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华县皮影戏

增加 18,237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
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华县皮影戏

别名
碗碗腔皮影戏


流传于
关中东府渭南二华 大荔一带

称号
最古老的民间艺术

目录
1介绍
2溯源
3造型
4魅力
5传承
6经典
折叠编辑本段介绍
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享有"中华一绝"的美称。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乾隆、嘉庆年间,戏剧家李芳桂等文人、举子,为碗碗腔皮影著有《十大本》等许多传统剧目,至今流传,并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搬上舞台,久演不衰,为陕西的戏曲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皮影班、社多由五六人组成,行动方便,不择场地,长年可活动于民间的村镇、宅院,在广阔的农村扎下牢固的根基。

折叠编辑本段溯源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南靠秦岭,北依渭河,距离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只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古时候,华县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 年前,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华县就有人类生活的印迹,现在境内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遗址,都彰显着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创建文明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县一直是京畿重地,礼仪之邦。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是历朝历代的"人文鼎盛之区"。为皮影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影戏始于秦汉,当时主要是为帝王宫廷服务,唐朝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开始成为人民的艺术。著名民间老艺人番京乐这样说道:在"文化大革命"中,华县皮影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仅仅留有光明、光艺、光庆、光华四个班社靠演"样板戏"生存。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先后恢复成立皮影班社13家,有皮影艺人60多人。华县的皮影班社,一般都能熟练演出150多出剧目,除了众多丰富的历史传统剧之外,还有现代戏和自编的新节目,演出经久不衰。在许多戏文中,充满华县巷言俚语,通俗生动。

一说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为鼎盛时期。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 十三世纪右传入西方,至今仍在中国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甚称"国宝"、"中华一绝"。皮影俗称"灯影子",在灯光的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有"电影之父"之美称。

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一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据宋朝《梦粱录》等书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在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相当流行,京师常见"设帐张灯"上演"影人戏"。到了元代,蒙古军队中有皮影班子随军,一直传到中亚国家。

华县位于中国陕西
华县皮影戏 丫鬟小旦
华县皮影戏 丫鬟小旦
关中东部,距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古长安)相距80多公里;距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相距40多公里;距世界名山西岳华山20多公里,因地处华山脚下而得名。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因而可以说,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折叠编辑本段造型
华县皮影制作精细,玲珑剔透,深受民间喜爱。其制作过程是:牛皮或驴皮经浸泡后,
华县皮影戏仕女头
华县皮影戏仕女头
刮铲成半透明状,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 道具。人物高约1尺,大头突额,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如以平肩和皱眉区分阳刚和阴委,丑角多用圆嘴、吊眉和冲天鼻,形象夸张诙谐。

旧日,华县城乡有数十个皮影班子,一个班子5人,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演出时,操纵提线的人称"签手",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各种角色。唱腔多为"碗碗腔"。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钦、鼓等乐器。5人一班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农闲时,华县皮影经常流动演出,在电影没有普及的年代;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1949年起华县光明皮影社曾长期在西安演出。1975年华县皮影进京上演博得好评。193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华县皮影摄制纪录片《皮影轻骑队》。

近年来由于现代视听媒介的普及,皮影戏演出的机会少了。皮影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也为人所爱,一些外国游客尤喜收藏。德国皮革博物馆和日本民俗博物馆都有华县皮影陈列。

折叠工艺
华县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首先是选料,要精选厚而坚韧的牛皮,经过炮制刮净牛毛去掉里边的脂肪,然后进行打磨,直到平滑光亮,第二步,便是根据皮影戏情的需要进行雕刻。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度大约33厘米左右,体形夸张大胆,变形巧妙。其中大部分是以侧面单目为主,鼻尖口小,秀婉妩媚。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在皮影的雕刻中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刀法,以五官塑性格,比如眉毛,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立眉突现武生将帅的英武强悍,方面、大耳、宽肩、圆腰表现了男性正面角色的阳刚之美,"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口、细腰小脚"表现的是旦角女性的妩媚阴柔,实脸圆嘴则呈现出了丑角的诙谐和幽默。

折叠图案
影人的服饰、图案花纹也是皮影雕刻中非常讲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巧 细致,技法成套,在大轮廓中以菊、兰、梅、竹装饰,配以""字,雪花、鱼鳞、星眼、松针等图案,充分折射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志趣。(薛宏权同期:说皮影的雕刻)

就这样,帝王的皇冠龙服,高官的乌纱蟒袍,后妃的凤冠霞帔,宫娥的彩袖垂裙,大家闺秀的雍华娇贵,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平民百姓的布衣麻衫,纨绔子弟的绫罗彩缎……千姿百态,都被皮影艺人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灯光下诞生出一个个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的皮影人物.

折叠染色
皮影的染色工艺,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 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每件影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堪称艺术珍品。

华县影人的造型和汉代画像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分类雕刻.人物脸谱多达470余种,颈以下肢体多达181种样式.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折叠表演
表演可以说是精湛绝伦,堪称是皮影艺术的灵魂,在皮影演出中,唱腔也非常具有地域特征,它几乎和皮影演出融为一体,无法分开。华县皮影戏的唱腔有碗碗腔和眉户两种,流行于全陕及甘肃、青海等地。碗碗腔的产生年代,已无文献可考。清乾隆年间,渭南举人李芳桂专为碗碗腔撰写的剧本--被誉为《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十大本》,成了观众喜爱、艺人乐演的传统剧目,能否演唱它也成为衡量艺人和戏班水平的标准,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碗碗腔的产生的历史至少也有200年以上。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 细腻委婉,演征战戏激昂刚健,唱悲苦戏则凄婉缠绵。眉户属曲牌联套体,用眉户演唱的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所见不多。今年八十岁的潘京乐是当今华县最著名的老艺人,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潘老先生曾和他的社班表演过皮影,据他讲,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现在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碗碗腔为主,细腻悦耳,缠绵俏丽。现在,华县皮影可以说是陕西皮影的代表之作,她精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演技,委婉动听的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

折叠编辑本段魅力
怀抱月琴,手挑皮影,在幕后的灯影里,用柔情的碗碗腔将人生的沧桑细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细吟唱;吃碗面,抽口旱烟,在透亮的白幕上,用跳动的精灵将古朴的梦想释放的得五彩缤纷。从四千年前到21世纪的今天,华县皮影,借光显影,穿越人生,穿越古今,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堪称是一颗秀美的珍珠,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魅力。

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 雕工精细,造型逼真, 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极深。选用碗碗腔,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绝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个剧团一般仅有5人,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20多件乐器,每个人都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华县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折叠编辑本段传承
中国有秦晋影系、栾州影系等七大皮影流派,而其中,堪称皮影"活化石"的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是陕西华县皮影。

今年95岁高龄的当代学术大师、中科院院士季羡林先生在病榻上也专门为华县皮影题字。皮影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的史籍和资料中都有这样的事实记录: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而陕西的影戏则源于华州。华县皮影,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

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其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演技精甚,唱腔委婉,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目前经常演出的皮影班社有5家,著名皮影演出艺人40余名,潘京乐等老艺人曾赴德、日、法、新、台湾、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华县皮影演出带动了皮影雕刻业的发展,皮影制作,以上等都是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缀等24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形象,线条分明流畅,着色考究艳丽,既能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失民间艺术的古朴淳厚,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现在,从事皮影雕刻艺术的艺人300多人,汪天喜、薛宏权等雕刻大师的作品已投入国内、国际市场,销售至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2006年6月,华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又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十年代以来,华县皮影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展演汇演,屡获殊荣,现在,艺人们不但经常被国内许多大城市邀请去演出,也多次应邀到法国、德国、日本演出,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
华县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术种类之一的华县皮影,充分彰显出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了较大关注和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县从事皮影演出的60余名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相当一部分出身于皮影世家,潘京乐、魏振业、魏金全、吕崇德、刘华、刘兴文、姜尚文、姜建合等十余人都是省级"民间艺术家"。而以汪天喜、薛宏权、张华州等为领军的皮影雕刻产业更是异军突起,他们的作品被选入《全国民间美术选》,还有众多的精品被人民大会堂和一些省、市博物馆收藏。现在,全县从事皮影雕刻的就有800多人,产品畅销国内,远销德、意、日、英、法、美、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年收入近千万元,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政、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华县皮影的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保护《规划》和《措施》,将华县皮影作为对外宣传的四张名片之一,并写进了华县 的十一五规划,县财政每年还列支5万元专款用于此项工程,同时县上还决定从今年10月开始,对德艺双馨的10名老艺人按月发给50元生活补助,并且向全县发布了培养皮影传承人的奖励办法。2004年,县人民政府命名柳枝镇梁堡村为皮影专业村,2005年1月,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华县为"陕西省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同年七月授予"华县皮影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6年5月,华县皮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华县皮影产业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10月,华县因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折叠编辑本段经典
折叠血皮影
血皮影是流血的皮影人物身段和头楂,当地称"血故事"。与民间血社火相似,是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的替身皮影。一般是在弃恶扬善的场景中使用,如一个恶人被正义者杀死,表演时一刀下去,鲜血四溅,既真实又恐怖。尤其像神话戏里的情景,更是活灵活现,让观众惊心动魄,也让其他剧种望尘莫及。也有正面人物遭人迫害或因自己不慎而弄得头破血流的,但这种头楂或身段在造型设计上都不会让观众感到恐怖,只能产生同情,增强捍卫正义的情绪。

血皮影是华州皮影的一大特点;尤其有的头楂在设计上就能变脸,当地叫"转脸子"头楂。如《杀船》中的女主人将害死自己丈夫的船夫老乜杀死后,鲜血溅了自己满脸,后又抱着侍女痛哭,瞬间侍女脸上也被抹上了血迹。这一巧妙的变化,让观众感到神奇,增添了皮影戏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折叠神仙云朵
"神仙云朵子"当地艺人称"行云朵子",是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皮影戏箱中除大衬景之外,最为价值连城的皮影。在皮影戏剧目中,宗教内容和神话传说故事占有相当的比重。宗教中的佛、菩萨、神鬼在皮影戏中都有所体现。如佛教中的如来佛、弥勒佛、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韦陀哪吒等,道教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城隍、六丁六甲、文武财神、土地、灶君、关公、二郎神、龙王、雷神、风伯、电母,以及福神、禄神、寿神、喜神、魁星、刘海、麻姑、和合二仙等。这些神和佛的出现,几乎都是驾云而来,所以称神仙云朵子。神仙云朵子设计独特,雕刻精美,是皮影中的经典之作。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