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7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青青水中蒲三首'''<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青青水中蒲三首'''<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e3c310555cd14fe0984259e30f1170bc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青青水中蒲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这三首诗意在表达眷恋相思之情,却不直写,而是用反衬法,写妻子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一首是远行,第二首是不舍,第三首是相思凄苦,意思层层加深。
== 原文 ==
韩愈〔唐代〕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 译文 ==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水下面一双鱼儿在游玩嬉戏。
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谁与我在一起?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它一直就在这水中安居。
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你能时刻相随,我却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短小无法伸出水。
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出行的人与我相隔千万里。
== 创作背景 ==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写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是为寄其妻卢氏而作。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说是“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
== 赏析 ==
第一首诗写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非常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又见得女主人公十分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 简析 ==
《青青水中蒲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这三首诗意在表达眷恋相思之情,却不直写,而是用反衬法,写妻子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一首是远行,第二首是不舍,第三首是相思凄苦,意思层层加深。这组诗全以”青青水中蒲“起兴,处处以妻子语出,代内人抒情,情感细腻,风格别致,色调明快,淳朴得如同民歌一般。
== 韩愈 ==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4fe9183e3924.aspx 青青水中蒲三首]</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center>'''青青水中蒲三首'''<br><img src="https://img.mp.itc.cn/q_70,c_zoom,w_640/upload/20160419/e3c310555cd14fe0984259e30f1170bc_th.jpg" width="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70060331_111082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青青水中蒲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这三首诗意在表达眷恋相思之情,却不直写,而是用反衬法,写妻子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一首是远行,第二首是不舍,第三首是相思凄苦,意思层层加深。
== 原文 ==
韩愈〔唐代〕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 译文 ==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水下面一双鱼儿在游玩嬉戏。
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谁与我在一起?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它一直就在这水中安居。
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你能时刻相随,我却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短小无法伸出水。
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出行的人与我相隔千万里。
== 创作背景 ==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写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是为寄其妻卢氏而作。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说是“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
== 赏析 ==
第一首诗写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蒲”,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非常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又见得女主人公十分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 简析 ==
《青青水中蒲三首》是一组五言古诗,这三首诗意在表达眷恋相思之情,却不直写,而是用反衬法,写妻子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一首是远行,第二首是不舍,第三首是相思凄苦,意思层层加深。这组诗全以”青青水中蒲“起兴,处处以妻子语出,代内人抒情,情感细腻,风格别致,色调明快,淳朴得如同民歌一般。
== 韩愈 ==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ref>[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4fe9183e3924.aspx 青青水中蒲三首]</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