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59
次編輯
變更
白雪茶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白雪茶</big> ''' |- | File:Bxc1441.jpg|缩略图|居中|[http:/…”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白雪茶</big> '''
|-
|
[[File:Bxc1441.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mycotrade.com/menu/cpjs/flowertea/tupian/bxc.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kL0TkKIMkLELjbgQmLkEmrELjbkRmLkElbYTkKIMkrELjbgRmLkEkLYTLlqJBEPQjb0E1edHw%20dHj%20lHzr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GIOzzgjb0Ew%20dBxfsGwOVF_-226083502&query=%E7%99%BD%E9%9B%AA%E8%8C%B6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丽江雪茶,生长于丽江玉龙雪山海拔4000米
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藓植物带,白雪茶系天然野生,不能人工栽培。
中文名白雪茶
别 名地茶、太白茶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五桠果亚纲目杜鹃花目科山茶科属茶属种茶叶
亚 种白雪茶分布区域[[丽江]]玉龙雪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藓植物带
==简介==
白雪茶,古代茶名。产于苏州虎丘。《快雪堂漫录》:“本山茶叶,微带黑,不甚清翠,汤点之色白如玉,
而作寒黄香,宋人呼为白雪茶,稍绿便为天池物。”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雪茶本非茶类,
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代茶饮……烹食之,入腹温暖,味亦苦凛香美”。 产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
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白雪茶可用开水冲泡饮用,亦可与其它茶叶混泡饮用。
白雪茶主要生长在4000米的雪山域里,数量相当稀少。在下雪的时候,它开始发芽,待雪盖住它时,它便长出嫩叶,
便是白雪茶,它是红雪茶的叶子,是居家旅行之佳品。
==形态特征==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陕西中草药》),略带灰色,长圆条形,全体呈细长管状,单枝或有2-3分枝,白色,
长3-7厘米,直径1-2毫米,粗者呈扁带状,基部有断痕,先端渐尖细,外表细致,略有皱纹凹点。断面中空。
质稍柔软。气无,味劳似茶。以粗壮、色白、味苦者为佳。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 产于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
草地、石面上,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雪茶酸(Thamnolie acid)、鳞片酸(Squama-tic acid)、
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 ,另含 D-阿糖醇(D-Arabitol)和甘露醇(Mannito1)等 。
==特点==
雪茶属不完全地衣类雪茶属植物,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40米以上的高山雪线,常生长于高山地面常年积雪的草甸或苔藓丛中,
故又得名“地雪茶”。恶劣的生存环境,概造就了雪茶短小的肢体,雪茶多聚集丛生,单枝呈细长的扃圆管状,长3-7cm、
直径1-2mm,先端渐尖细、稍弯曲,断面中空,呈白色或灰白色。雪茶生长季节十分短暂,每年只有夏季的23个
月是它生长繁殖的最佳季节,且生长十分缓慢,到冰雪覆盖时,它就躲在厚厚的雪被下休眠,待第二年冰雪融化时再恢复生长。
成品雪茶以色白、粗壮味苦者为佳。
==生存环境==
产于海拔3000-5000米海拔的雪山、[[草地]]、石面上,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
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
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5500℃;≥10℃积温为4384-4750℃。
'''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
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
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
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
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
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采制工艺==
'''白雪茶采摘'''
白雪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
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白雪茶片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老火五个工序。
'''生锅与熟锅'''
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
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
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
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
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页、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
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
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
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
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
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
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白雪茶的外形,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
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过去根据采制季节,分成三个品种: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
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丽江雪茶”;进入梅雨季节,鲜叶粗老,品质较差,称“雪片”。“丽江雪茶”分1—3等。
白雪茶在中国名茶中独树一帜,其采摘、[[板片]]、炒制、烘焙技术皆有独到之处,品质也别具一格。其产制历史虽不足百年,
但就生产规模和技术精熟程度而言,则为许多名茶无法相比。为了充分利用板片后的鲜叶资源,丽江的茶叶工作者新近
又将制“针把子”的芽尖,创制成一种眉形、颖秀、显毫、翠绿、鲜润的新名茶—“白雪茶”在1989年农业部云南名优茶评比会上,被评为名优茶。
==人们总结白雪茶传统的采制工艺有四个独特之处==
一是摘茶等到“开面”,即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时开面,叶片生长基本成熟,内含物丰富,成茶香气高。
二是鲜叶要扳片,采摘回来的鲜叶,经过摊凉、散热、再进行手工扳片,将每一枝芽叶的叶片与嫩芽、枝梗分开,嫩芽炒“银针”,
茶梗炒“针把”叶片分老嫩片,炒制“雪茶”。扳片在中国茶初制工艺虽独一无二,最为科学的一道工序。扳片的好处,既可以摘去叶片,
分开老嫩,除杂支劣,保持品质纯一卫生,又可以通过扳片起萎作用,利于叶内多酚类化合物几蛋白质、醣类物质转化,提高成茶滋味和香气。
三是老嫩分开炒,炒片分生锅和熟锅,每次投鲜叶一两至二两。生锅高温翻抖杀青,熟锅低温炒拍成形。
四是碳火拉老火,炒后的湿坯茶经过毛火、小火、混堆、拣剔,再拉老火至足干。拉老火是片茶成形、显霜、发香的关键工序,
人称“一绝”。拉老火采用木炭,明火快烘,烘时由两人抬烘笼,上烘2-3秒种翻动一次,上下抬烘70-80次即成。
有人形容其“火光冲天,热浪滚滚,抬上抬下,以火攻茶”,成为一道引人入胜的景观。<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302/22/10922367_818681928.shtml 白雪茶],搜狗, 2019-03-02</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白雪茶</big> '''
|-
|
[[File:Bxc1441.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mycotrade.com/menu/cpjs/flowertea/tupian/bxc.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kL0TkKIMkLELjbgQmLkEmrELjbkRmLkElbYTkKIMkrELjbgRmLkEkLYTLlqJBEPQjb0E1edHw%20dHj%20lHzr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GIOzzgjb0Ew%20dBxfsGwOVF_-226083502&query=%E7%99%BD%E9%9B%AA%E8%8C%B6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丽江雪茶,生长于丽江玉龙雪山海拔4000米
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藓植物带,白雪茶系天然野生,不能人工栽培。
中文名白雪茶
别 名地茶、太白茶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五桠果亚纲目杜鹃花目科山茶科属茶属种茶叶
亚 种白雪茶分布区域[[丽江]]玉龙雪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藓植物带
==简介==
白雪茶,古代茶名。产于苏州虎丘。《快雪堂漫录》:“本山茶叶,微带黑,不甚清翠,汤点之色白如玉,
而作寒黄香,宋人呼为白雪茶,稍绿便为天池物。”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雪茶本非茶类,
乃天生一种草芽,土人采得炒焙,以代茶饮……烹食之,入腹温暖,味亦苦凛香美”。 产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
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白雪茶可用开水冲泡饮用,亦可与其它茶叶混泡饮用。
白雪茶主要生长在4000米的雪山域里,数量相当稀少。在下雪的时候,它开始发芽,待雪盖住它时,它便长出嫩叶,
便是白雪茶,它是红雪茶的叶子,是居家旅行之佳品。
==形态特征==
白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陕西中草药》),略带灰色,长圆条形,全体呈细长管状,单枝或有2-3分枝,白色,
长3-7厘米,直径1-2毫米,粗者呈扁带状,基部有断痕,先端渐尖细,外表细致,略有皱纹凹点。断面中空。
质稍柔软。气无,味劳似茶。以粗壮、色白、味苦者为佳。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 产于海拔3000-5000米的雪山,
草地、石面上,清香回甘,微苦,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份:雪茶酸(Thamnolie acid)、鳞片酸(Squama-tic acid)、
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 ,另含 D-阿糖醇(D-Arabitol)和甘露醇(Mannito1)等 。
==特点==
雪茶属不完全地衣类雪茶属植物,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40米以上的高山雪线,常生长于高山地面常年积雪的草甸或苔藓丛中,
故又得名“地雪茶”。恶劣的生存环境,概造就了雪茶短小的肢体,雪茶多聚集丛生,单枝呈细长的扃圆管状,长3-7cm、
直径1-2mm,先端渐尖细、稍弯曲,断面中空,呈白色或灰白色。雪茶生长季节十分短暂,每年只有夏季的23个
月是它生长繁殖的最佳季节,且生长十分缓慢,到冰雪覆盖时,它就躲在厚厚的雪被下休眠,待第二年冰雪融化时再恢复生长。
成品雪茶以色白、粗壮味苦者为佳。
==生存环境==
产于海拔3000-5000米海拔的雪山、[[草地]]、石面上,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
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
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5500℃;≥10℃积温为4384-4750℃。
'''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
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
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
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
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
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采制工艺==
'''白雪茶采摘'''
白雪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
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作副产品处理。白雪茶片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老火五个工序。
'''生锅与熟锅'''
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
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
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
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
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页、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
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
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
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
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
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
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白雪茶的外形,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
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过去根据采制季节,分成三个品种: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
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丽江雪茶”;进入梅雨季节,鲜叶粗老,品质较差,称“雪片”。“丽江雪茶”分1—3等。
白雪茶在中国名茶中独树一帜,其采摘、[[板片]]、炒制、烘焙技术皆有独到之处,品质也别具一格。其产制历史虽不足百年,
但就生产规模和技术精熟程度而言,则为许多名茶无法相比。为了充分利用板片后的鲜叶资源,丽江的茶叶工作者新近
又将制“针把子”的芽尖,创制成一种眉形、颖秀、显毫、翠绿、鲜润的新名茶—“白雪茶”在1989年农业部云南名优茶评比会上,被评为名优茶。
==人们总结白雪茶传统的采制工艺有四个独特之处==
一是摘茶等到“开面”,即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时开面,叶片生长基本成熟,内含物丰富,成茶香气高。
二是鲜叶要扳片,采摘回来的鲜叶,经过摊凉、散热、再进行手工扳片,将每一枝芽叶的叶片与嫩芽、枝梗分开,嫩芽炒“银针”,
茶梗炒“针把”叶片分老嫩片,炒制“雪茶”。扳片在中国茶初制工艺虽独一无二,最为科学的一道工序。扳片的好处,既可以摘去叶片,
分开老嫩,除杂支劣,保持品质纯一卫生,又可以通过扳片起萎作用,利于叶内多酚类化合物几蛋白质、醣类物质转化,提高成茶滋味和香气。
三是老嫩分开炒,炒片分生锅和熟锅,每次投鲜叶一两至二两。生锅高温翻抖杀青,熟锅低温炒拍成形。
四是碳火拉老火,炒后的湿坯茶经过毛火、小火、混堆、拣剔,再拉老火至足干。拉老火是片茶成形、显霜、发香的关键工序,
人称“一绝”。拉老火采用木炭,明火快烘,烘时由两人抬烘笼,上烘2-3秒种翻动一次,上下抬烘70-80次即成。
有人形容其“火光冲天,热浪滚滚,抬上抬下,以火攻茶”,成为一道引人入胜的景观。<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302/22/10922367_818681928.shtml 白雪茶],搜狗, 2019-03-02</ref>
=='''参考资料'''==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