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甘谷县

移除 2,51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甘谷县'''是[[甘肃 ]] 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天水]]西北部,[[渭河]]流域,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以[[大像山]]石窟、毛家坪遗址、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最负盛名 <ref>[http://www.sohu.com/a/213392874_696499 咱甘谷被誉“华夏第一县”,人口超50万,竟然....],搜狐网 2017-12-28 17:50</ref>
==概述==
==历史沿革==
甘谷县[2] 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雍州]],建县已有2695年的历史,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冀戎,置[[冀县]]为甘谷县之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国分三十六郡,本地仍为冀县,属陇[[西郡]]。
==旅游景区==
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729/01/9165926_851586991.shtml 【东方陶瓷】甘肃省甘谷县出土的文物欣赏],360个人图书馆 2019-07-29</ref> 。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华盖寺===
华盖寺,西接朱山,红断晚霞;北临渭水,绿波萦回;南依[[秦岭]],空凌险绝。山下定天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胜境,是为佛家习禅,道家演道的理想处所。
华盖寺现存可 号的洞窟18个,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个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个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个,还有福绿寿三星的三个精美头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个塑像的四分之三。从塑像组合上看,除[[无量殿]]、[[玉皇洞]]为群塑,[[孔子洞]]、[[伏羲]]、[[灵官洞]]为单体塑像外,其余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画的绘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现基本一致,除无量殿和[[释迦洞]]有故事画外,其它均是在左右两壁绘单俱物画,窟顶为圆光扇面或书画。
华盖寺石窟开凿于泰定年间。[[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许多寺院被改为道观。明清时期三教合流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大像山是以[[唐代]]为主的佛教场所,但在明清时除大佛高大而幸存外,其余石窟全部改为道教或三教合一的形式,因此明清时期的[[大像山]]、[[显龙洞]]、[[华盖寺]]都是以道教为主。只不过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坏,唯有华盖寺石窟的塑像因地处避境而幸存。
===鼍峰旭日===
峰在县城东渭水峪峡南。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颇富声名。落日熔金,半天霞锦。
==旅游指南==
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位于羲皇故里—[[甘肃省]]甘谷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石窟下。传说[[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此乃甘谷麻鞋之起源。
 
==历史文化==
 
甘谷县古为[[冀县]],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冀以后,建立了[[邽县]]和[[冀县]]。秦建立[[郡县]]制是诸侯割据的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开始。今甘谷[[西汉]]时仍为冀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将天水郡移置冀县,改为[[汉阳郡]]。
 
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8年)兼[[凉州]]治,凉州[[刺史]]治[[冀县]]。
 
三国[[曹魏]]时(公元220——265年)为冀县,改[[汉阳]]郡为天水郡,属天水郡。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治,[[泰康]]七年(公元286年)秦州迁置上邽。
 
[[北朝]]后[[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改为当[[亭县]],属天水郡。
 
[[北朝]][[北周]]时(公元557——581年)改为[[冀城县]],后又并入[[黄瓜县]]。
 
[[隋炀帝]]大业时(公元605——620年)复改为冀城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伏羌县]],并入[[渭州]]的陇西,置[[伏州]]治。
 
[[唐代宗]][[广德]]元年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为[[吐蕃]]占领。
 
[[宋太祖]][[建隆]]三年,置[[伏羌寨]],属[[秦州]]。[[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升为[[伏羌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置[[永宁镇]],属[[巩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以[[伏羌城]]升为[[伏羌县]]。
 
明清两代沿用伏羌县,属[[巩昌府]]。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元月一日,伏羌县改为甘谷县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一九四九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辖[[天水]]、[[甘谷]]、武山、[[徽县]]、[[两当]]、[[通渭]]、[[秦安]]、[[清水]]八县。
 
一九五八年12月20日,撤销[[天水县]]划归[[天水市]]。撤销甘谷县,甘谷、[[漳县]]、[[武山]]合并成立[[武山县]]。
 
一九八五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天水市辖[[秦城]]、[[北道2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
==名人==
[[ 太昊]][[ 伏羲氏]] ——伏羲:[[ 中华民族]][[ 人文始祖]] ,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 伏羲]] 的神话传说。 [[ 天水]] 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族[[ 人文始祖]] 伏羲及[[ 女娲]] 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 古风台]][[ 太昊山<ref>[http://146767.cnlhzb.com/article248210 甘谷历史人物集萃]] ,村易通 2014-03-13 01:56:49</ref>
相传6500年前[[ 人文始祖]][[ 太昊]] 伏羲氏定都宛丘,[[ 河南省]][[ 淮阳县]] 。当地建有[[ 伏羲陵]] ,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 朱镕基]] 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 石作蜀]] ,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 周敬王]] 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 孔子]] 。成年后,不远万里到[[ 鲁国]] 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 孔子庙]] (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 杨阜]] ,字义山,[[ 天水]][[ 冀县]] (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 曹魏]] 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 魏明帝]]
姜 维——[[ 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 甘肃省]] 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尹夫人——[[ 西凉]][[ 昭武]][[ 皇后尹夫人]] (363~437),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甘肃[[ 武威]] )。
姚 苌——[[ 姚苌]] :(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 秦国]] 建立者,羌族,[[ 伏羌]] (今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 秦国]] ,在[[ 长安]] 称帝,史称后秦。
杨 机——[[ 杨机]] :字显略,北魏名臣,[[ 天水冀]] 人,今甘肃省甘谷县。生于北魏[[ 孝文帝]][[ 延兴]] 四年(公元474年),死于[[ 孝武帝]][[ 永熙]] 二年(公元533年)
巩建丰——[[ 巩建丰]] :(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 伏羌县]] (今甘谷县)人。[[ 康熙]] 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 雍正]] 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 王 权]] —— 晚清学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张 海——[[ 张海]] (1874-1956年),字子寿,1874年出生于[[ 甘肃省]] 甘谷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
魏绍武——[[ 魏绍武]] (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 甘肃]] 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 司令]]
[[ 彭致圭]] ——男,[[ 汉族]] ,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 山西省]] 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 张臣刚]] ——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 天水市]] 甘谷县人。
[[ 石新贵]] ——生于1947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少将军衔,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 长安]] 书画院副院长。
[[ 巩作义]] ——号渭舟,男,1950年生于甘肃甘谷,著名书法家,[[ 南京]] 大学毕业,现居[[ 山东]][[ 济南]] 。现为中国书协会员,[[ 山东省]] 书协会员,[[ 甘肃省]] 书协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
[[ 斌]]1938 斌1938 年生,出版家,笔名西贝、钟文,甘肃甘谷人,[[ 兰州]] 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编审,原为中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8年病逝于[[ 北京]]
[[ 牛勃]](1964~)中国作协会员,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420余篇,160万字。
[[ 李淑英]](1984~),女,甘肃甘谷人,甘肃省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代表歌曲有《人有精神心有根(甘谷县歌)》,《啊朋友,来吧!》,《东方之光》,《塞上行》等。
[[ 牛跟道]](1955~),男, 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现供职于[[ 陇南]] 烟草公司,他喜好文学,在诗、词、曲、文、歌多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他兼爱音乐,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人生》、《乡思》、《我的老父亲》、《我的母亲》等数十首歌曲,并被多家歌曲出版社所刊登,制有本人《歌曲创作专集(光碟)》。
==甘谷民俗==
===甘谷武术===
甘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 蜀汉]] 大将军[[ 姜维]] 就出生在这里。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 进士]] [[ 武举人]] 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1929年,[[ 吉鸿昌]] 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 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19世纪中叶,[[ 渭阳]][[ 豹子坪]] [[ 张金顺]] 结交了[[ 山东]] 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苦练,并传给本族人。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 张秉业]] 、老四[[ 张兔儿]] 武艺最为高强。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中国著名武术师[[ 王子平]] 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可谓是诸艺俱全。
===安远宫灯===
甘谷安远的[[ 宫灯]] ,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广为人们传颂。[[ 安远]] 古城建于[[ 宋真宗]][[ 天禧]] 二年(公元1018年),人文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宫灯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的晚上,是安远人民欢度春节的高潮,长长的老街上挂满绚丽多彩的宫灯,花树夜放,星雨纷落,动人心弦。这种灯会,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
安远宫灯的制作艺术,从清代[[ 同治]] 初年起,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由群
众集资,请来著名的画师,制作新灯数百盏。灯的形状为正方形,一灯四面,灯架能开能合,装饰自如,全都采用经过漂白处理的高级丝纱为灯面。工艺制作精湛,绘画技艺高超,色彩历一百多年鲜艳如初,人物造型准确逼真,栩栩如生。内容以古典章回小说为蓝本,绘画全部范自古今小说绣像图本,一回为一画面,维妙维肖。安装好的灯相当于现代的连环画。安远宫灯规模宏大,呈糸列化。由《[[ 三国演义]] 》英雄灯、《[[ 西游记]] 》降妖灯、《[[ 封神榜]] 》神话灯、《精忠岳传》爱国灯、《[[ 西厢记]] 》爱情灯组成的几百盏规格一致的彩色画灯,集纷繁、复杂、多变的历史画面于一空间,把人们引向深远的历史时代,重睹历史风云,回味历史的沧桑,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灯会期间,能按每幅灯面讲解的人倍受群众尊崇。人们围着宫灯听着、看着、议着,场面热烈非凡,身处其中,流连忘返。[[ 安远]] 灯会除大型糸列、富丽堂皇的宫灯之外,还有飞雪迎春的梅花灯,傲霜抗寒的菊花灯,五谷丰登的幸福灯,能歌善舞的美人灯、鱼儿灯、牛羊等等。形状有圆、方、扁、长各形,还有转灯、滚灯等,五颜六色,各具特色。在晚上登高远望,好象那降落于人间的银河,繁星点点,气象万千。充分体现了安远人民的聪明智慧。
初期的灯会只是观灯,讲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灯会为主,配合唱戏,耍秧歌等各种形式。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是安远人民欢度[[ 元宵节]] 的传统节日,也是群众观灯的良辰美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是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涌进长街,,华灯高挂,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锣鼓]] 声、鞭炮声、欢呼声,融成一曲欢乐幸福、吉祥如意的喜庆曲,把人们带进美好幻彩的世界.此刻你若偕全家漫步于灯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雅兴超然,别有一番情趣。
安远宫灯的形制与规模,以及内容之特殊,实为国内罕见。安远灯会,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启迪了群众的才情智慧,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向人们普及了历史知识,给广大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味和无限的追思。可惜糸列宫灯大部分毁于一九六六年,现仅剩《[[ 三国演义]] 》部分,实为珍贵的文物。
===甘谷脊兽===
7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