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時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本書是白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最新作品,通過口述採訪的形式,展現身處關鍵歷史時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書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動,為這一段影響深遠的歷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蘇聯解體已逾二十年,俄羅斯人重新發現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認識了俄羅斯。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他們的夢想已不再關乎夢想,不再像90年代他們的父輩,關心信仰。二十年來,人們看了嶄新的俄羅斯,但她卻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經夢想過的俄羅斯了。作者追溯了蘇聯和蘇聯解體之後的歷史過程,讓普通的小人物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從而展現出身處歷史的轉折,以及人們如何追尋信仰、夢想,如何訴說秘密和恐懼,讓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俄羅斯」和「俄羅斯人」,為什麼他們無法適應急劇的現代化,為什麼再近兩百年之後,依然與歐洲相隔。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採訪了生長於理想之下的俄羅斯人和今天的俄羅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蘇聯國家的普通人,呈現他們的生活細節,所感所想。德國媒體盛讚該書擷取的是最為細小的馬賽克,卻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後蘇聯時代圖景。「一部20世紀後半葉的微觀俄國史,筆力直抵普京時代。」
《二手時間》通過口述採訪的形式,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身處關鍵歷史時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動,為這一段影響深遠的歷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
發表後榮獲德國書業和平獎(2013)、法國美第契散文獎(2013)、俄羅斯「大書獎」讀者票選最佳文學作品(2014)、波蘭卡普欽斯基報告文學獎(2015)
作者簡介
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又名S.A.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生於蘇聯斯坦尼斯拉夫(現為烏克蘭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她畢業於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新聞系(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白俄羅斯記者、散文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已出版的著作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 2015年10月8日,因她對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報告文學作品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以及蘇聯的解體,着重於不同的個人命運組合而成的集體記憶。 阿列克謝耶維奇以其紀實性文學作品最為著名,她 的作品已在19國出版,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2012年)、《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兩部作品
內容預覽
受害者和劊子手同樣可惡,勞改營的教訓在於兄弟情誼被踐踏。 ——大衛·魯塞:《我們死亡的日子》 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記住,若惡勢力在全世界獲勝,要被追究的首先不是惡方的馴服執行者,而是善方的清醒服務者。 ——費德勒·斯特潘:《過去的和未曾出現的》 大衛·魯塞(1912—1997),法國作家,左翼社會活動家。——譯者注 費德勒·斯特潘(1884—1965),德國哲學家、作家,生於莫斯科,俄國二月革命後參加過臨時政府,1922年被蘇聯政府驅逐出境,先後在柏林、慕尼黑等地研究著書教學,是德國的俄羅斯問題專家。——譯者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