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周官训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官训诂诂注体式,又称训诂体式,指古书注释的体式。古人作注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体式类型。[1]

基本信息

中文名古注体式 别 名训诂体式 注释名称注

传注

传注是直接解释古籍正文的词语意义、典章制度、历史事实、思想内容的训诂体式。这类注释名称繁多,常见有诂、训、传、注、笺等。 诂、训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其中,“诂”(通作“故”)侧重以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训”侧重用形象化的描绘来说明,但后世常常连用,不加区分。如东汉张衡《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诗训诂》等。[2]

传指传述,原本指阐述儒家六经文义的书,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等。后来“传”也用作一般的注释名称,如南宋朱熹《诗集传》。 注是注释的通称,如东汉郑玄《周官注》、《三礼注》等。西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注,下己意也。”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在《礼记·曲礼上第一》中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可见“注”和“传”一脉相承,郑玄始称“注”,有谦下之意。 笺是表识的意思,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表达自己的看法,如郑玄《毛诗笺》等。

义疏

义疏是兼释古籍正文与传注的训诂体式。名称有疏、注疏、义疏、正义等。 义疏的词源义是“疏通其义”,又称疏。疏是对原注的注。义疏类注释往往以某一个注本为基础,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按顺序排列,有明显的标记相隔,如唐代贾公彦《周礼注疏》、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等。 正义专指奉朝廷之命而做的义疏,为官方认定的标准,例如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

集解

集解是汇集各家对同一部经典的注释,有时也补充汇集者自己的阐释的训诂体式。名称有集解、集注等,如南宋朱熹《孟子集注》、《诗集传》等。 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虽然也叫“集解”,实指集《春秋》之经、《左传》之传而解之,应属于传注类。

补注

补注是在注的基础上,选择一家较好的注本予以补充修订的训诂体式。名称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如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代王先谦《汉书补注》等。

章句

章句是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将字词训释嵌入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分析句读、串讲文章、探讨章旨的训诂体式。“章句”是“离章辨句”的省称,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不重解释词义,对字词的解释则隐含在句意的串讲之中。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但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烦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为章句”。自汉以后,章句日汇渐亡佚。今仅存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音义

音义是以辨音释义为本,也兼及比勘文字形体的训诂体式。名称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义》中的《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

征引

征引是以勾稽故实、征引出处的方法来探讨文献中的词语源流、说解语义和阐明文意的训诂体式。如唐代李善《文选注》。

外部链接

腾讯视频

殷周金文选读(十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