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狐突

增加 16,068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expand|timeclass=2019"wikitable" align="right"|-08|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狐突</big>'''|-17T11:17:38+00:00}}{{substub|time<center><img src=图片地址 width=2019"300"></center><small>[图片网址 来自 图片网站 的图片]</small>|-08|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17T11:17:38+00:00}}{{先秦人物信息框| align= light|
|image =
|姓 = [[姬姓|姬]]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惠公死,其子圉立为晋怀公。为巩固帝位,削弱其叔重耳影响,命随重耳出逃在外之人至期而归,不归者,诛其全家。同年冬,因狐突不召二子归国,被怀公拘捕。怀公对突说:“子回则免罪”,突答:“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拒绝了怀公的要求被杀害。次年,秦国送重耳归晋,晋人迎重耳,杀怀公。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厚葬狐突与狐氏戎于境内的少阳山(今交城县境内马鞍山,亦称狐爷山)。<ref>[http://www.guoxuemeng.com/lishizhishi/483349.html 狐突简介 狐突生平],国学梦</ref>
==详细身世及历史贡献==
谈及狐突,当先谈晋国。晋国原是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建都于绛(山西翼城地区)先后兼并境内与周边各戎狄国。在兼并大戎(陕西延安地区)、小戎(甘肃敦煌地区)、骊戎(陕西临潼地区)时,晋献公皆在当地娶妻纳妾。仿佛这种结亲行为,在当时是华夏诸侯融合少数民族的一种政治手段。
 
《左传》中记载:“晋献公又娶大戎狐姬生重耳。大戎,唐叔子孙别在戎狄者,当在今陕西延安府境。”那么,“晋献公又娶”的这个“大戎狐姬”姑娘,她又是谁的女儿呢?
 
《国语·晋语》中说:“狐姬,伯行之子,实生重耳。”
 
《中国名人大辞典》中道:“狐突,春秋晋大夫,字伯行,公子重耳之外祖父。”从以上三部史作的不同记载中,我们可以明确得知:狐突是狐姬的父亲,同时也是公子重耳的外祖父和晋献公的岳父。
 
《东周列国志》中说道:“献公又娶大戎主的侄女狐姬,生了儿子,起名叫重耳。”从这段记载中发现:狐姬是大戎民族族主的侄女,那么作为狐姬父亲的狐突,肯定同大戎民族的族主是兄弟关系。如此看来,狐突确是唐叔散居在大戎民族的嫡系子孙,含有周王朝高贵的血统成份。
 
有关狐突家乡故里的说法很多:有《左传》中的“当今陕西延安府境”说;又有《山西古代杰出人才评说》中的“交城县北65里的马鞍山”说;还有《徐沟县志》(万历版)中的“俗称在本县居住”说等等不一。然而,这些等等不一的说法,细加思索却似乎都有道理,狐突先是以大戎家族的身份定居于陕西延安一带,后因同晋献公结亲而迁居入晋,或受封于清徐,或食采于交城,均有可能。
 
《国语·晋语》中说:“狐突以狐姬故,事晋为大夫。”《辞源》中说道:“春秋晋有公族大夫。”估计当时狐突便是这种“公族大夫。”据《左传》记载:“太子遂行,狐突御戎。”御戎是春秋时期执掌兵车的官员。又据《东周列国志》中说:“晋惠公即位后……任狐突为上大夫。”从如上这些有如凤毛麟角的记载中,是知狐突生前曾任晋国大夫、御戎、上大夫等职务。
 
晋怀公元年(前636年),狐突被怀公圉屈杀于晋都城绛。据考,时年,他的亲外甥公子重耳已经六十一岁,是知他这位外祖父,当时至少也有九十几岁。在古代说来,狐大夫确是一位罕见的高寿之人。
 
二、能够得知的狐突生前主要政事活动及历史贡献
 
狐突的后半生,十分艰难地处于晋国公室内部骊姬发难,政权动荡不安,极其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他面对晋国家族内部由谁当太子、由谁接班掌权这样一个十分尖锐的权力分争问题,既不能力挽狂澜,又没有回天之力,只能是尽可能地减少晋国长达数十年政局动乱中的损失,为国家保护好一俩个能够较好地执掌政权的接班人。
 
晋献公原本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他披坚执锐,驱驰战车,基本统一了汾河流域并且将国土跨到黄河两岸。他采用战车加联婚的手段,先后将大戎、小戎、犬戎、骊戎等诸多弱小民族的公主接纳为妻妾……然而,在他用种种手段马不停蹄地扩张国土的同时,却为自己政权内部潜伏下难以排除和解决的分裂危机。
 
《国语·晋语》中记载:“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以儆无辱之故。公许之。”这是骊姬搅政所迈出的第一步。她将太子申生以及重耳、夷吾二位公子赶出都城的目的:一是分裂与疏远他们同晋献公父子间的关系和感情,二是逐步消除兄弟三人在百姓中的政治影响,为她亲生之子奚齐当太子修桥铺路。
 
针对骊姬的恶毒阴谋,狐突断然决定:自己赴曲沃“辅佐太子申生”,并命其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同赴蒲城保护公子的安全。这是发生在晋献公十二年(前665年)的事。
 
太子申生处曲沃“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当然,这与狐突的辅佐很有关联。
 
骊姬的阴谋仍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她结党营私,券养“二五”,每日以供献公谗言:“是故使申生伐东山。”《国语·晋语》中记载:“十七年冬(公元前660年)公使太子伐东山……太子遂行,狐突御戎。”当时狐突已是七旬古稀之人,从事太子申生执掌兵车的官员驰骋沙场实在显得有点力不胜任。作为“惠而慈”的申生本人,也绝不会将应该是青壮年该做的事情故意交给一位老人。可想而知,“狐突御戎”这一决定,当时是狐突自己的主观意愿。他要时刻不离申生身边,以防骊姬派出的刺客暗害他,以防敌防的刀剑戈矛伤害他。狐突奋不顾身,忘怀年迈,勇赴战场保“储君”的忘我行为,充分体现了这位晋大夫对国家的一片忠心。
 
《国语·晋语》中又道:“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艾,大夫殆;好内,适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狐突讲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劝申生不要开仗,仗打败了,她们便会加罪于你,仗一旦打胜,她们便会忌恨于你,总而言之,你的处境很不利……但申生却没有听狐突的良言劝告。《东周列国志》中写道:“申生叹息说:违背国君的命令,我的罪就大了。去打仗即便死了,也还有好名声。”就与皋落氏在稷桑大战了一场,皋落氏失败逃跑,申生向晋献公献上战俘,报告胜利的消息。骊姬说:“太子果然能让百姓替他出力,怎么办?”献公说:“他的罪过不明显,先等着吧。”果然不出狐突所料,“果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于是左丘明便在《国语》中评价狐突说:“善深谋也。”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骊姬陷害太子申生的阴谋终于得逞。《东周列国志》中说:“献公就让关东五做主将,梁五做副将,率领二百辆战车,去伐太子……狐突虽然杜门不出,但时刻让人打听朝中的事情,听说‘二五’在准备战车,知道一定是去曲沃,就急忙让人秘密报知太子申生……申生给狐突写了回信,说‘申生有罪,不敢吝惜一死。虽然这样,父君已老了,儿子又小,国家多难,请您努力辅佐国家,我虽然死了,受您的赐赏是不会忘记的。’”
 
从这封短信中,不难看出太子申生与狐突之间,超出常人的深厚感情。“我虽然死了,受您的赐赏是不会忘记的”这一绝笔,是对狐突为国为民忠心耿耿保太子最有力的肯定。
 
申生死后,狐突尽管对晋国政事有点心灰意冷,但因本性所致,就是作梦时,也还是在为国为民做其该做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奇怪地写道:“秋,狐突之下国,遇申生,申生与载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将以晋与秦,秦将祀余。’狐突对曰:‘臣闻神不食非其宗,君其祀毋乃绝乎?君其图之。’申生曰:‘诺……’。”这是在说:秋天,狐突来到阴间,遇上了申生,申生让他和自己同坐在车上,告诉他说,夷吾对我无礼,我得去请示天帝,作为惩罚,天帝会把晋国的土地去让秦国占领,这样一来,秦国人就会祭祀我了。狐突则对申生说,我听说真正的神祀,是不会享受别个宗族的祭品的,你不必担心,就是咱们晋国老百姓,也绝对会祭祀你的。你可千万不能图谋着出卖自己的国家啊!于是,申生答应了狐突对他的劝告和请求,说了声“诺”。看起来,狐突是我国历史上连做梦也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典型代表。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0年),晋献公卒。《东周列国志》中写道:“荀息拥立公子奚齐做国君,百官都到献公的灵柩前哭丧吊唁,只有狐突推说病情严重没有来……里克和丕郑父秘密商议好,派了心腹可靠的力士……就在丧席上把奚齐杀了。”至后,里克便将卓子、荀息、骊姬、“二五”也一齐杀了。杀完之后,里克等众位大夫打算将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找回来做国君。《东周列国志》中说道:“丕郑父说:‘这件事非狐老大夫不可。’里克就让人驾车去迎接,狐突推辞说:‘老夫的两个儿子都跟从重耳出亡了,如果我参与迎立的事,那就等于我也参与弑君的事了。我已经老了,就听众大夫安排吧。’”他拒绝在迎请重耳回国即位的竹简上签名。在狐突眼中看来,里克等人在公室中一连串的杀人举动,实在是大逆不道,如果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让重耳回来当国君,不知情者,还以为重耳亦参与了政变行动,那将会在列国中给重耳本人造成极坏影响。
《东周列国志》中说:“重耳看到表上没有狐突的名字,起了疑心,”所以没有回来。里克等只好将公子夷吾迎接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就把子圉立为太子,任狐突为上大夫。晋惠公上台不几天,便开刀诛杀群臣,连里克这位拥护他当国君的大夫也杀了。杀完群臣,惠即派心腹勃鞮到处收买力士,打算侍机刺杀重耳。《东周列国志》中说:“狐突听说勃鞮挥金如土,到处购买力士,心中十分疑惑,便暗里打听原因。宫中内侍不免就把这个密谋泄露给了狐突这位老国舅。狐突大惊失色,当即就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赶往翟国告诉重耳。”公子重耳因此躲过了惠公的暗杀。
 
惠公在位十四年,搞得天怨人怒,麦禾不熟,饥荒遍野,狐突为此杜门不出。公元前636年,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是为怀公。怀公刚上台,便欲谋杀重耳。《史记》中记载:“乃令国中诸从重耳亡者与期,期尽不到者尽灭其家。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肯召。怀公怒,囚狐突。突曰:‘臣子事重耳有年数矣,今召之,是教子反君也,何以教之?’怀公卒杀狐突。秦缪公及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却之党为内应,杀怀公于高梁,入重耳。重耳立,是为文公。”
 
狐突一生对晋国的主要历史贡献是: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政局动乱中,赤胆忠心地铁保申生、重耳两位“国储”的人生安全,而在申生身上所耗费的心血颇多。申生在开辟晋国疆土上所建的功勋与狐突的辅佐关系极大。论理,在保申生安全的策略与举动上,狐突并无失误,然而申生愚忠愚孝自己想死,则谁也没有办法。至于保重耳,则是申生冤死之后,晋国大小人等的共识。不过,狐突及早派他的两个儿子(特别是狐偃)跟从重耳逃亡,则充分体现了这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ref>[http://www.cuduwang.com/news/rwdl/200612/13313.html 狐突身世及其历史贡献(一)],清徐融媒</ref>
==后人评价==
 狐突所以能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他在有生之年,怀着对其主人晋献公的赤胆忠心,为稳固献公血统的统治地位,始终不渝地与公室内部的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用尽心机保护太子申生、公子重耳的人生安全,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因此,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为其建祠。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到:“又念及狐突冤屈而死,就在晋阳马鞍山为他立庙。”
 
忠诚是一种道德品质,指一个人对某一社会群体、某一个人或某一事业、某一理想等对象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并热忱地为之服务、为之奋斗,乃至牺牲生命而矢志不渝。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里,忠诚这一品质的具体内涵是不一样的。在春秋早期,狐突对晋献公的忠诚,是“官吏”、“义仆”对“主人”的忠诚。基本上是以《周礼》中的理论规制为思维基础的。经古代文学家考证,《周礼》乃周公所作,全书共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6篇,分别规定、记述各官所管政务。是保证周朝统治长治久安的等级规制和法理依据。周公约公元前1095年生,姓姬名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发挥了殷商时期的“天命观”,以君权神授的思想维护周天子的地位,同时将“天”的意志与君的德性联系起来,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用以解释西周取代殷商的合理性,意思是西周文王、武王是有德性的君主,所以天就给予辅佐,殷商纣王无道,所以便垮台了。其政治用意是将当时人们“尊天”的意识形态引导到“忠主人”意识形态上来。狐突之所以对晋公室怀有满腔忠诚,最根本的一点,是在他的心目中坚定不移地具有一种忠于主人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周公的执政理论在百多年后便出现了问题。西周王室形同虚设,已经失去当年权威。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私欲膨胀,“春秋无义战”愈演愈烈。目睹社会如此乱象,西周统治者束手无策。就在狐突去世85年后,公元前551年孔子出世。孔子坚持反对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私利争夺,以思想家的历史眼光向社会提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的政治理念。其实,孔子心目中要恢复的“礼”便是周公奴隶制的“礼治”。在哲学上,孔子从天命论出发,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孝”道德要求与从属关系。由于“君臣父子”对地主阶级的皇家统治具有稳定作用,所以在中国社会一直风行两千多年。大约400年后,西汉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在周公《周礼》与孔子《春秋》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人君受命于天的理论,宣扬天常以符瑞显示希望、以灾害表示谴责来指导天子行动。他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所指出的这个“道”,便是社会秩序,即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君权来自天神。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忠诚于天、官吏忠诚于皇帝、儿子孝顺于父亲、妻子贞节于丈夫指出了理论依据。西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皇帝地位至尊无上的确立,社会对青少年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教育与培养亦越来越形成合力。社会各界、小康以上家庭、私塾、学堂无不将培养忠诚爱国人才当作责任。《大学》、《中庸》、《孟子》、《论语》无不当作教学必修课。陵烟阁、午门榜、忠臣谱、清官册,荐忠义、举孝廉,建祠立庙,树碑立传,中举进士、加官晋级,无不刺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朝“忠臣、清官”的目标努力。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无不将忠君爱国、安邦保民当作自己的人生价值。<ref>[http://www.cuduwang.com/news/wyg/201608/48298.html 网页标题],外链网站</ref>
==参考文献==
1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