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方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方程</big> ''' |- |File:方程.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方程</big> '''
|-
|[[File:方程.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方程
外文名: equation
定 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所属学科: 数学
应用领域: 数学、科学等
拼 音: fāng chéng
发明者: 法国数学家韦达
形 式: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
|}
'''方程'''(equation)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
通过方程求解可以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直接正向列出含有欲求解的量的等式即可。方程具有多种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还可组成方程组求解多个未知数。
在数学中,一个方程是一个包含一个或多个变量的等式的语句。 求解等式包括确定变量的哪些值使得等式成立。 变量也称为未知数,并且满足相等性的未知数的值称为等式的解。<ref>[ ], , --</ref>
早在3600年前,古埃及人写在草纸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写过一本名叫《[[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
==名称==
方程中文一词出自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其第八卷即名“方程”。“方”意为并列,“程”意为用算筹表示竖式。
卷第八(一)为: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现今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9斗;有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斗;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有26斗。问1捆上等黍、1捆中等黍、1捆下等黍各能打出多少斗黍?)
答曰:上禾一秉,九斗、四分斗之一,中禾一秉,四斗、四分斗之一,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方程术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于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以中行中禾不尽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尽者,上为法,下为实。实即下禾之实。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实,而除下禾之实。余如中禾秉数而一,即中禾之实。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实,而除下禾、中禾之实。余如上禾秉数而一,即上禾之实。实皆如法,各得一斗。
以上是出自《[[九章算术]]》中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并展示了用“遍乘直除”来消元以解此方程组。
魏晋时期的大数学家刘徽在公元263年前后为《[[九章算术]]》作了大量注释,介绍了方程组: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他还创立了比“遍乘直除”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来解方程组。
==定义==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是小学教材中的逻辑定义,而含未知数的等式严格说不一定是方程,如0x=0。方程严格定义如下:
形如 是在定义域的交集内研究的两个解析式,且至少有一个不是常数。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例子:a+b=13 符合等式,有未知数。这个是等式,也是方程。
1+1=2 ,100×100=10000。这两个式子符合等式,但没有未知数,所以都不是方程。
在定义中,方程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可以有其他的,比如上面举的1+1=2,100×100=10000,都是等式,显然等式的范围大一点。
==解方程依据==
1.移项变号:把方程中的某些项带着前面的符号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并且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以,除以变乘;
2.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则:(1)
性质2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不为0)。则:
a×c=b×c 或
性质3
若a=b,则b=a(等式的对称性)。
性质4
若a=b,b=c则a=c(等式的传递性)。
==解方程步骤==
方法一:1.能计算的先计算; 2.转化——计算——结果
方法二:从前往后算,算到只剩一个数时便可直接计算。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指描述未知函数的导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程。微分方程的解是一个符合方程的函数。而在初等数学的代数方程,其解是常数值。详见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是将一些函数与其导数相关联的数学方程。在应用中,函数通常表示物理量,衍生物表示其变化率,方程定义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非常常见的,微分方程在包括工程,物理,经济学和生物学在内的许多学科中起着突出的作用。
在纯数学中,微分方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到它们的解 - 满足方程的函数集。只有最简单的微分方程可以通过显式公式求解;然而,可以确定给定微分方程的解的一些性质而不找到其确切形式。
如果解决方案的自包含公式不可用,则可以使用计算机数值近似解决方案。动力系统理论强调了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的定性分析,而已经开发了许多数值方法来确定具有给定精确度的解决方案。
==普通微分方程==
普通微分方程或ODE是包含一个独立变量及其导数的函数的方程式。与“偏微分方程”相比,术语“普通”与对于多于一个的独立变量相关。
具有可以被加上和乘以系数的解的线性微分方程被明确定义和理解,并且获得精确的闭合形式的解。相比之下,缺乏添加剂解决方案的ODE是非线性的,解决它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很少以封闭形式的基本函数表示它们:相反,ODE的精确和分析解决方案是串联或整体形式。通过手动或计算机应用的图形和数值方法可以近似ODE的解,并且可能产生有用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精确的解析解的情况下就足够了。
==偏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PDE)是包含未知多变量函数及其偏导数的微分方程。 (这与处理单个变量及其派生词的函数的普通微分方程相反)。PDE用于制定涉及几个变量的函数的问题,或者手动解决或用于创建相关的计算机模型。
PDE可用于描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声,热,静电,电动力学,流体流动,弹性或量子力学。这些看似不同的物理现象可以在PDE方面类似地形式化。正如普通微分方程常常模拟一维动力学系统一样,偏微分方程通常模拟多维系统。 PDEs在随机偏微分方程中找到它们的泛化。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方程</big> '''
|-
|[[File:方程.jpg|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方程
外文名: equation
定 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所属学科: 数学
应用领域: 数学、科学等
拼 音: fāng chéng
发明者: 法国数学家韦达
形 式: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
|}
'''方程'''(equation)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如两个数、函数、量、运算)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过程称为“解方程”。
通过方程求解可以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直接正向列出含有欲求解的量的等式即可。方程具有多种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还可组成方程组求解多个未知数。
在数学中,一个方程是一个包含一个或多个变量的等式的语句。 求解等式包括确定变量的哪些值使得等式成立。 变量也称为未知数,并且满足相等性的未知数的值称为等式的解。<ref>[ ], , --</ref>
早在3600年前,古埃及人写在草纸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写过一本名叫《[[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
==名称==
方程中文一词出自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其第八卷即名“方程”。“方”意为并列,“程”意为用算筹表示竖式。
卷第八(一)为: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现今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9斗;有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斗;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有26斗。问1捆上等黍、1捆中等黍、1捆下等黍各能打出多少斗黍?)
答曰:上禾一秉,九斗、四分斗之一,中禾一秉,四斗、四分斗之一,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方程术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于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以中行中禾不尽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尽者,上为法,下为实。实即下禾之实。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实,而除下禾之实。余如中禾秉数而一,即中禾之实。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实,而除下禾、中禾之实。余如上禾秉数而一,即上禾之实。实皆如法,各得一斗。
以上是出自《[[九章算术]]》中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并展示了用“遍乘直除”来消元以解此方程组。
魏晋时期的大数学家刘徽在公元263年前后为《[[九章算术]]》作了大量注释,介绍了方程组: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他还创立了比“遍乘直除”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来解方程组。
==定义==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是小学教材中的逻辑定义,而含未知数的等式严格说不一定是方程,如0x=0。方程严格定义如下:
形如 是在定义域的交集内研究的两个解析式,且至少有一个不是常数。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例子:a+b=13 符合等式,有未知数。这个是等式,也是方程。
1+1=2 ,100×100=10000。这两个式子符合等式,但没有未知数,所以都不是方程。
在定义中,方程一定是等式,但是等式可以有其他的,比如上面举的1+1=2,100×100=10000,都是等式,显然等式的范围大一点。
==解方程依据==
1.移项变号:把方程中的某些项带着前面的符号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并且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以,除以变乘;
2.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则:(1)
性质2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不为0)。则:
a×c=b×c 或
性质3
若a=b,则b=a(等式的对称性)。
性质4
若a=b,b=c则a=c(等式的传递性)。
==解方程步骤==
方法一:1.能计算的先计算; 2.转化——计算——结果
方法二:从前往后算,算到只剩一个数时便可直接计算。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指描述未知函数的导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程。微分方程的解是一个符合方程的函数。而在初等数学的代数方程,其解是常数值。详见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是将一些函数与其导数相关联的数学方程。在应用中,函数通常表示物理量,衍生物表示其变化率,方程定义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非常常见的,微分方程在包括工程,物理,经济学和生物学在内的许多学科中起着突出的作用。
在纯数学中,微分方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到它们的解 - 满足方程的函数集。只有最简单的微分方程可以通过显式公式求解;然而,可以确定给定微分方程的解的一些性质而不找到其确切形式。
如果解决方案的自包含公式不可用,则可以使用计算机数值近似解决方案。动力系统理论强调了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的定性分析,而已经开发了许多数值方法来确定具有给定精确度的解决方案。
==普通微分方程==
普通微分方程或ODE是包含一个独立变量及其导数的函数的方程式。与“偏微分方程”相比,术语“普通”与对于多于一个的独立变量相关。
具有可以被加上和乘以系数的解的线性微分方程被明确定义和理解,并且获得精确的闭合形式的解。相比之下,缺乏添加剂解决方案的ODE是非线性的,解决它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很少以封闭形式的基本函数表示它们:相反,ODE的精确和分析解决方案是串联或整体形式。通过手动或计算机应用的图形和数值方法可以近似ODE的解,并且可能产生有用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精确的解析解的情况下就足够了。
==偏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PDE)是包含未知多变量函数及其偏导数的微分方程。 (这与处理单个变量及其派生词的函数的普通微分方程相反)。PDE用于制定涉及几个变量的函数的问题,或者手动解决或用于创建相关的计算机模型。
PDE可用于描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声,热,静电,电动力学,流体流动,弹性或量子力学。这些看似不同的物理现象可以在PDE方面类似地形式化。正如普通微分方程常常模拟一维动力学系统一样,偏微分方程通常模拟多维系统。 PDEs在随机偏微分方程中找到它们的泛化。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