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來自孔夫子舊書網的圖片
《朝花夕拾》


作品名稱: 朝花夕拾

外文名 :Dawn Blossoms Plucked at Dusk

作品別名 :舊事重提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作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6年

文學體裁 :散文集

字數 :12.9萬

出版時間 :1928年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  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目錄

基本概述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着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着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有強烈的感染力。

內容簡介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文集。雖然《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趣盎然,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中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小引》《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後記》12部分組成。《朝花夕拾》一書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

作品目錄

作品名稱 寫作時間
《小引》 1927年5月1日
《狗·貓·鼠》 1926年2月21日
《阿長與山海經》 1926年3月10日
《二十四孝圖》 1926年5月10日
《五猖會》 1926年5月25日
《無常》 1926年6月23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926年9月18日
《父親的病》 1926年10月7日
《瑣記》 1926年10月8日
《藤野先生》 1926年10月12日
《范愛農》 1926年11月18日
《後記》 1927年7月11日[2]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鬥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寫作時間

《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朝花夕拾》十篇散文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幅幅世態圖和風俗畫。雖然是回憶性散文,但是有現實的鬥爭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蘊含着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着態度。它的思想內容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⑴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二十四孝圖》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醜惡和殘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鞭撻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的束縛、壓制和摧殘;《無常》一文中採用《聊齋志異》的諷刺筆法,揭露了人間沒有公正的裁判,嘲諷了那些打着「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父親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錢財、草營人命的庸醫;《瑣記》中刻畫了洋務學業內的「烏煙瘴氣」;《藤野先生》則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無恥、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的醜態。

⑵表現對親友和師長的崇敬、懷念之情。作者通過對青少年時期生活片斷的回憶,記敘他所接觸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跡,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長媽媽、藤野先生、范愛農等,讚頌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優秀品質,表現出對他們的深切懷念之情。《阿長與山海經》里的長媽媽,是個熱情、純樸、善良、給幼年的魯迅以極大關愛的勞動婦女。作者真實地描述了長媽媽由於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嚴九郎是個生活隨便、不拘小節的人,但是治學嚴謹,對留學日本的作者沒有民族偏見,給予真誠的幫助和指導,使作者終身難以忘懷。作品介紹了藤野先生為作者修改講義的詳細過程。正是這位人格高尚的日本老師鼓勵着魯迅與資產階級文人進行着頑強的戰鬥,使他成為思想文化戰線上一位偉大的旗手。《范愛農》中的范愛農是個性格倔強、落落寡歡、富有正義感的愛國知識分子。魯迅與范愛農是在日本留學期間相識的,並且有過激烈爭吵。原因是革命黨人徐錫麟、秋瑾被反動政府殺害,浙江籍留日學生召開同鄉會,就是否給北京政府發電,痛斥滿清政府的無人道發生了分歧。魯迅主張發電聲討,范愛農則主張不必發電,理由是「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正是這爭吵,說明範愛農生性倔強,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信任。辛亥革命使范愛農變的興奮和勤快,說明他是個具有強烈反清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最後這樣倔強的知識分子被逼上絕路,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所造成的這一悲劇。文章最後以「現在不知他惟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表現作者對亡友的深深懷念。

⑶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青少年的毒害思想。這些散文以「我」為線索,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看到封建社會、封建教育制度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殘,使他們受到極大的傷害,表現作者強烈的反封建的戰鬥精神。作者無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殘忍,揭露其虛偽性和欺騙性。在《二十四孝圖》中,作者說:「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兩件事,通過這兩件事來說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騙人的把戲而已,紳士、將軍者們不去實行,人們又何必要認真地去實行呢。在這裡,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體無完膚。作者對束縛青少年成長的封建教育制度極度厭惡,控訴這種教育對兒童心靈的摧殘。《五猖會》首先介紹了五猖會的盛況,接着描寫作者要去看會時的興奮和喜悅,正在作者興高采烈地將要啟程去看會時,父親突然出現了,並嚴肅地讓魯迅「去拿你的書來」。接着寫作者如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最後父親命令道:「給我讀熟。背不出來,就不准去看會。」接着寫作者背書時的痛苦和無奈,寫母親、阿長等人無法營救及等待他背熟時的焦慮。最後作者終於背將出來,大家臉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作者這時已是索然無味,沒了興致。這實際是對摧殘少年兒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強烈控訴。全文以反問作結,實際上是作者對父親這種行為的否定,也就是對束縛兒童成長的封建教育的否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作者對封建教育的又一次批判。全文對百草園的歡樂和三味書屋的乏味進行了強烈的對比。在百草園中作者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顯露,享受了生活的無限樂趣。作者把百草園看成是自己的樂園,回味無窮。接下來介紹三味書屋,「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在這裡只能是習字和對課,讀那些枯燥無味和似懂非懂的文章。如果違犯了規矩,還要領教罰跪和戒尺的滋味。學生不能向老師提問課堂以外的問題。由於課堂的無聊,學生們毫無學習興趣,所以乘老師讀書興致正濃之時,便開始各自的遊戲。這實際上是對於封建教育的一種自發的抵制和反抗。通過這些描寫,說明童年的魯迅對這種束縛人的封建教育是非常厭煩的。《瑣記》對自己南京求學一段生活作了總結,在這裡批判了當時的教育是學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杆不可以當個好水兵,鑽進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個好礦工。這說明當時的教育和實踐相脫節,作者對這樣的教育非常不滿,所以決定出國學習,繼續深造。

⑷揭露思想文化戰線上資產階級文人的本質。魯迅一生都用手中的筆做武器,和資產階級文人進行毫不妥協的戰鬥,揭露他們的醜惡形象,也反映了他的韌性的戰鬥精神。《狗·貓·鼠》開篇便揭開鬥爭的序幕,資產階級文人以「正人君子」的姿態攻擊魯迅的仇貓。魯迅立即給予有力地回擊,不但不否認自己的仇貓,而且說明了仇貓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首先是貓的一副媚態就令人可憎,又以和獅虎同族而自居。其次是它的亂嚷嚷,這說明作者攻擊貓,實在是因為要自衛。第三條理由就更加充分了,「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作者在這裡無情地揭露了貓在弱者面前陰毒兇殘的本性。特別是當作者聽說是貓吃了他的可愛的小隱鼠,於是開始對貓進行報仇。作者將貓當作思想文化戰線上的資產階級文人,作者與貓的戰鬥,也就是與資產階級文人的論爭。但作者後來又改變鬥爭的策略,「我已經改變態度…就長保着禦侮保家的資格。」這不是作者的妥協,是找到對付這些資產階級文人的好辦法,不使他們的作惡得到善良人們的憐憫與同情。最後譏諷這些所謂的以「指導青年」而自居的「前輩」,如果不從革命青年身上找出些毛病,他們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這對那些口口聲聲標榜自己是「前輩」的資產階級文人是極大的嘲諷。《瑣記》中的衍太太是位專愛撥弄是非,教唆小孩子作惡,然後散步流言蜚語的兩面派人物。衍太太經常這樣教唆孩子們做壞事,並且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作者對衍太太這樣的小人是十分憎惡的。隨着歲月的流逝,對於衍太太之流的流言家,作者已經找到鬥爭的辦法,那就是揭穿流言,抓住流言家的證據,給予無情的反擊。《無常》中的「活無常」是作者在鄉間迎神賽會和戲劇舞台上所看到的鬼而人的形象。他雖是勾人魂魄的鬼,但他因活潑、詼諧、辦事公允而且富有人情昧,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作者在這是將受到「下等人」喜愛的「活無常」與所謂高人一等的「正人君子」,即現代評論派的資產階級文人進行了對比,認為「活的『正人君子』們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作者警告這些「正人君子」仇「自己做了一世人,又能怎樣。作者愛憎分明,對與「下等人」關係密切的活無常,說了他的種種好處,雖說他勾人魂魄,「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最後乾脆告誡大家「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⑸作者以熾烈的感情和濃重的筆墨,揭示了一個時代的各個側面。作者揭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情景。《父親的病》描寫當時醫學的落後,庸醫橫行鄉里,不學無術,誤人性命。這就把當時社會的迷信呈現的非常清楚。《狗·貓·鼠》介紹舊的婚俗,要問名、納采、磕頭作揖,繁瑣至極。《范愛農》描寫辛亥革命以後的一些情形,把辛亥革命換湯不換藥的本質揭示了出來。《五猖會》《無常》描寫了江南的迎神賽會和演舊戲的一些情形。既描寫了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又描寫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民風民俗,生活氣息很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瑣記》《藤野先生》描寫作者從兒童時期接受啟蒙教育,到南京求學,去日本留學三個階段的學習生活,使對舊中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了感性的認識。

藝術特色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着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標緻」來諷刺清國留學生的醜態;用「精通時事」 來諷刺清國留學生所「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些無聊的事;用「愛國青年」來反諷當時日本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用「何嘗」來加強反語的語氣從而加強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中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體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稱之為「回憶散文」,本為散文文體,而又特別標示「回憶」二字,可能是因為魯迅說過,《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寫的是記憶中的往事。魯迅在創作《朝花夕拾》時,在文體樣式的選擇上,或許是不經意的,但卻是必然的,他所選擇的是表現自己獨特人格精神氣質的文體。《朝花夕拾》不是經驗性的記事,也不是純想象性的描寫,重在寫感觸,有了感觸其中的兩篇確實是事實上的雜感體,即《狗·貓·鼠》與《二十四孝圖》。

二是散文與雜感結合的文體。這種結合可能並不是文體創造的自覺,而是寫作時作者的感觸由內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內在的情感體驗為驅力,轉向外在的文明批評。由於魯迅行文每不忘社會,且很少沉入屬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隨處可見感觸內外交迭的描述與評論,其文體基本上是散文與雜感的結合,最典型的是《五猖會》、《無常》《父親的病》《瑣記》

三是純散文。魯迅在憶述昔日的生活經歷時,較多地沉入個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較少出之以雜感式的議論,這就成為純散文。當然所謂「純」是相對而言的,對魯迅來說,完全沉入個人情感世界是罕見的,像冰心《往事》那樣純粹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文體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從總體而言,屬於朱自清所說的那種「散文學」文體。但魯迅也有沉入屬於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時候,於是產生了雜感因素很少的純散文文體,典型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

作品影響

《朝花夕拾》寫的雖然是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是對親人和師友的緬懷、眷念,但同時又超越於此而表現了一個特定歷史時代中國社會的面貌,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這是一般的回憶散文所不可企及的。因為這些散文中習見的只是一些純屬個人的所謂家務事、兒女情,純屬個人的沉浮起落和情感波瀾;主人公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一點也看不到身外涌動的時代風雲和飄散的炮火硝煙。有些散文作品有助於了解某個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心態,卻難以展示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整體面貌,《朝花夕拾》則與此不同。由於作者具有遠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懷,這就使作品顯示了抒寫個人遭遇與關注民族命運的緊密關聯,不僅展現了作者個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個歷史時代的行跡。

《朝花夕拾》是一本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散文集。這使它與同時期許多散文作家的作品明顯地區別開來。它具有一種適性任隋、灑脫不羈的風格,想說就說,想罵就罵,心中的種種愛憎悲歡,任其在筆下自然流瀉。他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這幾種表現方法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筆底波瀾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態勢。他在格式上不斷出新,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構架。他繼承了中國古代散文的簡約、嚴謹,又借鑑了西方散文的靈動、機趣,可謂博採眾長,為我所用,但又不為所囿,而是大膽超越,自成一體。所有這些無不體現了他作為思想解放的先驅和藝術革新的旗手的特色,而且也正因為這樣,使《朝花夕拾》成為中國現代回憶散文的典範之作。

《朝花夕拾》是魯迅從自我生命的底蘊里,尋找光明的力量,以抵禦由外到內的漫漫黑暗;是魯迅在「戰鬥」的間歇期,以一種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問題;亦是言志與載道的結合,將中國現代散文的寫作拓展進一個新的境界。

作品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朝花夕拾》在文體上別有創意,小說筆法與隨筆韻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別是一番境地。

清華新聞學院院長柳斌杰:《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較多地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特點,寫人記事均於平淡質樸的筆墨間蘊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對舊日情懷的回顧時,還常常發表議論,抒發對現狀的某些不滿之情。作者每每把回憶往事與抨擊時弊結合起來,筆鋒犀利,體現了魯迅一貫的戰鬥風格。

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景山:它(《朝花夕拾》)不是小說,卻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傳記,卻提供了魯迅早年的一大批鮮為人知的傳記材料;它不是歷史書,卻使人從中看到了近代中國歷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動形象的側面;它當然更不是民俗學著作,但它卻涉及並記敘了那麼多的城鄉風習。

北京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愛與死的反顧里,既瀰漫着慈愛的精神與情調,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蘊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愴,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韻味。

中國魯迅學會理事錢理群:《朝花夕拾》是魯迅在民間話語空間的閒聊者的形象。

現代作家周作人:魯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書,翻開來看時覺得驚喜,因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悵然,可惜這太少了。

現代作家鍾敬文:在這些散文里,能夠明顯看到他清醒的理智,感覺到戰鬥的光芒。

現代文學史家王瑤:《朝花夕拾》雖然是散文,但它追憶「往事」,卻不忘現實,絲毫沒有減少其昂揚鬥志,同樣是魯迅用來抨擊社會黑暗勢力的工具利器。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曾字豫山、豫亭,後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獲獎記錄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首次向全國中小學生髮布閱讀指導目錄》。[3] 

相關視頻

初二語文-1回味《朝花夕拾》間那些人和事(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