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451
次編輯
變更
圣公会基督教堂
,创建页面,内容为“'''圣公会基督教堂'''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鹅潭社区沙面南街60号,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遗存至今、…”
'''圣公会基督教堂'''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鹅潭社区沙面南街60号,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遗存至今、难得的沙面早期建筑物。教堂坐北朝南,砖、木、钢结构,局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罗马式风格,占地面积310平方米。
==基督教建筑==
初期基督教建筑反映了当时一些[[奴隶]]和贫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现在纪念死者、寄托对来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ref>[https://www.docin.com/p-456260780.html 早期基督教美术],豆丁网,2012-08-06</ref>。
基督教于1~2世纪开始流传。[[罗马帝国]]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后,教堂建筑逐渐发展起来,罗马一地就有30余座。5 至 10 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建筑,主要的类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罗马]]建筑作为礼拜仪式之用,没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将罗马的巴西利卡改为教堂。教堂平面有圆形和多边形的。
教会规定: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朝西。圣坛为半圆形穹顶所覆盖,圣坛前设祭坛,祭坛前又增建一横翼,比较短;与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长十字形平面,称为拉丁十字,象征基督受难。一般在巴西利卡前还有一个三面有围廊的前庭,中央设洗礼池。独立的[[钟楼]]位于教堂一侧,形成完整的群体。这种巴西利卡式教堂<ref>[https://www.sohu.com/a/303127635_534787 教堂建筑风格简简史],搜狐,2019-03-22</ref>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实例是罗马圣彼得教堂。
==建筑风格==
教堂的大堂平面为大长方形,长边南北向。塔楼首层平面为小正方形,以上各层为八边形。大堂在北,塔楼首层是大堂的门廊,东、西、南三面都有拱门出入。大堂为一层,双坡屋顶,屋顶下有夹层。塔楼有四层,顶层原是钟楼,现大钟已不存。塔楼的第三层有洞口通向大堂的夹层,夹层有洞口爬到祭坛上面较低的夹层。大堂内部空间较大,两侧墙各开5个高大的半圆拱顶的长窗。
大堂前后墙和侧墙转角处都有高大的古典爱奥尼壁柱。正中祭坛后墙开三个并列的尖拱顶长窗,中间窗较高。带有券心石的大圆拱洞口将祭坛与听从席分隔,祭坛两侧房各有一门通室外。大堂的夹层原为木结构,现改为钢筋混凝土屋架屋面板和反梁楼板。大堂在墙体和平顶交界的弧形天花上开圆洞,在夹层楼板正对天花圆洞开方洞,又在侧墙顶对着天花圆洞开圆洞。塔楼顶部是古罗马式穹窿顶,顶端用小方楼支撑十字架收口。大堂南北山墙都采用罗马古典大尖山花,檐口底用密排小齿饰,转角用角隅石装饰。整个教堂比例恰当,造型稳重,反映了基督教建筑简洁和开放的特征。
==文物保护==
教堂现为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使用,保存完好,对研究[[广州]]建筑风格演变及宗教交流史有较高历史价值。1996年11月,作为“广州沙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基督教建筑==
初期基督教建筑反映了当时一些[[奴隶]]和贫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现在纪念死者、寄托对来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ref>[https://www.docin.com/p-456260780.html 早期基督教美术],豆丁网,2012-08-06</ref>。
基督教于1~2世纪开始流传。[[罗马帝国]]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后,教堂建筑逐渐发展起来,罗马一地就有30余座。5 至 10 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建筑,主要的类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罗马]]建筑作为礼拜仪式之用,没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将罗马的巴西利卡改为教堂。教堂平面有圆形和多边形的。
教会规定: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朝西。圣坛为半圆形穹顶所覆盖,圣坛前设祭坛,祭坛前又增建一横翼,比较短;与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长十字形平面,称为拉丁十字,象征基督受难。一般在巴西利卡前还有一个三面有围廊的前庭,中央设洗礼池。独立的[[钟楼]]位于教堂一侧,形成完整的群体。这种巴西利卡式教堂<ref>[https://www.sohu.com/a/303127635_534787 教堂建筑风格简简史],搜狐,2019-03-22</ref>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实例是罗马圣彼得教堂。
==建筑风格==
教堂的大堂平面为大长方形,长边南北向。塔楼首层平面为小正方形,以上各层为八边形。大堂在北,塔楼首层是大堂的门廊,东、西、南三面都有拱门出入。大堂为一层,双坡屋顶,屋顶下有夹层。塔楼有四层,顶层原是钟楼,现大钟已不存。塔楼的第三层有洞口通向大堂的夹层,夹层有洞口爬到祭坛上面较低的夹层。大堂内部空间较大,两侧墙各开5个高大的半圆拱顶的长窗。
大堂前后墙和侧墙转角处都有高大的古典爱奥尼壁柱。正中祭坛后墙开三个并列的尖拱顶长窗,中间窗较高。带有券心石的大圆拱洞口将祭坛与听从席分隔,祭坛两侧房各有一门通室外。大堂的夹层原为木结构,现改为钢筋混凝土屋架屋面板和反梁楼板。大堂在墙体和平顶交界的弧形天花上开圆洞,在夹层楼板正对天花圆洞开方洞,又在侧墙顶对着天花圆洞开圆洞。塔楼顶部是古罗马式穹窿顶,顶端用小方楼支撑十字架收口。大堂南北山墙都采用罗马古典大尖山花,檐口底用密排小齿饰,转角用角隅石装饰。整个教堂比例恰当,造型稳重,反映了基督教建筑简洁和开放的特征。
==文物保护==
教堂现为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使用,保存完好,对研究[[广州]]建筑风格演变及宗教交流史有较高历史价值。1996年11月,作为“广州沙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