琦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自动化理论和工程实践十分关注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为中国培养了近10名博士生和多位访问学者。通过系列演讲和合作研究,推动了中国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制造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

个人生活

何毓琦的父亲何竞武是中华民国中将,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官长;她的弟弟何毓璇担任美国利时康石油集团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毓琦在40余年的学术生涯里,已经和太太去了旅游手册《有生之年必去的1000个地方》中的230个 。

人物评价

何毓琦在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领域,包括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轮、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及智能系统等重要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 。

人物影响

何毓琦为鼓励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创造,出资在中国国内设立了"何潘清漪离散事件系统论文奖",并在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设立了"何潘清漪奖学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