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7
次編輯
變更
贝原益轩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贝原益轩
| 图像 =
[[File:T0182e15cbf37e7e17b.jpg|缩略图| 贝原益轩center]]
[http://p5.so.qhimgs1.com/bdr/126__/t0182e15cbf37e7e17b.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q=%E8%B4%9D%E5%8E%9F%E7%9B%8A%E8%BD%A9&src=tab_www&correct=%E8%B4%9D%E5%8E%9F%E7%9B%8A%E8%BD%A9&cmsid=6feb40d4660250873c41f5dccb434d21&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95&id=a98358aaf44143d817e0b9a7739f7db5&prevsn=0&currsn=60&jdx=95&fsn=60&adsimgsn=0 来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
== 简介 ==
== 主要思想 ==
生于筑前国(今福冈县)。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从14、15岁起广泛阅读医书、佛教贝原益轩贝原益轩 和儒家的经典等。初时信仰佛教,后来反对。原先接受 [[ 陆象山 ]] 和 [[ 王阳明 ]] 的心学,到36岁前后改而崇拜朱熹。晚年主要受中国明朝哲学家 [[ 罗钦顺 ]] 等人影响。他根据自己用实证的方法长期研究自然界和社会的结果,于85岁时著《大疑录》,批判了朱子学中的一些观点,走上了接近于唯物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古学派的先驱。<ref>[https://www.pmume.com/view/nyoet.shtml 日本贝原益轩 ]百科故事,2017-05-14</ref>
益轩博学、多能,注重民生日用之学,一生著述很多。他最后坚持的宇宙观是理、气合一论,其本质上是气一元论。他认为,天地之间都是一气,气是物质性的,能产生万物;理是气之理,不能离开气而独立自存,不能产生万物;理须就气上认取;理和气是不可分的一物,而且无先后、无离合;气不断地运动、变化,太极、阴阳、道都不过是气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形式。<ref>[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5372726.htm 贝原益轩的思想研究 ]知网空间,2018-07-03</ref>
在人性问题上,益轩不同意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声称天地之性就是气质之性。他还批驳朱熹所谓性无死生的说法,断言人死后性就消失。
益轩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法的因素,他十分赞赏 [[ 老子 ]] 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把它概括为"倚伏之理",并且加以阐发。他说:乐者为忧之根,忧者为乐之根;鸟之欲飞者必伏,兽之欲搏者必屈,尺蠖之欲伸者亦必屈;治不生于治而生于乱,乱不生于乱而生于治,故盛极则衰,是盛衰相根之理;是以君子方其盛也,知其倚伏之理,而慎其微,所以无亢龙之悔也。
另一方面,益轩认为天、人一理,主张儒教和日本的神道合一,并且提倡人们互爱以报答天地之恩。他重视中国的六经和《论语》,曾用通俗的语言写了《益轩十训》,其中《家训》、《和俗童子训》、《君子训》等,向日本民众灌输儒家的封建道德观念,从伦理思想方面维护德川幕府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