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王素君
,無編輯摘要
|}
'''王素君'''(1933一 ) 女, [[ 河南省开封市人 ]] 。老一代著名 [[ 豫剧表演艺术家 ]] ,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行,又是豫剧文小生泰斗,曾是豫剧舞台上少有的" [[ 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自幼入许昌著名的" [[ 二油梆]]"戏班学戏,并随戏班演出于许昌及周围许多县市。与 [[ 王敬先 ]] 、 [[ 王秀兰 ]] 并称为" [[ 汴京三王]]"。<ref>[https://m.gerenjianli.com/Mingren/06/gnra505dm3dat9t.html 王素君] , 名人简历 </ref>
2018年,接受河南电视台《 [[ 文化财富 ]] 》栏目人物专题采访。
==从艺经历==
王素君,出生于1933年。5岁从艺,7岁登台。原工旦行,其扮演的 [[ 苏三 ]] 、 [[ 祝英台 ]] 、 [[ 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以及小二姐,均属上乘佳品。1948年赴开封加入工人戏院,在这个名角众多的班社中,王素君很快就以自己出众的表演才能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开封广大观众的喜爱。1953年,自在《 [[ 陈妙常 ]] 》一剧中反串小生潘必正,引起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遂成生行能手,是豫剧界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素君原从沙河调老艺人 [[ 曹金瑞 ]] 学戏,后又得 [[ 杨金玉 ]] 、 [[ 杨凤书]](即大憋妞)、 [[ 管玉田 ]] 、 [[ 张子林 ]] 、 [[ 娄凤桐 ]] 、 [[ 赵清和 ]] 、 [[ 桑振君 ]] 等祥符名家指点。特别是与豫剧名旦 [[ 王秀兰 ]] 、 [[ 王敬先 ]] 长期合作近20年,被誉为" [[ 汴京三王]]"。1960年调河南省豫剧院,长期与香玉同志跨刀,口碑日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王派"小生艺术。一些业有所成的生角名流,如 [[ 王希玲 ]] 、 [[ 万珍兰 ]] 、 [[ 任三印 ]] 等,都曾亲炙其教,共磋技艺。被誉为豫南美生的张三旺、盛红林,地处燕赵古邯的陈晓霞以及省豫剧一团、二团的李斌、睢风云、贾爱萍和省戏校的张桂梅等,均为其门下高足。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素君在演出许多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演出了一些深受观众欢迎的现代剧目,其中1952年她饰演的《小女婿》一剧中的陈快腿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王素君以文小生见长,曾经在舞台上塑造过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其中尤以《 [[ 王金豆借粮 ]] 》中的王金豆、《 [[ 陈妙常 ]] 》中的潘必正最为人称道。在这两出戏中,王素君成功地塑造出了两个身份、地位、性格都全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王金豆的朴实敦厚又带点憨态,潘必正的风流倜傥、脱俗俊雅,都通过王素君的举手投足无不鲜活起来。
==艺术造诣==
王素君虽长于文小生,但其在旦行艺术上仍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她演的《 [[ 小二姐做梦 ]] 》就异常精彩,不仅通过一个闺阁少女的梦表达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通过各种手段把豫剧的表演技巧进行了合乎情理的运用,既丰富多彩,又恰如其分,使这出豫剧中少见的"独角戏"演得极为红火,许多观众都认为《小二姐做梦》一剧在豫剧诸多名家中以王素君为最。1956年王素君随开封市代表团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员一等奖。1960年调人河南豫剧院一团后仍然主演了多部剧目。1956年曾和 [[ 马兰香 ]] 一起被授予全国女先进生产者受到了 [[ 毛主席 ]][[ 刘少奇 ]] 主席 [[ 周恩来 ]] 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声腔特色==
王派小生的声腔特色首先得力于她那条很有特点的嗓子:音域不高,但宽厚清醇,略带些鼻音,沙沙儿的,甜甜儿的,就像她故乡的特产--汴梁西瓜中的"脆沙瓤儿"。听她的唱,可以让你联想起越剧中的 [[ 尹桂芳 ]] 、京剧中的 [[ 程砚秋 ]] 、黄梅戏中的 [[ 王少舫 ]] 。同是一样旋律,但只要从她口中吟出,便别具一番特殊的风味。就是这条嗓子,也不知唱痴了多少观众。就是这条嗓子,往往一个幕后的"闷廉"的高唱,一个台前"叫板"的低吟,都能赢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它能唱出潘生的潇洒、张珙的痴情、王金豆的憨厚、吕蒙正的迂腐。它能在《 [[ 小二姐做梦 ]] 》这个独角戏中,一口气唱上50分钟,并能运用 [[ 花旦 ]] 、青衣、彩旦、 [[ 小生 ]] 、小丑、老旦六种行当的程式艺术,唱出 [[ 小二姐 ]] 、刘二姐、母亲、 [[ 嫂子 ]] 、哥哥、新郎、 [[ 娶客婆 ]] 、小姑子及轿夫等10余人的鲜活形象。这也许就是音乐家们常讲的"声音造型"和"音乐形象"吧。
==艺术特色==
王素君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她能"反宾为主",把配角唱成主演,靠的是她那潇洒自如、出神入化的表演。比如《 [[ 陈妙常 ]] 》这出古典名剧,在川剧是以旦角为主演的。移植到豫剧后,先是以生旦并重,但后因素君在剧中的出色演技,使潘必正这个人物光彩照人。到省一团后,该剧便只好以《必正与妙常》的剧名贴演,成为以小生挑梁主演的王派经典剧目了。再如,她调省豫剧院后,经常为常香玉配戏,但给常香玉配戏往往是要充当"悲剧角色"的,因为常大师在舞台上的光彩,是会让观众无心再观顾其他角色的表演的。然而,王素君就有这本领,将这个"悲剧角色"演成喜剧:一出《 [[ 花木兰 ]] 》常演后半场,王演前半场,王同样能获得掌声;一部《拷红》,张君瑞的艺术形象与红娘相映生辉,双璧鼎立。"舍不了莺莺贤妹"的唱段与"樵楼上打四梆"同样在广大戏迷中传唱……
早在1953年, [[ 周扬 ]] 在开封看了他与 [[ 王敬先 ]] 主演的《 [[ 陈妙常 ]] 》后说:这个戏演得"可与越剧梁祝媲美"。"五四"时期著名诗人 [[ 徐玉诺 ]] 赞扬她演的小生"一身书卷气,两个眼珠一动,也看不出她有多大的学问"。作家 [[ 姚雪垠 ]] 、 [[ 李准 ]] 分别为其题词曰:"风流倜傥""雅而不俗"。做为-个豫剧的女小生,能达到如此高深的艺术造诣,在此前的豫剧生行发展史上,峰出其右者,委实不多。离休以后,王素君接到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和一声声挚诚近乎哀求的邀请,她是挡不住这些"诱惑"的。现在她还经常出现在戏曲茶座和多种豫剧"票房"中,一是为满足广大老观众对她"一睹芳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做为自己--一个退休老艺人的"消遣"方式。"自娱、娱人",兼而得之,何乐而不为矣。
王素君自1984年洗去铅粉,走下菊坛,掐指数来,已近20年了。但她在半个世纪之久的从艺生涯中,为观众塑造的 [[ 潘必正 ]] 、张君瑞、 [[ 王金豆 ]] 、吕蒙正以及小二姐等诸多艺术形象,凝眸定神间,仍历历在目。那"秋江河下水悠悠"、"舍不了有情意莺莺贤妹"、"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和"小二姐家住在汴京城里"等著名唱段,仍在戏迷中广为传唱,拂不走,赶不掉,令人难以忘怀。其声腔,其表演,已不能简单地用"低回委婉,风流倜傥"几个字形容,确实是达到了出神入化、勾魂摄魄的艺术境界。
==人物轶事==
"旦生双抱"崭露角
1946年,赴开封加入工人戏院。在这个名角众多的班社中,王素君很快就以自己出众的表演才能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开封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和豫剧名旦王秀兰、王敬先被推崇为中原的"汴京三王"。新中国成立后,王素君演出许多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尤其是她演的《 [[ 小二姐做梦 ]] 》就异常精彩,不仅通过一个闺阁少女的梦,表达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通过各种方式把豫剧的表演技巧进行了合乎情理的运用,既丰富多彩,又恰如其分,使这出豫剧中少见的"独角戏"演得极为红火。在1956年,王素君随开封市代表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时,就是这出《小二姐做梦》得到了戏迷朋友的热烈喝彩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老师生性淡泊,但对待舞台表演艺术,不仅虚心向同行艺人讨教精湛的艺术,而且还时常把他们的绝艺融会到自己表演中,这用王老师的话是"偷"。我们很惊奇这个"偷"字?王老师却谦逊地说:"我这人算是碰上好机遇,豫剧界有名气的、没名气的都指教过,能'偷'的我也'偷过'。这个'偷'说来还有个故事,当年在开封不分日夜的唱,嗓子顶不住,硬是给累坏了,唱起旦角嗓子不行了,后来文化馆领导让我改唱小生。老传统都知道小生是配角,永远也唱不了主角,我也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来想着唱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就开始转变舞台角色。我从小学的是祥伏调,嗓子坏了以后唱起来总觉不顺畅,后来唱豫西调的李景鄂等来到开封,我便开始琢磨他们的声腔。当时他们的剧场与我们的剧场只隔一道墙,隔着墙可以听到他们唱戏。于是我就天天听,我一边听,一边跟着学,现在想起当时对戏曲喜欢的那个劲儿啊,不管咋说,都得谢谢李景鄂。偷了他们的技术,加上我自己的方法,这么一加工,我这小生唱腔总算成形了,另外旦角也能演了。"
1960年,王素君老师调到省豫剧院后,经常为常香玉配戏,但给常香玉配戏往往是要充当"悲剧角色"的,因为常大师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观众一般无心再观顾其他角色的表演的。然而,王老师就有这本领,能将这个"悲剧角色"演成喜剧:一出《 [[ 花木兰 ]] 》王素君演前半场, [[ 常香玉 ]] 演后半场,王素君同样得到观众的喝彩。一部《 [[ 拷红 ]] 》,王素君塑造的张君瑞的艺术形象与常大师的红娘相映生辉,双壁鼎立,"舍不了莺莺贤妹"与"樵楼上打四梆"同样令戏迷陶醉。
生活添香知足乐
人生弹指一挥间,昔日舞台上儒雅倜傥的小生,今天已是霜染鬓发的古稀老人,虽说是离休了,王素君只要接到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和一声声挚诚近乎哀求的邀请,这些"诱惑"她是挡不住的。现在她还经常出现在戏曲茶座和多种豫剧"票房"中,一是为满足广大老观众对她"一睹芳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做为自己--一个退休老艺人的"消遣"方式。
在王素君的家中,经常有各地前来慕名拜师的弟子,无论对谁,只要爱戏想学戏,王素君都会一字一句地倾心指点。在她身上,找不到一点儿名角的居高临下和孤芳自赏的痕迹。1996年她和一批老艺术家 [[ 王秀玲 ]] 、 [[ 吴碧波 ]] 等组成了"老年乐艺术团",这些与戏相伴了大半辈子的老艺术家们离不开舞台和戏迷,广大戏迷也"不允许"她们离开舞台。王素君她们的老年乐艺术团就这样走进了群众中,在自娱的同时娱悦着群众,为豫剧的繁荣不讲名利,默默无闻的努力,为河南戏剧事业的昌盛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对于王老师而言,有戏相伴的人生是快乐而充满活力的,人们经常见到她骑着一辆脚踏三轮车,来往于剧场、广场、活动中心、金水河畔等群众文化场所之间。为了省下经费,她的脚踏车既可代步又能充当搬运工具,拉着演出服装带着老年乐艺术团不为名不为利,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为观众献上一场场的精彩演出,而她自己也乐在其中。在生活当中如果你见到她,她的和蔼可亲使你根本想不到她是我省豫剧界鼎鼎有名的艺术家;但只要她往舞台上一站,老艺术家的神采和造诣仍让人叹为观止。
育得桃李满天下
1984年,王老师洗去铅粉,走下菊坛,掐指数来,已近20年了。但她的飘逸潇洒、风流倜傥的表演,华美俏丽、委婉细腻的唱腔,被誉为豫剧"小生之帝"实在是大家所望,众家所归。她以自己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艺德为戏曲事业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更以无私传艺、广育桃李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个艺术家的贡献。今天,"王派"传人遍布省内外的文艺团体,被誉为豫南美生的 [[ 张三旺 ]] 、 [[ 盛红林 ]] ,地处燕赵古邯的 [[ 陈晓霞 ]] 以及省豫剧一团、二团的 [[ 李斌 ]] 、 [[ 睢风云 ]] 、 [[ 贾爱萍 ]] 和省戏校的 [[ 张桂梅 ]] 等一大批青年演员已崭露头角,成为"王派"艺术的优秀传人,这位老艺术家为我省豫剧的生行艺术培养了一大批生力军;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
艺术生命永不息
==再收爱徒==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小生泰斗"--王素君,最近再次喜收爱徒,而这一次王素君的爱徒可是一位道情演员,她叫 [[ 李艳玲 ]] 。道情是黄河流域流行的稀有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太康县及其周边地区的太康道情是道情戏的重要一支,目前拥有一个专业剧团。1992年太康道情剧团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大赛"荣获八项金奖,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 李艳玲 ]] 是太康道情剧团的主力小生演员,曾在首届民间传统优秀戏曲汇演中获得" [[ 金鼎]]"奖金奖。为了保护"道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道情剧种在艺术上获得更大发展,赢得观众喜爱,太康县文化局积极参与并促进了此次李艳玲拜师王素君。
==代表剧目==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m0821cr5sbsm0521ze07k4|480|270|qq}}<center> 题目央视《戏曲采风》专访豫剧王派创始人王素君先生</center>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