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次編輯
變更
排船
,创建页面,内容为“'''排船'''是冀东沿海渔民对制造木船的俗称,形式命名,如张网船、步网船、散网船等。无论怎么称呼,其形制统属于中国木…”
'''排船'''是冀东沿海渔民对制造木船的俗称,形式命名,如张网船、步网船、散网船等。无论怎么称呼,其形制统属于中国木船中的“沙船”和“[[福船]]”。排船的船体多数以木材制成,亦有少数铁船,都是从独木舟演变而来。
它不仅是几千年沿袭的一种文明成果,为捕捞和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是本土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作为一种有形的生产资料与无形的文化资源,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长期以来存在并发展着……<ref>[http://liaoning.nen.com.cn/network/liaoningnews/panjinlistnews/2024/08/30/683927116768613285.shtml 跨界深融 破圈成长——盘锦市推动旅游业向多产业融合迈进]东北新闻网</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8003281b58d0a969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简介 ==
排船,是冀东沿海渔民对制造木船的俗称。自古至今,民间舟船由于地域、水情等不同,使得其样式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形制上虽有差别,但其运货、载客和捕捞的用途并没有本质区别。
冀东沿海的船只,形制虽然类似,名称却五花八门。有的按船只形状命名,如[[篷船]]、[[牛船]]、摆子等;有的以作业形式命名,如[[张网船]]、[[步网船]]、散网船等。无论怎么称呼,其形制统属于中国木船中的“沙船”和“福船”。船体多数以木材制成,亦有少数铁船,都是从独木舟演变而来。它不仅是几千年沿袭的一种文明成果,为捕捞和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是本土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作为一种有形的生产资料与无形的文化资源,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长期以来存在并发展着……
记述排船工艺,可能会激起人们对民间手工文化的理性思考,留住渔区文化的记忆。
== 附属设施 ==
浆
俗称棹,供航道狭窄弯曲水浅时,以人力拨水使船前行。同时,也可扭转船向,趋避泥滩、海浪或浅滩挂擦搁碰;沙船一般设置两只浆,首尾各一。浆是用长丈余的白蜡、白槐木为柄,下端安装铲形状红松木板而成。
橹
用于船尾的划水工具,橹形同浆但比浆大,通常约1丈~1.5丈,视船只大小而定。橹柄多用硬质木,划水橹叶常用木质轻软的沙松。橹柄朝下一面做若干个“轴碗”,船尾甲板上垂直固定铁制立柱,顶端作以轴头,执橹者则按其身材高矮、距水面距离,适当调节轴头与轴碗的配合,摇橹划水前行。
锚
锚系用铁锻打制成。一根粗重的铁柱作锚身,顶端圈弯成圆环,用以拴系绳索,下端放射性连接3个~4个铁钩,即锚爪。锚依船只大小亦分大小,大的约200斤~300斤,小锚100斤左右。一船通常备有3只~4只,大锚称看家锚。拴锚的绳索长10余丈,直径近2寸,通常缠绕在大桩(俗称“狼牙”,又称“将军柱”)上。船只停泊时,将锚沉到水底,锚爪抓住泥沙,将船固定不动。
锚的使用,除正常停靠抛锚外,航行时如遇前面船只受阻,为避免互相冲撞,也需落帆抛锚,使船减速;当风大浪险,情况危急时,就要抛看家锚,有时锚被卡住,船要航行,就须砍断绳索弃锚不要故船上都有备用锚。
有的船为防日晒雨淋而装蓬,一般以竹片作骨架,呈长拱形,上蒙盖苇席或油过的布。带篷的船原多见于南方,后冀东也有效仿者,多用于装运贵重物品。
千帆竞渡夕阳下,数里遥望渔船归。沿海渔业靠帆船捕捞的景象,颇具诗情画意。但是,这种帆船设备落后,潜藏着极大的危险,早已被隆隆的机动船所代替,给人们的是极大的优越感和安全感,也彰显出渔业生产的进步。
帆船改为机动船后,去掉了桅杆和帆,装柴油机作为动力,船体加大,结构和部件也有变化。船底装“稳”,即前后通长的方木,梁固定于“稳”上,使船只坚固而平稳。排船程序主要有铺稳、装底、掫拗、淘水蜡、较梁、上板(船帮)、漫赶、压眉(舱口)、装舵、捻船等。木制机器船船帮、底与梁等处的连接、固定均用螺杆、螺母,船头、船尾包铁板以加固。
牛船,即福船的一种。现今,此船型方兴未艾;俗称的篷船(亦即帆船,因忌讳帆、翻同音,故称)、漕船,是沙船类型,此类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总的讲,木船由船体和附属器具组合而成。
== 发展历史 ==
船之起源,原于浮木。《淮南子·说山训》载:“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易·系辞》中提到:“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了独木舟和浆的制作特点。其后,集多板而使中空称之为舟,集多木或竹竿并列捆绑而谓之筏,自然是比较进步的作法。
《诗经·商颂·长发》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说明商族曾在海外打过胜仗。《诗经·商颂·玄鸟》还说,商王武丁时期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亦可证明当时商朝疆域扩大到海上了。《尔雅》中的“并木以渡”,正是对筏子最形象的概括。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孔夫子愿乘桴(小筏)浮海,说明在春秋时期,沿海航路的利用业已开端,当促使大量木船出现在不同水域。
钢铁的广泛使用,尤其是锛、凿、斧、锯等木工工具的出现,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造船业,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据史料载,靠近东海的吴越和靠近黄海的齐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全是从海上运输军队。正是有了海上交通,秦始皇才能够命徐福率一批大船,远航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虽然不可能寻觅到仙药,但却显示了当时我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造船技术在汉代有了重大发展。汉代的木船已根据不同用途分客、货、渔等类。从出土的汉代陶船模型可以看出,当时的船体已采用流线造型,以减少水的阻力;安装了能控制航行方向的尾舵,船体中建有包括前舱、中舱、后舱及尾舱在内的多功能舱房;船上设备已使用纤绳、橹、帆等附属工具,足见造船技术之高超。
隋唐时期造船技术和规模有了质的飞跃,船只功能十分齐全。隋代制造的“五牙舰”上起楼5层,高百余尺,可容800余人;隋炀帝巡游江都时的龙舟长20丈,船上有4层建筑,随行船舶近千艘。
唐代的造船技术已比较先进,设计制造出首尾平头、平底、方梢,适合在内河和近海航行,船身宽阔的“沙船”;两舷向上逐收,首尾呈尖形、尖底,适合远海航行的“福船”,又称尖底船。平底船吃水浅,适于内河航运;而尖底船吃水深,利于迎风破浪。造船结构上增加了横向多道水密舱壁。铁钉连船板技术和桐油麻丝加石灰的捻缝技术,广泛运用于造船和修船,为提高船只的抗冲击强度、水密性提供了保障。
宋元时期,官、私船厂的数量与规模相继扩大。官方船厂主要打制各种战船、漕船;私船厂则主要打造内河、近海民用船。宋代出使朝鲜的“神舟号”大船,载重量1500吨以上,其形制是尖底的“福船”,多樯多桅帆。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船坞的开发,促进了宋元时期造船业的发展。
明清两代造船种类、数量及技术规范等均超过了以往。自郑和宝船达到技术顶峰之后,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清代,船只种类已达千余种,已可满足各种水上交通运输的需要。
滦河漕运历史至迟可追溯到唐代。开元十八年(730年),马城作为通水积粮之地,而成为水运中心重镇。自元代始,官府实行河海联运,途径蚕沙口北上而入滦河,船只往来如梭。民国26年《滦县志》载:元至元十九年五月庚辰……官府“发军民合九千……伐木于山,及取于寺庙坟墓,官酬其值,乃命桑哥遣人督之。”河海联运促进了民用造船用船。至清,官办漕运日渐衰落,但民间河运仍延绵不断,马城渡口、蚕沙口码头常泊船数百只。
渔船,主要用于沿海渔民出海捕捞。据考,元以前渔民尚无专用渔船。河海联运引发了漕船替代渔船。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近海捕捞始终沿用平底漕船。漕船改做渔船后,逐步对船进行改造,除加长加宽船体外,为适应近海捕捞,船底由平底改为U形底,吃水适中,行驶平稳;现在,航行于海上作业的V形底牛船,是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的船型,吃水深、速度快,开始也是以帆为推动力,至80年代机动木船逐渐普及,此间,漕船与牛船并存,帆船则逐渐消失。
== 船体结构 ==
传统木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首尾上翘,平头平底,适于内河近海航行的“沙船”。一类是首尾上翘,呈尖型,V形底,适于远海航行的“福船”,渔船均归属于这两类,只是船身、船底略加改进而已。虽经不断改进革新,船体基本结构还是比较固定的。其形状为:两侧鼓腹下削,有龙骨贯穿首尾,通体采用密封隔舱。
传统的张网船,属于沙船类。船体由船底(俗称底盘)、船壁(俗称船帮)、甲板(俗称船赶)、船舷、锁口梁、前拗、后拗(船首尾的底部上翘部分),桅杆等组成。船体内以木板(俗称堵)隔成舱间,船舱名称由船首至船尾一般为:
水舱,亦称门头舱,用以装货或搁置船具等。
腰舱,又称住舱,一般设置2~3个,分别称大柜子、小柜子、家机舱,用以船工住宿。
伙舱,即厨房间,放置炉灶,用于做饭。
后楼,即后舱,又称指挥舱,一般由驾长住宿。
船舱的多少,因船体大小而异,篷船船体较小,一般设置3~5个舱;牛船(机动大船),船身长,船舱有5~7个不等。
船封好甲板后,其上面从前往后分别称为斧子头、[[前滚水]]、[[狗脑]]、[[缅梁]]、[[狗脑]]、[[后滚水]]、[[迎风梁子]]。
船的附属器具主要有:用于推动船只航行的帆、浆;停靠船只所用的铁猫;控制航行方向的舵;观测风向风力的风向标(俗称鳌鱼)以及必备的绳索等(如图1)。
传统木船船体结构
== 规格及用料 ==
以张网船为例,船只全长5.5丈左右,底长约4丈,底中间宽8尺;船头长7.5尺,面宽8尺,底宽6尺;船尾长7.5尺,面宽1.2丈,底宽5尺;船舷(含锁口梁)比船赶高约1.5尺,船舱比船赶高1.5尺,两旁通道宽约2.5尺,桅杆高约5.6丈~5.8丈,排造此船,需用木料约30立方米。
渔船长期航行于海中,时而风大浪急,充满了风险。除其结构须坚固合理外,造船用料亦十分讲究。木匠们熟知“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一百年”之松木性能,多以松木为首选。吃水线以下船体用料,包括隔舱板等,多采用坚实、柔韧、细密、耐腐朽、不易变形走翘的优质红松;船的前拗、后拗、船赶、龙骨、锁口梁等部位易损坏,多选用硬度较强的榆、槐木或落叶松;船舵常用质地细密,比重大硬度强的枣木或白槐。
== 排船工艺 ==
渔户排船,多聘请资深的驾长操持拿总,雇佣内陆区域的排船师傅打造,于休渔时节的晚秋或冬季进行。排一只船,一般需请5~6名工匠,历时两个多月才能完成。其主要工艺是:
1.号料。即购料,由掌作师傅、驾长共同选购木材。按船只规格、结构、所需木材种类,力求选用整材。故号料时往往从东北林场直接挑选,再经陆路、水路运回。解放后,政府有关部门,专门调运适于排船物料,给予供应。
2.下料。排船购置的木材,多为原木。船之用料,较为特殊,用料厚重,异型材多。故在材料处理上,需加工成不同规格的板材和方木楞,除规矩绳墨等技巧外,掌作师傅在破料、断料、料之阴阳搭配上,全凭经验。
3.整料。即以“目划”的方法,依船只形体修整木料。如船帮用料,须经揉治压翘;长度不够需锯齿榫或马牙榫对接;两端前后敖处,以锯踅成弧形。其他平面、斜面、起腹、下削等,均须适于船型,可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用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庄子《天道》),全凭排船工匠之技巧。
4.铺底。民间排船,并无船坞,而是选用码头附近平坦处,铺上厚厚的苇草造船其上,以利完工后推船下水。排船先按船体形状、结构,做出龙骨(梁)而后铺底。龙骨用料规格一般在3寸×5寸左右,骨间距离1.5尺~3尺,一般前舱、后楼处骨间距离稍大,腰舱处则密。底板厚约2寸~3寸,为偶数,称为母底,以骑马钉拼接。底板与龙骨以丁字钉固定,一般1尺3~5钉。
5.钉帮。龙骨的立柱,承载着船帮、甲板。船帮从上往下分别为卡子1块,厚6.5寸;蜡1块,厚6寸;大占1块,厚2.5寸;小占2块,厚2.5寸。卡子、蜡外面均为弧形,里面平整;大占、小占为平板。卡子与蜡用“倒拉”连接;蜡与大占用“千斤坠”连接;占与占用骑马钉连接。帮板与龙骨用丁字钉固定。千斤坠以铁锻打,一端为尖弯成直角,另一端钻眼。有尖的一端钉入大占,有眼的一端插入蜡下钻的孔,然后从里面用钉钉入蜡内入千斤坠眼。丁字钉的一横两端锻为尖,弯成直角,一竖下端锻为尖。板材拼接面各做半圆凹槽,丁字一竖穿过两个凹槽组成的圆孔,再穿入梁上的眼;一横两端的尖钉入帮板,一竖弯向一侧,再揻直角弯钉入梁中。板材长度不够,多以简易榫接双骑马钉加固。接口尽量放在龙骨处,上下帮板的接口相互错开,不能形成一个断面,以提高船体强度。
6.隔舱。按着做骨架时的设计,凡隔舱处,紧贴船帮内壁均装横向隔板,板厚约2寸。
7.树桅。张网船一般装一根桅,用于悬挂帆。桅杆多采用原木加工,下粗上细,直径依船只大小一般在大头1尺左右,小头5寸左右;长度要比船身长出3尺~4尺,如原木长度不够,采用“打叉”的方法接续,再用若干铁箍包紧。桅杆下部固定在梁根子(船底横梁)上。甲板以上(如图2)以鹿甲、象鼻子、拴固定。鹿甲以榆、槐等硬木制作,底栓一般用枣木,穿鹿甲、桅杆固定;拴一般用檀木,穿过固定于桅杆的象鼻子,卡在鹿甲上。夹在中间的鹿甲顶在前面的梁上。桅杆顶部设置风向标(即鳌鱼),它是用红布做成的小旗,用来判断风向、风力。
大船有两桅、三桅者。帆船发展为机动船,曾经历了机帆船阶段。机帆船是风力、机器并用,顺风使帆,无风或逆风开动机器。因船体加大,桅杆加高,为安全起见,桅杆装配方式改变,使其可竖起也可放倒。
8.挂帆。帆的作用是借助风力推船前进。因帆的使用要靠风力,故以风力之大小,来确定扬帆程度,且需便于收拢或张扬,因此帆大多以布做成,亦有用蒲、苇或竹篾编织的。帆之大小,因船之大小而异。帆之宽度一般要与船身的宽度一样,高度约在桅杆的三分之二处,帆若小了,受力不足,帆若大了影响稳定有风险。帆绑敷在细竹竿或竹片做成的帘上,用绳索将竹帘连接,可紧贴桅杆升落。安装帆绳,需将滑轮组绑在桅杆上、鳌鱼下边,再把帆绳穿过滑轮,以此可调节扬帆张度和角度。顺风,视风力大小,调解扬帆张度;逆风,调解扬帆角度,借助风力走“之”字形或“玄”字形。
9.安舵。舵设在船尾。舵之大小,因船只大小而定。舵由舵压(舵把)、舵杆(舵柱)、舢门(舵叶)和舵擦四部分组成(如图3)。舵杆是用长丈余、直径约5寸的优质硬圆木做成,从船尾甲板垂直插入水中,下端装红松舢门,构成斧头形状。舢门下端装舵擦,与船底取平。舵擦磨损严重可以拆换。舵把斜压榫卯结构装在舵杆上端,由驾长掌握扳动。舢门左拨,海水对其作用产生向右的分力,使船尾右转、船头左转;反之,则船头右转。
10.封赶。船舱封隔后,船舱前后左右封盖甲板,甲板厚约2寸~3寸。为加固船体,腰舱左右的甲板往往纵向组装,首尾两端则横向组装。
11.锁口。甲板以上仍留有一定高度的龙骨,上面圈钉帮板俗称船舷。船舷上再加大于船帮、船舷厚度的盖板,称为锁口梁。梁与舷和船一样,都是经过揉治,钉钉连接。
12.捻船。为增强其水密性和防腐性,须填补船体缝隙,即人们俗称的捻船。捻船时,先把线麻或白麻剁碎成麻筋,再用平头铲,把麻筋塞入缝隙里。尔后,用筛过的生石灰粉和桐油(原多用熬过的豆油)搅拌成团,再填充船缝抹平。
捻船之后油刷船体外壳。油船原用熬过的豆油;20世纪50年代始用桐油;现在用化学防蛆油。
渔船常年浸泡在海水中,且历经风摇浪打,滩刮泥擦。到了一定时期则需重新捻缝油刷。为此,在手艺行中,就有了捻船的捻工。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它不仅是几千年沿袭的一种文明成果,为捕捞和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是本土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作为一种有形的生产资料与无形的文化资源,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长期以来存在并发展着……<ref>[http://liaoning.nen.com.cn/network/liaoningnews/panjinlistnews/2024/08/30/683927116768613285.shtml 跨界深融 破圈成长——盘锦市推动旅游业向多产业融合迈进]东北新闻网</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8003281b58d0a969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简介 ==
排船,是冀东沿海渔民对制造木船的俗称。自古至今,民间舟船由于地域、水情等不同,使得其样式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形制上虽有差别,但其运货、载客和捕捞的用途并没有本质区别。
冀东沿海的船只,形制虽然类似,名称却五花八门。有的按船只形状命名,如[[篷船]]、[[牛船]]、摆子等;有的以作业形式命名,如[[张网船]]、[[步网船]]、散网船等。无论怎么称呼,其形制统属于中国木船中的“沙船”和“福船”。船体多数以木材制成,亦有少数铁船,都是从独木舟演变而来。它不仅是几千年沿袭的一种文明成果,为捕捞和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是本土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作为一种有形的生产资料与无形的文化资源,作为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长期以来存在并发展着……
记述排船工艺,可能会激起人们对民间手工文化的理性思考,留住渔区文化的记忆。
== 附属设施 ==
浆
俗称棹,供航道狭窄弯曲水浅时,以人力拨水使船前行。同时,也可扭转船向,趋避泥滩、海浪或浅滩挂擦搁碰;沙船一般设置两只浆,首尾各一。浆是用长丈余的白蜡、白槐木为柄,下端安装铲形状红松木板而成。
橹
用于船尾的划水工具,橹形同浆但比浆大,通常约1丈~1.5丈,视船只大小而定。橹柄多用硬质木,划水橹叶常用木质轻软的沙松。橹柄朝下一面做若干个“轴碗”,船尾甲板上垂直固定铁制立柱,顶端作以轴头,执橹者则按其身材高矮、距水面距离,适当调节轴头与轴碗的配合,摇橹划水前行。
锚
锚系用铁锻打制成。一根粗重的铁柱作锚身,顶端圈弯成圆环,用以拴系绳索,下端放射性连接3个~4个铁钩,即锚爪。锚依船只大小亦分大小,大的约200斤~300斤,小锚100斤左右。一船通常备有3只~4只,大锚称看家锚。拴锚的绳索长10余丈,直径近2寸,通常缠绕在大桩(俗称“狼牙”,又称“将军柱”)上。船只停泊时,将锚沉到水底,锚爪抓住泥沙,将船固定不动。
锚的使用,除正常停靠抛锚外,航行时如遇前面船只受阻,为避免互相冲撞,也需落帆抛锚,使船减速;当风大浪险,情况危急时,就要抛看家锚,有时锚被卡住,船要航行,就须砍断绳索弃锚不要故船上都有备用锚。
有的船为防日晒雨淋而装蓬,一般以竹片作骨架,呈长拱形,上蒙盖苇席或油过的布。带篷的船原多见于南方,后冀东也有效仿者,多用于装运贵重物品。
千帆竞渡夕阳下,数里遥望渔船归。沿海渔业靠帆船捕捞的景象,颇具诗情画意。但是,这种帆船设备落后,潜藏着极大的危险,早已被隆隆的机动船所代替,给人们的是极大的优越感和安全感,也彰显出渔业生产的进步。
帆船改为机动船后,去掉了桅杆和帆,装柴油机作为动力,船体加大,结构和部件也有变化。船底装“稳”,即前后通长的方木,梁固定于“稳”上,使船只坚固而平稳。排船程序主要有铺稳、装底、掫拗、淘水蜡、较梁、上板(船帮)、漫赶、压眉(舱口)、装舵、捻船等。木制机器船船帮、底与梁等处的连接、固定均用螺杆、螺母,船头、船尾包铁板以加固。
牛船,即福船的一种。现今,此船型方兴未艾;俗称的篷船(亦即帆船,因忌讳帆、翻同音,故称)、漕船,是沙船类型,此类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总的讲,木船由船体和附属器具组合而成。
== 发展历史 ==
船之起源,原于浮木。《淮南子·说山训》载:“见窾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易·系辞》中提到:“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了独木舟和浆的制作特点。其后,集多板而使中空称之为舟,集多木或竹竿并列捆绑而谓之筏,自然是比较进步的作法。
《诗经·商颂·长发》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说明商族曾在海外打过胜仗。《诗经·商颂·玄鸟》还说,商王武丁时期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亦可证明当时商朝疆域扩大到海上了。《尔雅》中的“并木以渡”,正是对筏子最形象的概括。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孔夫子愿乘桴(小筏)浮海,说明在春秋时期,沿海航路的利用业已开端,当促使大量木船出现在不同水域。
钢铁的广泛使用,尤其是锛、凿、斧、锯等木工工具的出现,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造船业,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据史料载,靠近东海的吴越和靠近黄海的齐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全是从海上运输军队。正是有了海上交通,秦始皇才能够命徐福率一批大船,远航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虽然不可能寻觅到仙药,但却显示了当时我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造船技术在汉代有了重大发展。汉代的木船已根据不同用途分客、货、渔等类。从出土的汉代陶船模型可以看出,当时的船体已采用流线造型,以减少水的阻力;安装了能控制航行方向的尾舵,船体中建有包括前舱、中舱、后舱及尾舱在内的多功能舱房;船上设备已使用纤绳、橹、帆等附属工具,足见造船技术之高超。
隋唐时期造船技术和规模有了质的飞跃,船只功能十分齐全。隋代制造的“五牙舰”上起楼5层,高百余尺,可容800余人;隋炀帝巡游江都时的龙舟长20丈,船上有4层建筑,随行船舶近千艘。
唐代的造船技术已比较先进,设计制造出首尾平头、平底、方梢,适合在内河和近海航行,船身宽阔的“沙船”;两舷向上逐收,首尾呈尖形、尖底,适合远海航行的“福船”,又称尖底船。平底船吃水浅,适于内河航运;而尖底船吃水深,利于迎风破浪。造船结构上增加了横向多道水密舱壁。铁钉连船板技术和桐油麻丝加石灰的捻缝技术,广泛运用于造船和修船,为提高船只的抗冲击强度、水密性提供了保障。
宋元时期,官、私船厂的数量与规模相继扩大。官方船厂主要打制各种战船、漕船;私船厂则主要打造内河、近海民用船。宋代出使朝鲜的“神舟号”大船,载重量1500吨以上,其形制是尖底的“福船”,多樯多桅帆。尤其是指南针的运用,船坞的开发,促进了宋元时期造船业的发展。
明清两代造船种类、数量及技术规范等均超过了以往。自郑和宝船达到技术顶峰之后,基本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清代,船只种类已达千余种,已可满足各种水上交通运输的需要。
滦河漕运历史至迟可追溯到唐代。开元十八年(730年),马城作为通水积粮之地,而成为水运中心重镇。自元代始,官府实行河海联运,途径蚕沙口北上而入滦河,船只往来如梭。民国26年《滦县志》载:元至元十九年五月庚辰……官府“发军民合九千……伐木于山,及取于寺庙坟墓,官酬其值,乃命桑哥遣人督之。”河海联运促进了民用造船用船。至清,官办漕运日渐衰落,但民间河运仍延绵不断,马城渡口、蚕沙口码头常泊船数百只。
渔船,主要用于沿海渔民出海捕捞。据考,元以前渔民尚无专用渔船。河海联运引发了漕船替代渔船。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近海捕捞始终沿用平底漕船。漕船改做渔船后,逐步对船进行改造,除加长加宽船体外,为适应近海捕捞,船底由平底改为U形底,吃水适中,行驶平稳;现在,航行于海上作业的V形底牛船,是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的船型,吃水深、速度快,开始也是以帆为推动力,至80年代机动木船逐渐普及,此间,漕船与牛船并存,帆船则逐渐消失。
== 船体结构 ==
传统木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首尾上翘,平头平底,适于内河近海航行的“沙船”。一类是首尾上翘,呈尖型,V形底,适于远海航行的“福船”,渔船均归属于这两类,只是船身、船底略加改进而已。虽经不断改进革新,船体基本结构还是比较固定的。其形状为:两侧鼓腹下削,有龙骨贯穿首尾,通体采用密封隔舱。
传统的张网船,属于沙船类。船体由船底(俗称底盘)、船壁(俗称船帮)、甲板(俗称船赶)、船舷、锁口梁、前拗、后拗(船首尾的底部上翘部分),桅杆等组成。船体内以木板(俗称堵)隔成舱间,船舱名称由船首至船尾一般为:
水舱,亦称门头舱,用以装货或搁置船具等。
腰舱,又称住舱,一般设置2~3个,分别称大柜子、小柜子、家机舱,用以船工住宿。
伙舱,即厨房间,放置炉灶,用于做饭。
后楼,即后舱,又称指挥舱,一般由驾长住宿。
船舱的多少,因船体大小而异,篷船船体较小,一般设置3~5个舱;牛船(机动大船),船身长,船舱有5~7个不等。
船封好甲板后,其上面从前往后分别称为斧子头、[[前滚水]]、[[狗脑]]、[[缅梁]]、[[狗脑]]、[[后滚水]]、[[迎风梁子]]。
船的附属器具主要有:用于推动船只航行的帆、浆;停靠船只所用的铁猫;控制航行方向的舵;观测风向风力的风向标(俗称鳌鱼)以及必备的绳索等(如图1)。
传统木船船体结构
== 规格及用料 ==
以张网船为例,船只全长5.5丈左右,底长约4丈,底中间宽8尺;船头长7.5尺,面宽8尺,底宽6尺;船尾长7.5尺,面宽1.2丈,底宽5尺;船舷(含锁口梁)比船赶高约1.5尺,船舱比船赶高1.5尺,两旁通道宽约2.5尺,桅杆高约5.6丈~5.8丈,排造此船,需用木料约30立方米。
渔船长期航行于海中,时而风大浪急,充满了风险。除其结构须坚固合理外,造船用料亦十分讲究。木匠们熟知“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一百年”之松木性能,多以松木为首选。吃水线以下船体用料,包括隔舱板等,多采用坚实、柔韧、细密、耐腐朽、不易变形走翘的优质红松;船的前拗、后拗、船赶、龙骨、锁口梁等部位易损坏,多选用硬度较强的榆、槐木或落叶松;船舵常用质地细密,比重大硬度强的枣木或白槐。
== 排船工艺 ==
渔户排船,多聘请资深的驾长操持拿总,雇佣内陆区域的排船师傅打造,于休渔时节的晚秋或冬季进行。排一只船,一般需请5~6名工匠,历时两个多月才能完成。其主要工艺是:
1.号料。即购料,由掌作师傅、驾长共同选购木材。按船只规格、结构、所需木材种类,力求选用整材。故号料时往往从东北林场直接挑选,再经陆路、水路运回。解放后,政府有关部门,专门调运适于排船物料,给予供应。
2.下料。排船购置的木材,多为原木。船之用料,较为特殊,用料厚重,异型材多。故在材料处理上,需加工成不同规格的板材和方木楞,除规矩绳墨等技巧外,掌作师傅在破料、断料、料之阴阳搭配上,全凭经验。
3.整料。即以“目划”的方法,依船只形体修整木料。如船帮用料,须经揉治压翘;长度不够需锯齿榫或马牙榫对接;两端前后敖处,以锯踅成弧形。其他平面、斜面、起腹、下削等,均须适于船型,可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用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庄子《天道》),全凭排船工匠之技巧。
4.铺底。民间排船,并无船坞,而是选用码头附近平坦处,铺上厚厚的苇草造船其上,以利完工后推船下水。排船先按船体形状、结构,做出龙骨(梁)而后铺底。龙骨用料规格一般在3寸×5寸左右,骨间距离1.5尺~3尺,一般前舱、后楼处骨间距离稍大,腰舱处则密。底板厚约2寸~3寸,为偶数,称为母底,以骑马钉拼接。底板与龙骨以丁字钉固定,一般1尺3~5钉。
5.钉帮。龙骨的立柱,承载着船帮、甲板。船帮从上往下分别为卡子1块,厚6.5寸;蜡1块,厚6寸;大占1块,厚2.5寸;小占2块,厚2.5寸。卡子、蜡外面均为弧形,里面平整;大占、小占为平板。卡子与蜡用“倒拉”连接;蜡与大占用“千斤坠”连接;占与占用骑马钉连接。帮板与龙骨用丁字钉固定。千斤坠以铁锻打,一端为尖弯成直角,另一端钻眼。有尖的一端钉入大占,有眼的一端插入蜡下钻的孔,然后从里面用钉钉入蜡内入千斤坠眼。丁字钉的一横两端锻为尖,弯成直角,一竖下端锻为尖。板材拼接面各做半圆凹槽,丁字一竖穿过两个凹槽组成的圆孔,再穿入梁上的眼;一横两端的尖钉入帮板,一竖弯向一侧,再揻直角弯钉入梁中。板材长度不够,多以简易榫接双骑马钉加固。接口尽量放在龙骨处,上下帮板的接口相互错开,不能形成一个断面,以提高船体强度。
6.隔舱。按着做骨架时的设计,凡隔舱处,紧贴船帮内壁均装横向隔板,板厚约2寸。
7.树桅。张网船一般装一根桅,用于悬挂帆。桅杆多采用原木加工,下粗上细,直径依船只大小一般在大头1尺左右,小头5寸左右;长度要比船身长出3尺~4尺,如原木长度不够,采用“打叉”的方法接续,再用若干铁箍包紧。桅杆下部固定在梁根子(船底横梁)上。甲板以上(如图2)以鹿甲、象鼻子、拴固定。鹿甲以榆、槐等硬木制作,底栓一般用枣木,穿鹿甲、桅杆固定;拴一般用檀木,穿过固定于桅杆的象鼻子,卡在鹿甲上。夹在中间的鹿甲顶在前面的梁上。桅杆顶部设置风向标(即鳌鱼),它是用红布做成的小旗,用来判断风向、风力。
大船有两桅、三桅者。帆船发展为机动船,曾经历了机帆船阶段。机帆船是风力、机器并用,顺风使帆,无风或逆风开动机器。因船体加大,桅杆加高,为安全起见,桅杆装配方式改变,使其可竖起也可放倒。
8.挂帆。帆的作用是借助风力推船前进。因帆的使用要靠风力,故以风力之大小,来确定扬帆程度,且需便于收拢或张扬,因此帆大多以布做成,亦有用蒲、苇或竹篾编织的。帆之大小,因船之大小而异。帆之宽度一般要与船身的宽度一样,高度约在桅杆的三分之二处,帆若小了,受力不足,帆若大了影响稳定有风险。帆绑敷在细竹竿或竹片做成的帘上,用绳索将竹帘连接,可紧贴桅杆升落。安装帆绳,需将滑轮组绑在桅杆上、鳌鱼下边,再把帆绳穿过滑轮,以此可调节扬帆张度和角度。顺风,视风力大小,调解扬帆张度;逆风,调解扬帆角度,借助风力走“之”字形或“玄”字形。
9.安舵。舵设在船尾。舵之大小,因船只大小而定。舵由舵压(舵把)、舵杆(舵柱)、舢门(舵叶)和舵擦四部分组成(如图3)。舵杆是用长丈余、直径约5寸的优质硬圆木做成,从船尾甲板垂直插入水中,下端装红松舢门,构成斧头形状。舢门下端装舵擦,与船底取平。舵擦磨损严重可以拆换。舵把斜压榫卯结构装在舵杆上端,由驾长掌握扳动。舢门左拨,海水对其作用产生向右的分力,使船尾右转、船头左转;反之,则船头右转。
10.封赶。船舱封隔后,船舱前后左右封盖甲板,甲板厚约2寸~3寸。为加固船体,腰舱左右的甲板往往纵向组装,首尾两端则横向组装。
11.锁口。甲板以上仍留有一定高度的龙骨,上面圈钉帮板俗称船舷。船舷上再加大于船帮、船舷厚度的盖板,称为锁口梁。梁与舷和船一样,都是经过揉治,钉钉连接。
12.捻船。为增强其水密性和防腐性,须填补船体缝隙,即人们俗称的捻船。捻船时,先把线麻或白麻剁碎成麻筋,再用平头铲,把麻筋塞入缝隙里。尔后,用筛过的生石灰粉和桐油(原多用熬过的豆油)搅拌成团,再填充船缝抹平。
捻船之后油刷船体外壳。油船原用熬过的豆油;20世纪50年代始用桐油;现在用化学防蛆油。
渔船常年浸泡在海水中,且历经风摇浪打,滩刮泥擦。到了一定时期则需重新捻缝油刷。为此,在手艺行中,就有了捻船的捻工。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