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447
次編輯
變更
大足石刻
,無編輯摘要
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它也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2018年12月,大足石刻入选2018《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魅力榜年度魅力文化景区 <ref>[http://www.sohu.com/a/280316450_355636 祝贺大足,摘得《魅力中国城》两项年度荣誉称号!],搜狐网 - 大足新闻 - 2018-12-7 </ref> 。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ref>[http://www.cqslyw.com/jingquview.php?id=261&city=8 重庆大足石刻],重庆市旅游网,2019-12-5</ref> 。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10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年~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造像发源==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 <ref>[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6-02/17/content_6123770.htm 大足石刻],中国网 | 时间: 2006-02-17 </ref> ,但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晚唐造像==
自公元892年—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6PRSRDR05442G9S.html 大足石刻,欣赏真正的“千手”观音,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网易,2019-01-30 · 环球旅游说</ref> 。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十三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十五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十五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品,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2017年3月,《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草案)》进入二审。二审条例草案确定,进入大足石刻保护范围内开展讲解活动的讲解员、导游、旅游志愿者,应接受大足石刻保护管理机构提供的免费培训,为游客提供符合大足石刻历史文化内涵的讲解服务。专门针对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来开展地方立法,这在重庆还是首次。 [29]
2017年3月30日,《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在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条例自6月1日起施行 <ref>[http://www.ccpc.cq.cn/home/index/more/id/209585.html 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重庆人大,2017-07-20 16:14:36</ref> 。
==参观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