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马裕藻

增加 4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马裕藻(1878年至1945年),字幼渔。1905年被选为”百名师范”生之一,东渡日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在日本曾师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音韵学。1911年回国后,担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至191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讲授文字音韵学,并积极支持蔡元培校长领导的教育改革。1921年至1937年任国文系主任,聘请[[鲁迅]]等人来校任教。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因高血压闭门养病,1945年在忧郁中病逝,未能看到抗战的胜利,终年67岁。
* 1913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平召开国语读音统一会。马裕藻先生与鲁迅、许寿裳、朱希祖等人提出,以审定字音时使用的符号作为“注音字母”,方案获得通过,1918年由北洋政府颁布施行。这套贯穿音韵的“注音字母”,是中国的第一套汉字注音方案,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一直使用了40多年,为汉字正音,传播国语,帮助识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 [[ 蔡元培 ]] 先生任北大校长时推行教授评议会制度,马裕藻曾多次被选为评议会成员。他在女师大兼课,支持女师大进步学生运动。在“五四”运动中,他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后蔡元培校长迫于形势挂冠而去。一时群龙无首,师生不安,教授评议会推选沈尹默与马裕藻两位教授代表评议会,会同徐森玉先生及学生代表赴南方敦请蔡校长返校,虽然未能完成使命,但对反动的北洋政府仍起到抗争作用。* 在1925年北京女师大风潮,“七个教员的宣言”即由鲁迅起草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集外集拾遗补编》)。它是针对杨荫榆开除学生自治会职员和她的《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而发的,由 [[ 马裕藻 ]] [[ 沈尹默 ]] [[ 周树人 ]] [[ 李泰盞 ]] [[ 钱玄同 ]] [[ 沈兼士 ]] [[ 周作 ]] 人七人署名。文中说:“六人学业,俱非不良,至于品行一端,平素又绝无惩戒记过之迹,以此与开除并论,而又若离若合,殊有混淆黑白之嫌。”*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北大教授也呈分化趋势。一些教授如 [[ 朱家骅 ]] [[ 王世杰 ]] 和学生领袖罗家伦、段锡明等都离校到南京做官去了,另一些教师如许德衍、范文澜等仍然为维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而斗争,多数游离于两派之间,马裕藻也是其中一员,但先生有浓厚的爱国心和正义感,思想上倾向于进步一侧。1934年鲁迅逝世,马裕藻挽联的下联是“清任高风均平理想同心深契乐亭君”。在白色恐怖下,他用隐晦的语言赞扬鲁迅高尚操守、贫富平均思想,并共同怀念他们的老友李大钊。
* 1940年春的一天,马裕藻突然精神恍惚,悲痛异常,原来是五弟来信告知蔡元培先生在港逝世。那几天,他反复对家人讲蔡先生的高尚人格和伟大功绩。
* 1945年春,他听到隆隆炮声,不时自言自语道:“天快亮了,天快亮了!”不幸的是,先生未熬到抗战胜利就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67岁。他的学生张中行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他爱国,有时爱到近于有宗教的感情。他相信中国最终一定胜利,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我们每次去,他见面每一句话总是问:‘听到什么好消息吗?’为了安慰老人,我们总是把消息挑选一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报喜不报忧。——我们确是有个忧,是马先生有个羊角疯的病根,几年反复一次,而且,据说一次比一次重,不久之后会不会有意外呢?大概耐到1944年的年尾或下年年初,我们有些日子没去,忽然传来消息,马先生得病,很快作古了。人死如灯灭,早晚难免这一关,所谓达人知命,也就罢了。遗憾的是,他朝夕盼望胜利之来,7年多过去了,终于没有看到就下世了。他不能瞑目是可以想见的,真的胜利了,‘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还能听见吗?”在其卧病期间,闻周作人投敌叛国,愤而拒不相见,民族气节凛然。
1,5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