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悠然见南山》卢世龙

增加 8,843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悠然见南山'''<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悠然见南山'''<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622715/pexels-photo-1062271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悠然见南山》'''是[[中国]]当代作家卢世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悠然见南山===

真正的散文,潜藏在孤独的苦行者心中。如庄子之无羁,像老子之皈道,似周子之沉静……那更是一种[[艺术]]的[[哲学]]灵光,只要沐浴它,便可照亮生命的各个角落。无论天高地邈,抑或月沉空谷;不管狂风暴雨,还是落花断虹……都将引发种种深彻感悟,形成心灵与宇宙的立体映照。因而那些看似恬静散淡的文字,实则是在展示人的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毋庸置疑,这样的作品,都已远远超出文学的审美范畴。因为它暗示人性规律,演示社会规律,揭示历史规律,指明自然规律,所以它不但属于精妙绝伦的方法论,并且属于条分缕析的认识论。它深入发掘民族灵魂,更为民族灵魂重铸指向。尽管它不能大众化,却能有力吸引大众勇往直前奔向新目标。之于敏感的读书人,则往往是得了什么样的心缘,就能开启什么样的大门;具备多高修为,便能操持多大[[事业]]。或者说,品读这类通邮置驿的文字,彻悟电流穿魂透魄,生命智慧圆融万物,瞬间就感到了万物同宗的亲切,更明白了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平日里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事……

心具这番境界,写作只是把非说不可的话说出来而已,并不关乎什么技巧或章法之类的程式。如实记录心灵感受,若风行水上,似云浮苍穹,留些深痕浅印,全都随缘而然。
这,或许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写作。

因为它并无成见之言,更像是在传达大自然的[[声音]]。

或许,只有找到了文学之根的人,才能进行这类写作。

我们知道,敏感的精神创造力实际上就是自由[[创造]]力,它与道德实践创造力、科技实践创造力共同构成人类自由精神的三维度。而自由层次,正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总目标。
由这样三个维度紧贴人性之根展开审美与提升,则是写手所必须努力修炼的功课。文学之根,说穿了就是人性之根——事关宇宙的起源和人的起源——写手对天地本质和人性本质的体认与理解的程度,直接显示作品层次的高低与贵贱。如果说经天纬地而照临四方才算文明之境,那这个境界正是人类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亦即精神自由之境。因为根的问题形而上,所以更是写手应当苦修的理论功夫。

从根部生发,从人性本质需要着手向外延伸话题,笔触只会由道义、善美、幸福、爱恨、机智等范畴提炼精神品质,在提炼过程中铺排发现而释放情感,可高扬精神大旗,礼赞人性优点,亦可肯定普世价值,痛挖劣性根源。当然,尽管写手在有意或无意地潜藏自己的思想倾向,却藏得越深,反而越能拨动读者最隐秘的情感之弦。显然,也正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本质。如此动态发展,作品的人类感情就有形或无形地具备了包容性,作品本身也就具有了持久性甚至恒久性。

依此可见,那些至圣性的文字,并非只有美的动能。品过这类文字以后,我们不妨回头反观当下散文状况——有个基本认识,更能集中精力走自己的路——那些兴致文字,自己写,自己印。然后不是“线销”,就要“片售”,完全是做些散布垃圾的小勾当。因为他们无论怎么写,既无语法,更缺伦理,纯属天天寻道不见道的人群,所以他们终其一生,能做个文学爱好者,便已皆大欢喜,当然不可能有任何“文学作品”留下;还有那些性情文字,仿佛行云流水,但美妙的是文词,阙如的是思想,充其量属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投机取巧者所为”罢了。写下的文字也不可能被时间接受;至于风雅文字,面貌自具,静心清玩,尚能嚼出些许各自所需的营养,则可勉强列入精神食粮范畴;倒是那些道义文字,表世象人心,剖社会症结,突兀群伦,天下景从,方为文学作品;而玄机文字,语境独具,开悟启智,为作文之人作文,洞明言行与方向,则属文之上品……

这就是说,散文好读不好写,也并非故弄玄虚。岂止如此,入圣之作,哪怕读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纵观人类文明史,天地苍茫,历史古奥,[[生命]]玄妙,世态炎凉……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未曾被我们的先人所思想过和写作过。而我们还要高举发展散文写作的大旗,就仍然得从天地或生命中观察与寻找新意义,让文字形成新的精神气韵,给读者以源源不断的新能量,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日子。窃以为,自然泥土深处,人类历史深处,世间人心深处,人的生命深处,始终隐藏着做人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生命的来去规律……思考发掘并记录整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许便是散文的使命所在,或许也是散文作家的意义所在。

而天地苍茫和人生悲壮,季节更替与万物枯荣,人性优劣同社会分合……全都需要异常个性的文字进行表达。如此文字,除却与生俱来的那部分,后天努力也可获得相应补充。
尽管触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而激活感觉的东西无处不在——就像阳光与空气始终弥漫在我们周围,浸染并滋养我们的生命,令我们颤栗愉悦,更令我们幡然觉悟——但这些绚烂体验,距离变成自己的文字,还有不短的路程要走。

倒是古人与自然,最容易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力量是何等些微。也只有从造化,发心缘,沿着先人的足迹坚定不移地往前走,才有可能于不知不觉中走进新世界。于今,我们的社会正在大变革,我们的文化正在大融和,当然就更需要正量的文字壮骨远行。如此背景下,我始终对人生与社会深怀感恩而仔细领会,对规律性的东西深怀敬畏而尊从践行,生怕自己的情感之弦稍有微差而弹出丝毫杂音……好在长期不忘初心,无序时间与无垠空间也总在时不时地交织到感动我的这一维,令我手忙脚乱地打开电脑,把它转化成文字。
我,只有放弃俗流的种种,生命才快意奔放,灵魂才出窍一般进入无我的幸福之维。这,完全是一种生存形式。

把这些陆陆续续所捕捉到的感悟光斑或屑末当作艺术篇章,逐一记录下来,然后不断推敲,反复拿捏,并决定编辑成册出版,也是“悠然见南山”的过程吧?这本集子能够带给读者诸如此类的思考,我的写作初愿便已达到;而若还能让人从中思想民族与社会性的东西,我将感到更加[[欣慰]]。

面对形形色色甚嚣尘上的泛滥“派”系,如何从眼花缭乱的文化冲突中寻找中国散文写作的归属,卢世龙给出了清晰答案。那就是从人性的根部着手,从中国文化的内核生发,让诗画笔调展现哲学灵光,令人在美妙阅读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丰富联想。
——文载道

卢世龙的散文文笔自然,不事雕琢,娓娓道来;构思独特,别出心裁,往往夹叙夹议;富有内蕴,给人以哲理的启发。同时,热爱生命、眷顾生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只有及时而认真地进行把握,才能适时走进真正价值与[[意义]]的领地”,这就是他关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回味和思索。
——余三定

以前只觉得卢世龙笔下的每个[[文字]]都无比鲜活,那文字里面所隐藏的山水草木、[[人物]]动物当然就灵光多姿。后来交谈多了,才明白他始终在运用“阴阳五行”原理认识并构画天地事物——由中国文化的内核衍生画面,一切只会[[自然]]而然。就这样,卢世龙让每个文字都具备了生命,他的作品也就充满活力,并具有强大生命力。
——张志诚<ref>[http://www.zgswjw.com/fengcai/202111/3198.html 中国散文家网]</ref>

==作者简介==

卢世龙,[[湖南]]岳阳人,生于1957年元月,初中文化。。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5,7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