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方东美

增加 4,0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方东美| 图像 =[[File:方东美.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4.jpg 原图链接]]]| 图像说明 = '''<big></big>'''| 出生日期 = | 国籍 = | 籍贯 = | 职业 = | 母校 = | 研究领域 = }}''' 方东美 (1899-1977) '''(1899-1977) ,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曾用笔名方东英,安徽桐城人 ( 今铜陵市枞阳县人 )[1] ) ,一代哲学宗师,也是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的 " 东方诗哲 ”[2] " 、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3]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哲学系 (1952 (1952 年并入南京大学 )[2] ) 。1921年赴美留学,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方东美一生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始终能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他曾自我评价,从家庭传统来说他是一个儒家,从气质上说他是一个道家,从教养上说他是西方的。他把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印度佛学、新儒学看成中国哲学的四大传统。 ==人物简介==方东美与哲学家方以智、桐城派始祖方苞有旁系宗亲关系(并非方以智、方苞直系后裔)。  方东美年幼丧父母,依赖兄长抚养成人。 十六岁毕业于桐城 文名学。 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 1921年赴美留学,获威斯康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24年通过博士学位[2] 考试后回国,任职于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 1925年应聘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授,学校几经更名,几易校长, 方东美一直执教于中央大学。 1948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 1966年夏以前为第二阶段,由西方逐渐返回到东方,代表这个阶段成就的著作是《哲学三慧》;1966年夏以后进入第三阶段,其主要代表著作为《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方东美始终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为学术主旨,以开放的胸襟对待中国传统 化的各种思想流派,并力图贯穿古今、统摄诸家之学。 方东 美不同意宋儒所强调的"道统论"。他认为现代世界因高度物质化而丧失了宗教精神和哲学智慧,主张落实儒家的人生价值,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拯救现代人类的目的。 ==主要著作== 1、《中 人生哲学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科学哲学与人生》,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 3、《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  4、《 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0 5、《生生之德》,方东美先生全集编纂委员会编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 6、《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 7、《方东美先生演讲集》,4版,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4 8、《哲学三慧》,台北三 书局,1984 9、《坚白精舍诗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 10、《实验主义》,(英)莫越(D.Murray)著,方东美译,上海中华书局,192011、《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孙智燊 译,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全书由匡钊译出,2009年5月中州古籍出版社 版) 12、《华严宗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 13、《中国人的人 观》(中文),台北幼狮文化,1980安徽桐城(今铜陵市枞阳县人)14、《方东美先 日期全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20051899年2月9日逝世日期15、《生生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77年毕业院校==人物评价== 金陵大 在中国现代哲学家中,方东美是一位独具一格的人物。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现代转折指点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他深入中西哲学的堂奥,融汇百家,又最终回归于中国文化本位,并创造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哲 系统。他的整个 哲学 可谓《易经》的创造性诠释与发展。方东美以生命为中心建构他的本体哲学架构,是与《易经》"生生之谓易"的原理相契合的。方东美在《哲学三慧》里,由"无名之指"衍生出"情理二仪",此由"太极无名"而显 南京 的"情理二仪"实为本体所涵泳,两者各自体现了本体系统的原始意象。"无名之指"作为生命与世界的根源可彰显为不同的本体观念,换言之,人类心灵中蕴涵一种本体智慧,世界各民族的哲学创造与文化精神即为此种智慧所范导。他重点论述了中国、希腊与欧洲三种文化类型,加之后来论到的印度,他基本上把世界文化剖分为这四 传统,并断认世界文化的前途在于诸种文化多途并进和浑融互洽的演进中。方东美欣慕于中国古代哲 所臻至的完美与高度,力主中国 哲学 系)信仰 与文化应回复先秦儒家 性别家健康饱满的生命精神。他吸纳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思想,又揉合现代西方柏格森、怀特海哲学,乃至古代华严哲学,并以儒家的《易经》哲学贯通之。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