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浮山走春 凌代瓊專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浮山走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凌代瓊專欄》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凌代瓊專欄

浮山地理的野香,引發初春的花事。隨念而起現的自在世界,使我們姐兄弟們神諭般地走上了春相浮山。

山,如船如渡,「上上升進,人如來在」的浮現在江淮之間。沉睡億年之久的古火山,早已轉換話語方式,將火山爆發,流淌出的內心精華,變相成火山洞穴、滴珠岩、會聖岩、火口湖,以及疊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鍾、天橋、澗流、幽谷等等象形,呼應着來訪的我們。走在四維上下空虛,語花爛漫的雲谷之間,我們大有神清氣爽之感。

入得浮山國家地質公園門內,隨喜登山,步升雲梯,彎轉陡崖。在遠鳥脆鳴,近溪小唱之中,浮山這盞古碗,正為我等煮着,經過大自然一億多年的風雨精雕細刻剝蝕,形成

的一等味蕾品茗。長江與白盪湖的風左右輕揉着滿山的茶芽,亮黃的油菜花調逗着情趣。溪水將茶湯調得明亮清澈,碧雲般的裊裊之氣,從眼前火山岩洞、樹林山體毛孔散淡而出。人 一邊走,一邊品着生津的茶味,喉嚨在品味中滋潤,眼睛在通感中放光。

沒走多遠,因"東西南北皆水匯"、"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的浮山,就將獨特的地質語彙顯現給我們。陡崖、疊嶂、岩洞、龜裂紋、柱狀節理、噴氣孔等等,以長江中下游郯廬斷裂地殼深化過程的天然記錄,構現着眼前魅力的山景。

在門就看到的「草帽山」就到眼前了。站在巨大的雪浪岩面前,我思想也如「浮山旋迴」紋理,在山體上旋迴起來。浮山古火山遺蹟,被中國地層典命名為「浮山旋迴」的山形使我驚訝!洞壑藏幽,峭壁凌空。卷狀的岩體呈弧形彎曲,狀如大海里捲起的波浪,熔岩岩流的流面構造,是我沒有來之前,想象力再噴發都抵達不到的高度,再流動也無法達到着眼前天然紋理的美象。

不知不覺來到了渡仙亭。亭邊「石似我心空」五個大字,躍然入眼。這是浮山古十亭僅存的為一古亭。四根柱子上刻的四幅對聯,文意優雅。如「缽按春江朝泛水,琴橫秋月夜彈天」等等。在渡仙亭旁用長石條砌成的橋叫渡仙橋,橋下很深,有潺潺流水。每到桃花盛開的時節,繽紛的落英隨溪水激流穿洞而下,形成「花洞響雪」的奇觀。自我渡過仙橋,沿道走入總岩即浮山岩洞之中。

人在點晴之筆的石刻「浮山會景」「石史」處流連。呼吸着山風從幽谷送過來的空氣,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隨之消失,本心在這裡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眼讀形如蜂房的總岩,字體優美,意境幽遠,人文與自然岩上108竅天然妙合,給人震撼之美感。科學地說,總岩,是組成岩洞的岩石為火山爆發的火山碎屑流定位冷卻而成熔結凝灰岩,因其中含有氣體,當冷卻後在岩石上留下蜂窩狀細小孔洞,屬火山原生氣孔,而整體平臥狀洞穴則由於所含岩塊剝落、風化而成的,屬次生岩洞。

我們說話的語感,都跟不上山體各種紋理變化快。話語剛落在火山噴發而產生的大小洞穴玲瓏剔透的洞壁上,那邊就有人移情浮山摩崖之上了。快看,這有明書畫家雷鯉所題《浮山紀游》詩1首:「已從浮山來,更覺浮山好。萬壑染秋雲,乾坤怪未了。遊人無古今,天風醉花鳥。我欲煮煙霞,呼童拾瑤草。隨着朗讀聲起,歷史風流人物,在浮山吟詩唱遊的聲音,並從摩崖上飛出。

鐵畫銀勾,龍飛鳳舞,清瘦嚴謹,丰韻飽滿,又端莊秀麗穿越千年的尚可辨認的315塊石刻聲音,就這樣在摩崖下,匯成浮山人文歷史的大合唱。陰刻、陽刻、細線雙鈎等形體兼備,楷、行、真、草、篆、隸、八分等式俱全的詩文,使冷卻的火山人情溫度飆升,一躍成為「皖中一絕」。

浮山是一座佛教名山。遠在晉梁時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廟。浮山還是中國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漢有左慈,宋有張同之,明有雷鯉等。用手指認着佛、道儒大家在摩崖上的名字,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等等,又確認一座山養育出的一方人。扳指數起,生長在浮山30里範圍之內的明大學士何如寵、清桐城派宗師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名士。這些,桐城派宗師們,無不具有浮山心空、無量的情懷。使清桐城學派之名,載着地域的信息,浮現在中國文學史浩大的水面上。

哥突然問我,徐霞客到過浮山,為什麼沒有寫浮山,不覺有點怪?徐霞客在《游雁盪山記》中這樣寫到:「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並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一樣慘不忍睹。而雁盪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

我們走在浮山蓮花至雲梯峰一帶山路上,腳在由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結凝灰岩層面上敲着,眼見到大片出露的不規則多邊形龜裂構造的紋理。放眼,裂紋垂直岩層面規則下延,形成柱狀節理,沿此組節理風化淋濾便形成了陡峻峰林景觀。在火山灰流形成的熔結凝灰岩中,細細尋找,可發現有垂直層面的氣孔構造。這種氣孔構造是含揮發分的熾熱火山碎屑岩灰流在固結過程中,揮發份不斷逸出形成的。每個灰流代表一次火山噴發。

向上,滿山非常柔軟的物語,使我等更生歡喜。風從因地吹來,宇宙能量正在照破無明。神通之中,變現的內觀感到,眼裡移動的風聲,水聲,花草樹木都會說話,山崖上的紅杜鵑也會打驚嘆號,飄來的朵雲也會隨喜心情唱歌。

見山道上圍着一許人。近前一看,一石浮於塑料水桶內的水面上。拿上手細看,石表面擁有許多細小的孔。如同皮膚上的毛孔一般。眼前,石的觀賞性與晶瑩剔透的玉石無法可比,可它透出的自在,氣孔散發出的微聲,卻是地理中的法喜。深淺的紋理,冷卻後的沉默,歲月之火轉展合成的顯現,空洞傳導出的妙音,都使我們喜悅起來。

浮石在來也空,去也空的世界,向我等顯現着本然,還等什麼?買了。雖然,浮石現不出自在的十方世界來,能與山化生的奇妙,水托起的善在朝夕相處,擁有空石應該是快樂的。後來,我查閱資料得知:火山岩有30餘種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火山岩還具備獨特的呼吸功能,能夠調節空氣溫度。證明弟弟的判斷是正確的。

不登浮山頂,不知浮山景。人在綠色的元氣與浮山的原生態森林之中,聽着風從浮山真空妙氣里傳出來無窮無盡的曲子,又經歷3個多小時洗眼、洗肺、洗心之後,心空容情地登了海撥160.3米的浮山第一峰——妙高峰。元末,陳友諒紮寨浮山,在此起墩指揮兵馬,人稱點將台。明嘉慶年間,縣令樊仿在此首建亭閣,後毀於戰火。2009年重建。

站在妙高峰極頂的文昌閣三層樓上遠眺,浮山面積76.6km2的主要景區盡收眼底。人在浮山心虛意靜之中,身體吸納着虛空之氣,感覺淳樸的自然之性。山水交錯,雲天一色,眾水滔滔,江湖有岸,群山疊疊,陸地無邊。水碧山青等等,一派山水的妙氣,作用着器官,使立於極頂的我,內心潛藏的「若存」活躍起來。人在無極與太極的一動一靜的造化中感恩着。

虛空生道,綿綿若存,面積19.1平方公里的浮山,30餘種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孕育出的浮山大氣場,更讓我遐想。在太陽與月亮之間調節着溫度波動的浮山,是怎樣使居住在此山的人們得到遠紅外磁波。火山雲能覆蓋到的30公里內,來解釋人才輩出,形成文學史上的「浮山文學現象」能說是自然而然嗎?我在「希言自然」的善應里,解讀着浮山妙要。

滿壁紫赤的晚翠岩景色沒有看到,可金雞棲居洞裡的霞光返照,還是洞穿着我的遐想。而此時晚翠岩壁上的雨漏痕,正以天然筆墨,抽象着弟的眼神。弟手指岩壁說,這「無字天書」蘊藏着萬千風雨和自然的密碼,層疊又呈現着滄桑美感。不是哪個人所能創作的,要向自然好好學習。弟想讓故鄉的山水融合新的元素,在更大的舞台展現。以浮山元素創造一作品,參加5月舉辦的《2018上海抽象藝術大展》。春相的浮山,正靈動他,光與影正合成着人與影的喜悅

我為沒有見到「離相空山」而嘆息,正疑惑,哥說,范仲淹浮石解惑的故事不是都說了嗎?一話點醒謎中的我。學習大詩人的胸懷,分清相與本,有容乃大呀!故事的由來是這樣的:范仲淹帶着政治中的困惑被貶到鄧州期間,在好友歐陽修的勸道下,來到浮山。高僧遠祿以浮山浮石作比劃,來范胸中困惑。「人生若要舉重若輕,當像此石一樣,要空,要放下。」「山如人意懶,石似我心空。空者,能容也。海能容萬物,此石能容海。」范公嘆道:遠公真高僧也!請將此石予我,作為紀念

哥接着說,虛,功用最大,而「空」通能「神」。我的思想在「物空才能盛物,心空才能容情」之中穿越,我還在想,人怎樣如山無為而化,處虛空之中時,哥又接着說,我剛想了一順口溜,不成熟,代瓊你改一改。哪裡,哪裡,你的童話詩上年度選刊,我改不了。哥,你說來聽聽,我們欣賞。這詩名叫《浮山行》「游山不知雲深重,觀景處處鬼斧功。雪浪晚翠丹青在,石刻摩崖留遺蹤。」

姐在詩詞的音韻中,拿起弟剛買的浮山石,「石似我心空」的看空起來。

[1]

作者簡介

凌代瓊,安徽銅陵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