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吴世鹤

增加 4 位元組, 5 年前
工作经历
吴世鹤早年做设计工作已初展才华,颇有成绩,后来转为组织工程施工。他认为工程设计完成后到工程的实现这一大段施工过程,还有大量复杂问题要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为此,他一步一步地去摸索工程施工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寻求最合适的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力求技术进步。中华民国时期,我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大多按传统方式组织施工,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很落后,但吴世鹤组织过的大大小小几十项工程的施工,在施工组织或管理上从不墨守成规,不断有所改进;他善于动脑筋,常对关键性问题提出大胆的技术措施方案而成为创举。他在30年代的施工项目中,就悉心研究如何运筹材料、劳动力的调配供应,研究建立工地班子的合理分工、协调和技术磋商制度。经常是只有一个极精干的管理班子就完成了规模较大的施工任务。40年代,他在修复浙赣路抚河大桥时,他利用涨水期在上游采集、运输材料,枯水期全力组织施工,并针对各桥墩的破坏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他利用河道在船上建立水上混凝土搅拌、灌注站;还发挥箍桶技术,设计了半圆形预制桥墩模板,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了工程进度,在青岛煤码头的修复工程中,当时没有任何海上施工设备,他巧妙地采用一套“一分为三”的“适用技术”,设计架设了海上栈桥,在岸边架起了高大的“A”形架和30米长的钢把杆,再利用一辆废旧登陆艇,装上双肢把杆和空气压缩机,用以起吊和驱动汽锤,就在离岸20米、水深15-16米的海面上,打入了1000多根长达24米、重达2.5吨的钢板桩,建造了一条总长450米的钢板桩墙。这是当时土木工程界相当注视的难度较大的工程,国民政府交通部为此还专设了一个工程局来负责管理,而且聘请了德国专家做技术顾问。当吴世鹤把工程圆满完成后,德国专家和外国的钢板桩推销商都为之叹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初期,吴世鹤在上海主持的三项快速竣工工程,也运用了独到的施工组织和技术措施。对高硚海塘修复工程,他一反常规的拖驳分段运石护塘的做法,利用民船运料直达塘边抛石,从而节省了投资和缩短了工期;对蕴藻滨大桥工程,他首创了长达30米、重18.5吨的大型空心桩平模预制工艺,解决了长桩多点双机抬吊就位和按不同斜度打入河床的技术问题;在建造曹阳新村住宅区时,他得知苏联有平行流水作业施工法,就大胆地组织了多工号大流水施工,加速了工程进度。
吴世鹤在一汽建设工地担任总工程师时,全面负责施工技术工作。他从未遇到过规模那么大,技术那么复杂,限期3年就要完成的工程任务。他一边深入调查施工现场的客观条件,一边积极学习苏联的施工组织与技术经验,既纵观全局而又抓住每个施工阶段的重点,开展工作。苏联设计的一汽厂房,全面采用装配式结构,并要求工厂化、机械化施工。吴世鹤悉心研究了苏联的施工新技术,大力推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并在建筑工程部系统起了带头作用。“一汽”的工业化施工经验,在第一次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受到普遍肯定。
2,7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