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汪兆銘

移除 12 位元組, 6 年前
文本替换 - 替换“美國”为“美國”
另外,备受争议的网络写手[[林思云]]在《真实的汪精卫》<ref>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13977/</ref>一文中,替汪兆銘鸣冤。首先,文中高度讚揚汪的人格,认为他有严肃的生活作风,在国民党任高層時「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性交易|近女色]],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中,都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的」。其次,汪的行動都比較能貫徹[[孫中山]]的思想。例如,汪在1927年提議中央军事委员会不设主席,由7人集体领导;同年在未得悉[[五月密令]]之前,依然力排眾議貫徹[[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再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後,汪屬於第一批抗日主戰派,欲邊作戰邊爭取與日本談判籌碼,惜苦無軍權;後以[[雜牌軍]]力戰不果,於1933年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簽訂[[塘沽协定]]。這種屈服原因,並不如蒋介石在抗战前,一般為了確保既得利益;事實上,汪的權力只有聲望而沒有軍事基礎,他背上污名對他的[[政治]]仕途非常不利。後來,汪在被行刺、受重傷后,仍然繼續宣傳和平救国理念,期間也與日本主和派接觸並談判講和條件。在一片對日抗爭聲中,林認為「這條主和的路比主張抗戰的路,艱難得多。」此點在汪兆銘離開[[重慶]]時給蔣留書中,「今後兄為其易,而弟為其難。」一語可見端倪。林的另一篇文章《怎样看待汪精卫政府》中亦認為,汪兆銘在1940年同意出掌日本成立的汪兆銘政權一事,乃為了取得保障中國人民力量的必要措施,是谓“曲線救國”。汪政權成立後,日本人承認這個政權,也給予相對權利。事實上,[[江澤民]]少年时期,就是在汪政權下,入讀免費的[[中央大學 (汪精衛政權)|汪政權的中央大學]]。另外,汪精衛在二戰期間,站在日本一方,而蔣中正則站在美國一方,那麼戰後無論[[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勝利,中國其實都是戰勝國,亦即免除了戰敗國割地賠款損失。只是這項觀點是否汪的原意,需要汪的中期文件,方可印證。
[[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教授、中日戰爭史專家約翰·亨特博伊爾在《中日戰爭時期通敵內幕》一書中稱:汪政府和[[法國]][[維希政府]]相似,“當他們認為[[軸心國]]會取得勝利時,他們設法為自己的國家在“新秩序”中取得一席較為有利的地位。當戰爭勝利誰屬已經沒有把握的時候,他采取哄騙、拖延的辦法來避開日本的勒索,並且多少為自己的管轄區保持一些自治的模樣。”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走投無路的日本人不得不對汪政權的勢力重視起來,“汪就越來越有可能為同胞爭取到生存保障,拖延敵軍進攻。在享有中國物產和資源方面同日本人競爭。在汪看來,簽訂一些協定和條約,都是一種競爭的方法。一旦戰爭結束,假如同盟國獲勝,反正這些條約也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汪出走時留函給蔣說:從此以後他要挑起較重的擔子,讓蔣挑較輕的。究竟這封信有沒有感動過蔣則很難說,但是汪在此後六年的余生裏,的確是挑起了很重的擔子,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ref>John Hunter Boyle .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1937-1945 :商务印书馆 , 1978 </ref>
汪兆銘政權承认了[[满洲国]],但也以和平交涉方式,逐一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租界]],例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國租界]],8月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上海英租界]],十月宣布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等。
== 家庭 ==
汪兆銘与[[陈璧君]]夫妇育有6名子女,除一名夭折外,其他5名为:<ref>[http://nrch.cca.gov.tw/ccahome/newspaper/newspaper_coll_item_list.jsp?dtdid=38&collectionname=%E6%99%82%E4%BA%8B%E6%94%BF%E6%B2%BB&group_by_index=date&group_by_value=1946+06+27&SortBy=title&pagesize=9&page=4 国家文化资料库]</ref>
*長子:[[汪文嬰]](1913年-)曾留學[[德國]]學習政治經濟,後來任[[汪精衛政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三廳軍需處處長。晚年定居[[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ref name=zsw>[http://www.zsnews.cn/Culture/2009/12/08/1299973.shtml 汪精卫女儿女婿细述往事:一生与刺杀结缘,中山网,2009-12月-08]{{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長女:[[汪文惺]](1914年-)早年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學習,後來在香港任教於多所小學。退休後定居[[ 美國]][[新澤西州]]。<ref name=zsw/>
*次女:[[汪文彬]](1920年-)曾任[[印度尼西亞]]政府醫藥部門高級主管,後來在[[印度尼西亞]]當修女。<ref name=zsw/>
*三女:[[汪文恂]](1922年-2002年)早年為父親汪精衛整理文稿,後來任[[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ref name=zsw/>
4,0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