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徽剧

移除 27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二簧腔(二黄腔)的形成是由几种声腔融合而成。初时,吹腔用崑笛伴奏,因其四平腔、崑腔风味较浓,称之为「四崑腔」、「崑平腔」。这种腔调后受拨子影响,并改用[[唢吶]]伴奏,形成了“唢吶二簧”。当时的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吸收了拨子之后并加以演化成比较完整的二簧。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后又变出了反二簧。另外,还衍生了二簧平、老二簧、二簧、反二簧。
[[清朝]][[乾隆]]年间,二簧腔就已盛行,于[[皖南]]、[[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二簧、西皮慢慢合流,并奠定了徽剧的基础。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人,把徽剧带到[[扬州]]。当时扬州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被徽剧压倒。[[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朗亭又把徽剧带到了[[北京]]。后来进京的还有四庆徽、五庆徽、四喜、春台、和春、三和等徽班。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最为有名,人称“四大徽班”。<ref>《梦华琐簿》,[[道光]]二十二年</ref> 徽剧在北京后便兴盛起来,直到[[嘉庆]]、[[道光]]年间,发展成以唱[[西皮]]、[[二簧]]为主的[[京剧]]。自此,徽班的影响遍及全国南北各省。在[[川剧]]、[[湘剧]]、[[赣剧]]、[[闽剧]]、[[粤剧]]、[[滇剧]]、[[黔剧]]、[[婺剧]]、[[淮剧]]等剧种中,都可以找到徽戏的影子。
清代末叶,京剧兴起后,艺人纷纷改学京剧,徽剧却日益衰落。到了20世纪40年代,已濒于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了[[安徽省徽剧团]],徽剧老艺人培养年轻演员,挖掘及整理剧目。60年代,徽剧在北京重生,《水淹七军》、《淤泥河》等剧都获得好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徽剧在婺源仍然很受欢迎。每逢新年过节,各地抢着请剧团去演出。
==艺术特色==
徽剧的剧目很多,根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曲牌800多首,其中文场曲牌也有210多首,但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已经失传。<ref>[http://www.hsyts.com/big5/general/200622715816.html 黄山揽胜:徽剧与徽班]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902104620/http://www.hsyts.com/big5/General/200622715816.html |date=2006-09-02 }}</ref> 重新发掘后,徽剧著名剧目有《[[七擒孟获]]》、《[[八阵图]]》、《[[昭君出塞]]》、《贵妃醉酒》、《[[千里驹]]》、《双合印》、《巧姻缘》、《[[龙虎斗]]》、《反昭关》、《[[宇宙锋]]》、《[[花田错]]》、《春秋配》、《水淹七军》、《[[齐王点兵]]》、《[[战长沙]]》、《古城会》、《[[百花赠剑]]》、《义虎报》、《齐王点马》、《借靴》、《龙凤扇》、《三挡》、《醉打三门》等。
根据唱腔,徽剧可分[[徽崑]]、[[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徽崑的唱腔曲牌较[[苏崑]]粗犷强烈,以演武戏为主。吹腔以笛和小唢吶为主要,分曲牌、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拨子以枣木梆击出节奏为主。二簧、西皮大部分以徽胡为主。花腔小调大部分是民间俗曲俚歌,生活气息较浓。
275,7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