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朝

增加 45,50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 鲜王朝 越南历史 鲜语代)'''<p style="text-indent: 조선왕조,1392—1910年 2em;">李朝(1009-1225)(Nhà L&yacute;)又称作后李朝(Nhà Hậu L&yacute;,与[[李贲]]所建立的前李朝而区别 ),是 越南历史上继前黎 鲜族为主体 之后强盛的大一统朝代 统一 因该 鲜半岛的封建社会君主制国家。国君 皇帝 姓李 而得名 也称 李朝 。1896年,时任朝鲜国王李熙称 历经九代皇 帝, 宣布独立 共216年 <p style="text-indent:2em;">公元 1009 年, 改国号为大韩 [[前黎朝]]的左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夺取 国。1910 位,次 日本侵吞韩国 改元顺天,定都升龙(今称河内) 是为[[ 氏朝鲜灭亡 太祖]] 鲜历经27代 建国后 共519年 采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朝鲜王朝 货 币<p style="text-indent:2em;">在太祖、太宗 银两 圣宗 韩圆(1902 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 以后) 水域率2.8% 人口数量18.660.000(1753年)  里,越南进入了政治集中、 国家 领袖李成桂 统一 国势强盛的时期。 裪、李淏等  太祖的治 土面积222,154平 政策包括兴建[[升龙城]],分封中央军政诸臣职位,改组地 公里 英文名称Joseon Dynasty 主要民族 政治机构,发展佛教,实行[[科举制度]],改革土地和税收制度,对外采取扩张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时期多次与宋 鲜族 国庆日1392年9月28日 人口密度84人每平方公里 主要 、真腊、占城发生战争,占领了大片领土。1054年,李圣 儒教 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1127年李仁宗去世后,李朝开始衰弱,国内封建诸侯相互交战,争夺权力。李朝后半段时期,发生了“范猷之乱” 佛教“郭卜之乱”和陈嗣庆、陈承兄弟专权的场面。<p style="text-indent:2em;">公元1225年权臣陈守度趁李昭皇年幼,夺政权,建立陈朝,李朝灭。首 都汉城{|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LightSkyBlue;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中文名称||李朝|||-----|外文名称||Nhà L&yacute||主要城市|-----|别 平壤 称||越南李朝 开城 后李朝 元山 法 律安南 大典|| |-----国家代码JOS|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君 所属洲主||李公蕴,李佛玛,李乾德等|| 亚洲|-----|皇室先祖||李世民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国 歌|-----《爱国歌》|选官制度||科举制|||-----|}首任君主== '''历史''' == <p style="text-indent:2em;">''' 成桂公蕴开国''' 政治体制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开国 君主 专制政体 文 字 太祖李公蕴,北江古法州(在今越南北宁省)人士,原是前黎 鲜字 官员,曾为前黎中宗黎龙钺 汉字 时 区东九区 简 称黎卧朝帝黎龙铤效力,卧朝帝任命为“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卧 、李氏朝鲜 末代皇 在位期间,多行暴虐,人心不服,而  官方语言 公蕴则“宽慈仁恕,颇得众心,而掌握兵柄”,便产生“觊觎神器之心,而人亦附焉”。1009年(黎景德二年),卧朝帝死后,太子开封王黎龙乍(黎乍)年纪幼冲,卧 鲜语 帝弟弟行军王黎明提(黎龙鍉) 定藩王黎明昶(峰州刺史)起兵争立,但都被李公蕴与右亲卫殿前指挥使阮低各率龙兵五百人所歼灭。祗候陶甘沐便劝李公蕴“主上昏暴,多行不义,天厌其德,弗克终寿,嗣子幼冲,未堪多难”,并利用迷信思想提出“李姓大兴,图谶已见”,坚请李公蕴夺位称帝。李公蕴知道时机成熟,就登基为帝,于是建立李朝,后世称他为“李太祖”。<p style="text-indent:2em;">'''奠定统治基础'''<p style="text-indent:2em;">太祖开国后,便积极奠定统治基础。1010年(李顺天元年),李公蕴认为丁、黎两代的旧国都华闾地方狭窄,不适合作为帝都,于是下《迁都诏》,认为应该承袭中国古代商周两代搬迁国都的先例,迁都大罗城(今河内),因该地“宅天地区域之中,得龙蟠虎踞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他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京师之上都”。该年农历七月,朝廷迁入大罗城,改名“升龙城”,并修建宫殿、府库、城隍、城墙、寺庙等等设施,使升龙城具备相当规模。<p style="text-indent:2em;">除营建新都外,李太祖又进行各种措施,以强化统治,包括改组地方行政,分全国为二十四路、设定税收制度、分封诸子为王等等。[5]又出兵打击各地反抗势力,于1012年(李顺天三年)十二月,太祖亲征演州。[4]1024年(李顺天十五年),命太子开天王李佛玛(即李德政)伐峰州、开国王李菩伐都金州。1026年(李顺天十七年),命开天王李佛玛讨伐演州贼。1027年(李顺天十八年),命开天王李佛玛征讨七源州、东征王李力征讨文州。太宗时期的动乱<p style="text-indent:2em;">太宗在位年间(1028年─1054年),仍时有地方上的叛变。这类事件的成因,越南史家陈仲金指出是由于“当时朝廷不设节镇官,各州军务民政皆委诸于州牧处置。而在上游地区则由酋长管领。正因为这些人职权过大,因而常有叛乱发生”。[5]1031年(李天成四年)正月,驩州(今越南乂安省)人叛变,李太宗于二月亲征,驩州人降,太宗作出宽大处理,赦免当地长官之罪,并抚谕其民。[6]1033年(李天成六年)正月,定源州人叛,太宗于二月亲自讨平。同年九月,彘源州人叛,太宗于十月亲自讨平。[6]1035年(李通瑞二年)十月,爱州(今越南清化省)人叛,太宗亲自讨平,判罚爱州长官、抚谕其民。与此同时,皇弟李胜干、大将阮庆等在国都升龙造反,事败被诛。[6]1043年(李明道二年)年初,爱州、文州两地均有叛变,太宗出兵讨平。<p style="text-indent:2em;">太宗时期历时较久、影响力较大的乱事,为广源州(今越南谅山,当时属宋朝)地区首领侬存福、侬智高父子的叛变。侬存福初为傥犹州首领,附近一带的广源州地区原本由其存福的兄弟及妻子分别管治,存福将之兼并,自立为“昭圣皇帝”,并于1038年(李通瑞五年)农历十二月进攻李朝。到次年(1039年,李通瑞六年)年初,李太宗亲征广源州,擒获存福,带到升龙处死,但其妻阿侬、儿子侬智高却在战事中逃脱。[6]1041年(李乾符有道三年),阿侬与侬智高夺回傥犹州,建“大历国”,李氏朝廷出兵讨平,擒侬智高回升龙。李太宗怜悯其一家遭遇,便赦罪放回,并任命为广源州长官。[6]但侬智高仍伺机造反,于1048年据勿恶洞而叛,李廷命太尉郭盛溢(一作郭盛谥)讨伐,智高又降。[6]1050年(李朝崇兴大宝二年),侬智高据宋越边界上的安德州勿阳洞造反,建“南天国”,改元“景瑞”,而爱州等地亦同时反叛。1052年(李朝崇兴大宝四年)四月,侬智高与宋朝联络,要求归附宋朝,但宋廷不允,智高便入侵宋朝南部边境,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南国”,受影响地区包括邕、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广等州。宋廷派狄青等征讨,智高战败,逃至大理国,被当地人斩首,献于宋廷。侬智高的事变才告平息。<p style="text-indent:2em;">'''圣仁时期的发展'''<p style="text-indent:2em;">1054年李太宗死后,太子李日尊继位,是为李圣宗(在位时期:1054年─1072年),此后,李朝政局渐见升平,“百姓折服,登基以来,少有寇盗”[5]。圣宗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相当重视,积极发扬中国的儒家学说。在1070年(李神武二年)农历八月,兴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及七十二贤等像,规定四季祭祀,并让皇太子学习儒家文化。[9]在军事方面,改革兵种编制,以加强战斗力及防止兵变。[10]李圣宗又向外扩张,觊觎邻国领土。1059年(李彰圣嘉庆元年)三月,入侵中国宋朝的钦州地区。[9]1069年(李天贶宝象二年),圣宗亲征南方的占城国,夺取该国的地哩(今越南广南)、麻令、布政等地。<p style="text-indent:2em;">1072年圣宗去世,由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李乾德继位,是为李仁宗。因仁宗皇帝年幼,未能亲政,由生母倚兰元妃(又作猗兰元妃)、嫡母上阳太后扬氏(又作杨氏)垂帘听政,并由太师李道成辅助。但倚兰元妃生性嫉妒,唆使仁宗杀害上阳太后及侍女七十六人。此次宫廷惨祸,被越南后世史家所谴责:“何至杀嫡后,虐无辜,残忍若是哉!”<p style="text-indent:2em;">仁宗在位的早期,在大臣李道成,大将李常杰的影响下,对内对外均有重大举动。在内政方面,于1075年(李太宁四年)二月,实行科举考试,是为越南最早的一次科试。[11]又于1076年(李太宁五年)设国子监[11],于1086年(李广祐二年)选士进入翰林院任职[11],以扩充学官制度。对外方面,李朝和宋朝在1075年至1077年(李英武昭胜二年)期间,爆发大型战事,到1078年(李英武昭胜三年),李朝遣使入宋要求和好,到1078年(李英武昭胜四年)双方才达成议和。<p style="text-indent:2em;">'''中晚时期的政局'''<p style="text-indent:2em;">1127年(李天符庆寿元年),李仁宗去世,由侄儿李阳焕继位,是为李神宗。神宗年龄尚少,由大臣张伯玉、刘庆覃、杨英珥等辅政。神宗初年,曾让被官府没收田地的人民,取回田地,又让六军(禁军)“更番归农”,从而刺激农业。<p style="text-indent:2em;">1138年(李天彰宝嗣六年、绍明元年)李神宗去世,长子李天祚继位,是为李英宗。[李英宗继位时,年仅三岁,由太后黎氏摄政。黎太后宠信杜英武(李神宗母杜太后之弟),大权遂落入杜英武之手。杜英武在1141年(李大定二年)镇压太原一带的申利之乱,又于1150年(李大定十一年)铲除了反对自己的武带、杨嗣明等廷臣。但因朝中仍有其他忠臣义士,如苏宪诚、黄义贤、李公信等人的支撑,杜英武才不致于肆行篡弑。到1158年(李大定十九年)八月,杜英武去世,李朝政局便由苏宪诚支撑。苏宪诚致力整顿军制,又提倡学问研究,对当时政局有所建树。<p style="text-indent:2em;">1174年(李天感至宝元年)九月,太子李龙昶因与后宫妃嫔行为不轨而被废为庶人,李英宗改立只有两岁的儿子李龙𣉙为太子。次年(李天感至宝二年)农历七月,李英宗去世,年仅三岁的李龙𣉙继位,是为李高宗。李英宗死前留有遗诏,由“苏宪诚辅导太子(李高宗)”,即意味着苏宪诚仍继续当权,直到1179年(李贞符四年)六月他去世为止。后世越南史家吴士连,就赞扬他的管治期间,李朝出现“上安下顺”的稳定局面。<p style="text-indent:2em;">李高宗在位(公元1176年至1210年)的中晚期,虽日渐长大而亲政,但却喜好狩猎、出游、兴建宫室,这些举措都涉及庞大开支,须强征百姓服役,使百姓痛苦万端。而朝廷上下都未能周虑政事,而揽权贪污、卖官鬻爵、搜刮民财之风却盛行,终引起大规模的乱事。1208年(李治平龙应四年),知乂安军事范猷造反,李朝命范秉彝率军讨伐。次年(1209年,李治平龙应五年)七月,范秉彝击败范猷,但范猷逃脱,并派人到京师升龙诬告范秉彝。李高宗便捉拿范秉彝,此举却引起秉彝部将郭卜不满,率兵入宫营救秉彝。李高宗得知兵变消息,立刻杀范秉彝,然后与太子李旵出逃。郭卜占据升龙,立李高宗子李忱为帝。太子李旵逃到海邑刘家村时,娶当地豪族陈李之女为妻,并得陈李儿子陈嗣庆等的协助,出兵护送李高宗回升龙,平息了郭卜的乱事。<p style="text-indent:2em;">李高宗回京后不久,于1210年(治平龙应六年)十月去世[14],太子李旵登基为帝,是为李惠宗,而他在海邑刘家村所娶的陈氏则为立为元妃,其兄陈嗣庆获封为“彰诚侯”。而当时的朝政,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是“纪纲渐废,民不知兵,盗贼之兴,不可禁遏”,地方上出现割据势力,较具实力的有段尚(据洪州)、阮嫩(据扶董乡)等等,因而李朝的统治基础渐见薄弱。1213年(李建嘉元年)二月,陈嗣庆听闻其妹元妃陈氏被李惠宗之母谭太后所虐待,便领兵入宫。谭太后想毒杀元妃陈氏,但惠宗皇帝却与陈氏出走,到陈嗣庆军中。结果,李惠宗竟立元妃为皇后,元妃之兄陈嗣庆为太尉辅政、陈承为内侍判首。陈嗣庆还得以调集军队、制造兵器、演习武艺,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实力。而李惠宗却于1217年(李建嘉七年)三月患病发狂,无法理政,权力便操于陈嗣庆之手。<p style="text-indent:2em;">'''陈氏代李'''<p style="text-indent:2em;">1223年(李建嘉十三年)年底,陈嗣庆去世。次年,李惠宗皇帝病况并无好转,而陈氏同族兄弟陈守度便担任“领殿前诸军扈卫禁庭”,成为控制李氏朝廷的权臣。1224年十月(李建嘉十四年、天彰有道元年),李惠宗退位,由年仅七岁的公主李佛金继位,是为李昭皇。李昭皇继位后,1225年(李天彰有道二年)农历十月,权臣陈守度安排了让其族兄弟陈承之子陈煚(年仅八岁),娶李昭皇为妻。当时,李昭皇之父上皇李旵,曾说“传位于女,以一阴而御群阳,众所不与,必致悔亡”,打算让李昭皇禅位给陈煚。陈煚父亲陈承曾有所犹疑,但陈守度认为必须趁此时机成熟,“上王以二郎(指陈煚)为嗣,乃天意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于是决定让陈煚接受帝位。十二月,陈煚接受李昭皇禅位,建立陈朝。== '''对外关系''' ==<p style="text-indent:2em;">'''与宋朝关系'''<p style="text-indent:2em;">越南的李朝时期,适值是中国的宋代。李朝自立国时起,便对宋朝实行两手策略,一方面向宋朝通好,请求册封,提高李氏王室的政治威望和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又连续侵犯宋朝南方边境,掠夺土地、人口及财物。<p style="text-indent:2em;">宋朝立国于960年。980年,越南的黎桓夺取丁朝政权,建立前黎朝,宋太宗皇帝以此为口实,于次年(981年)与黎氏发生战事,结果宋军战败。1010年(李顺天元年),李太祖代黎自立后不久,便即自称“安南静海军权留后”,遣使到宋,奉贡方物,以示通好。当时的宋真宗皇帝甚为鄙视李氏的夺权,认为“黎至忠(前黎朝卧朝帝黎龙铤)不义而得,公蕴尤而效之,益可恶也”,但宋真宗早已认识到“交州瘴疠”、“若兴兵攻取,死伤必多”的道理[2],不愿像宋太宗时出兵南征,所以亦承认李公蕴的统治地位,册封他为“特进、检校太傅、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交趾郡王”等等封衔。自此以后,李朝便多次遣使入宋,交往频繁。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李朝遣使入宋的年份有:1010年、1012年、1014年、1019年、1023年、1058年、1063年、1069年、1073年、1078年、1082年、1087年、1107年、1127年、1130年、1156年、1164年、1173年、1178年、1182年、1190年。<p style="text-indent:2em;">而李朝对中国宋朝边境的侵扰,始于李太祖时期。1014年(李顺天五年),越南的“獠户”张㜑看因被李朝治罪,逃到中国钦州。李朝便以追捕逃犯为由,寇掠钦州的如洪寨。宋真宗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责任。[19]1028年(李顺天十九年),李太祖“令子弟与女婿申承贵等,领众入本道,剽掠边民”,宋廷亦依旧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其后李朝对侵扰有增无已。1036年(李通瑞三年)农历十月,李太宗发兵侵宋朝思陵等州,并肆行掠夺破坏,“掠牛马、焚庐舍而还”。1059年(李彰圣嘉庆元年),李朝入寇宋朝钦州思禀管。1060年(李彰圣嘉庆二年),谅州牧申绍泰追捕逃亡兵士,追入宋境,掠夺宋方人员及牛马而回。但宋朝大体上仍采取忍让政策,1072年(李太宁元年),神宗更向当时新上台的李仁宗君臣示好,“以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州)等赐交州”。<p style="text-indent:2em;">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对越南李朝转采强硬态度。据宋人司马光记述:“熙宁中,朝廷遣沈起、刘彝相继知桂州,以图交趾。起、彝作战船,团结峒丁以为保甲,给阵图,使依此教战,诸峒骚然”,但宋人的举动,却被岭南人汉奸徐百祥泄露到越南李朝,并自愿提出“兵法:‘先人有夺人之心’,不若先举兵入寇,百祥请为内应”。于是李朝便于1075年(李太宁四年)发动侵宋战争,由大将李常杰领兵,攻破中国钦州、廉州、邕州等地。在邕州一役中,知州苏缄奋力抵抗,城破后自焚殉国。而李军则大行杀戮,在钦、廉、邕三州屠杀数十万人,并俘掳民众而回。宋方旋即作出反击。1076年(李太宁五年)三月,宋朝命郭逵、赵卨等领兵,并与越南邻近的占城、真腊等国联合出击。越将李常杰在如月江(在越南北宁省如月村,梂江下段)击破宋军,郭逵撤走。[11]其后郭逵部队夺回广源州 ,又于富良江(一说为梂江,一说为红河)大败越军,击杀越将洪真太子。李仁宗对此深感不安,便向宋方要求停战,愿意归还所掳掠人众。[22]宋廷亦将广源州(已改名为顺州)交还李朝[23],两国重归和好。<p style="text-indent:2em;">1127年(李天符庆寿元年),宋朝发生靖康之变,北方被金朝占领,宋室南渡,是为南宋。但越宋两国关系仍趋和好,一直延续至李朝后期。其中较重要的大事,是改定了越南的国名称谓。李朝自圣宗时(1054年─1072年在位)开始,使用国号“大越”。然而据越南学者陈仲金指出,到李英宗(1138年─1175年在位)时为止,中国宋朝仍封李朝君主为“交趾郡王”[20]到1164年(李政隆宝应二年),宋廷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越南亦开始被称为“安南国”。[5]除战事和封贡关系外,两国边境的商业贸易亦甚为频繁。李公蕴时曾向宋廷要求在钦州设博易场,让两国商人进行交易,但宋真宗鉴于李朝骚扰边防而作罢。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始在邕州开博易场。徽宗以后,宋廷因受北方敌国困扰,无暇南顾,使宋越两国商人活动更趋活跃。除邕州外,钦州、廉州,以及广西右江的南江栅亦成双方商易要地。贸易物品方面,越人以名香、犀角、金、银、盐、鱼、虾、蚌、沉香、珍珠、象牙等等,交易中国的绫锦、罗布、铜器、瓷器、“斗米尺布”、丝绸、纸笔、药材等等。随着宋李双方交往密切,华人移居到越南者亦众,使越南成为华侨活动的重要国家。但与此同时,两国间的人口贩卖活跃亦严重,宋朝广西地区有人口贩子,贩卖边民到李朝境人,每年达数百千人,被卖者为奴终身。[24]<p style="text-indent:2em;">'''与大理国关系'''<p style="text-indent:2em;">大理国是中国西南部的边境政权,与越南李朝为邻。越南地区早在中国晚唐时期,便屡受大理国前身南诏国蒙氏侵扰。[25]到李朝仍与大理国发生冲突。1012年(李顺天三年),有大理国(又称“鹤拓蛮”、“鹤柘蛮”。中国学者方国瑜称晚唐时期的南诏国已有此称谓,到大理国时仍用之)人到渭龙州(在越南宣光地区)进行贸易,李太祖派人擒获大理国民众及马匹万余而回。[4]次年农历十月(1013年,李顺天四年),渭龙州降附大理,李太祖亲征渭龙州,驱逐渭龙州首领何昃俊。[4]但此举引起大理国出兵征越。1014年(李顺天五年),大理将领杨长惠(一作杜长惠)、段敬至率兵二十万入侵越境,李太祖派兵讨伐,在平林州(又作“芳林”及“茅林”,在越南高平)的金华步一带,击破大理军队,斩首万余,俘获大量士卒及马匹。[1][4]李朝得胜后,遣使把战利品中的六十匹马,献给宋朝,以宣示战功,宋廷亦赐冠带、器币、马匹等物品回礼。[26]<p style="text-indent:2em;">李太宗时,盘踞广源州(在今越南谅山,当时属宋境)等地的酋豪侬智高,多年间先后在越、宋两国地区作乱。到1053年(李崇兴大宝五年),侬智高势力遭宋军重挫。其后,据越南典籍《大越史记全书》所载,侬智高于该年农历十月,派使到李朝乞师求助,李太宗“诏指挥使武珥将兵援之”。其后,侬智高再被宋军所败,逃入大理国,最终被大理人所杀,把首级献于宋朝。[4]<p style="text-indent:2em;">'''与占婆国关系'''<p style="text-indent:2em;">占婆(又称占城)位于现时越南中部及南部地区,是李朝南邻。早在李朝之前,越人已与占婆爆发多起战事,但与此同时,占婆国政府亦有遣使入越通好。[27]<p style="text-indent:2em;">李太祖即位之初,1011年(李顺天二年),占城向李朝赠送狮子,以示友好。然而双方在日后多次兵戎相见。1021年(李顺天十二年),太祖命儿子开天王李佛玛率兵南侵,进攻占婆布政寨地区,杀当地“布令”(官名)。1043年(李明道二年),占婆王阇耶僧诃跋摩二世(又作“刑卜施离值星霞弗”、“乍兜”、“乍斗”等)派水军(《大越史记全书》称为“占城风浪贼”[6])入侵李朝的沿海领土,李太宗皇帝又以占婆多年没有遣使通好为由,筹备南征,修造战船百余艘,于次年(1044年,李明道三年)亲自出征,于五蒲江南岸一带与占婆军队爆发战事,此役中越军得胜,占婆国王阵亡,军队战死者三万余人,被俘五千余,战象死者六十头。该年农历七月,越军进至占婆国都佛逝(又作“毗阇耶”),大肆掠夺王宫而回。此战亦导致占婆第八王朝终结。[27]李太宗率军回国后,占婆一度陷于内乱局面。新君主阇耶波罗密首罗跋摩一世(又作“雍尼”,占婆第九王朝首王)赶紧收拾秩序,占婆碑铭资料称他“偕诸将士,往平其乱”。[27]另一方面,占王试图修补对越关系。1047年(李天感圣武四年),占婆遣使到越,但李氏朝廷认为占王不恭顺,竟将占婆使节流放。 不过此王仍采和好态度,于1050年(李崇兴大宝二年)向李朝致送白象、1055年(李龙瑞太平二年)遣使入越祝贺李圣宗登基、1057年(李龙瑞太平四年。或作1059年,即李彰圣嘉庆元年)及1060年(李彰圣嘉庆二年)遣使入越致送礼品及访问。[27]<p style="text-indent:2em;">1061年,占婆王律陀罗跋摩三世(又作“施里律茶盘麻常杨溥”、“杨卜尸律陀般摩提婆”、“第矩”、“制矩”等)即位后,整顿军事,以图攻越。但在发动战事之前,仍对越作友好姿态,在1063年(李彰圣嘉庆五年)、1065年(李彰圣嘉庆七年)、1068年(李天贶宝象元年)遣使入越访问。[27]到1068年的年底,占婆终于出兵入侵李朝边境,李圣宗亦随即作出反应。1069年(李神武元年)二月,李朝发舟师南下,势如破竹,经日丽海口、尸唎皮奈(&Ccedil;ri Ban&ouml;y)等地,在须毛江大败占军,占王弃国都佛逝(又作“毗阇耶”)出逃,越军于是进占佛逝,终于在四月份,由大将李常杰擒获占王。[1]李圣宗更亲到占婆王宫大宴群臣,又遣使入宋,宣示胜利,到六月才撤军回国。越军占据佛逝期间,肆行破坏及劫掠。据《越史略》记载:“王(指李圣宗)命遍数佛誓城内外人家,凡二千五百六十余区,并焚之。”[1]占婆碑铭亦记载:“越兵侵占占婆,王神财富,皆为所得。占婆诸州祠寺、宫殿、村庄、马、象、牛、谷,咸为掠劫。”李朝又以释放占婆国王为条件,割取地里州(又作“地哩”)、麻令州及布政州等地(此三州地区在今越南广平省及广治省),而占婆国内则出现群雄割据的大乱局面。1071年,曾有占婆使节到越致送礼品,法国学者指出到底是否由律陀罗跋摩三世所派,已难确认。[27]<p style="text-indent:2em;">其后,据占婆碑铭记载,第十王朝的诃梨跋摩三世(1074年,李太宁三年即位)收拾残局,而前王律陀罗跋摩三世则投奔越南李朝。1075年(李太宁四年),李朝派李常杰进攻占婆,以图协助律陀罗跋摩三世复位,但被占军击退。同年,宋越两国爆发战事,宋朝于次年1076年(李太宁五年)初,遣使联络占婆、真腊(柬埔寨),一同出击李朝。占婆派兵七千,牵制李朝。然而最终,宋、占婆、真腊联军仍未对李朝构成致命威胁。到1077年(李英武昭胜二年),占婆再次遣使入越访问通好。[27]<p style="text-indent:2em;">1086年(李广祐二年),占婆遣使到越致送礼品,但越占两国并未真正和好。在该年,占婆遣使到宋朝,要求当越占两国使节同时入宋时,宋人不要安排在同一场合碰面,占使籍此要求表达对李朝的不满。1092年(李广祐八年),占婆又派使到宋,提出联合攻越,但宋神宗皇帝以李朝常向宋朝入贡通好为由,拒绝建议。而越南李仁宗亦于1094年(李会丰三年),遣使敦促占婆向越入贡通好。[11]占婆出于恐惧,便于1095年(李会丰四年)、1097年(李会丰六年)、 1098年(李会丰七年)、1099年(李会丰八年)及1102年(李龙符二年),向李朝频繁地致送礼品示好。[27]<p style="text-indent:2em;">1103年(李龙符三年)十月,越南演州地区的李觉发动叛乱,被大将李常杰所攻破,李觉逃入占婆,向占婆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二世(占婆第十王朝君主)提供李朝内部情报。占婆便出兵攻越,收复地里、麻令、布政等三州。次年(1104年,李龙符四年)二月,李朝派李常杰出征占婆,成功夺回地里等三州。[11]于是,占婆再次遣使入越示好,从此对越南遣使不绝。1117年(李会祥大庆八年)、1118年(李会祥大庆九年)、1120年(李天符睿武元年)、1124年(李天符睿武五年)、1126年(李天符睿武七年),占婆数度遣使入越,特别是1126年的一次,李仁宗皇帝更设宴招待占婆使节。[27]<p style="text-indent:2em;">李神宗时,李朝的另一邻国真腊(又作“占腊”、“吉蔑”)开始加紧对越进攻,占婆亦卷入其中。1132年(李天顺五年)七月,占婆与真腊联合,进攻李朝乂安州,李朝随即派太尉杨英珥击破两国联军。[12]其后,李英宗时,占婆因拒绝协助真腊攻越,真腊便于1145年(李大定六年),出兵攻占,进至佛逝城(一作“毗阇耶”)。[27]<p style="text-indent:2em;">不久,占婆王阇耶诃梨跋摩一世(占婆第十二王朝君主,又作“邹时兰巴”、“制皮啰笔”)即位,收复佛逝,但占婆王室又出现内讧,阇耶诃梨跋摩一世与妻兄般舍罗阇(Van&ccedil;araja,又作“雍明叠”、“雍明些叠”)相攻。般舍罗阇不利,向越南李朝求助,李朝册封般舍罗阇为占婆国王,并派李蒙与般舍罗阇率兵征占。此战在占婆碑铭亦有记载:“越(Yavana)王见阇耶诃梨跋摩雄武无敌,欲制阻之,命占婆人般舍罗阇为国王,予以越将多人,强兵十万余(越方史籍记载李朝派清化乂安五千余人出征)。阇耶诃梨跋摩率佛逝诸军击破之,死者不可胜计。”般舍罗阇和李蒙都在战中阵亡。此战发生时间,法国学者乔治·马司培罗(即马伯乐)说在1150年底或1151年初[27],《大越史记全书》则记载在1152年(李大定十三年),并谓在该年十月,李英宗迎娶占婆国王女儿。[13]<p style="text-indent:2em;">此后十余年间,占婆国虽继续派使到李朝致送礼品,但同时又有寇边活动,甚至连赴越使节也在途中劫掠越南人民。李朝终于在1167年(李政隆宝应五年),乘着占婆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又作“邹亚娜”)登位不久,派大臣苏宪诚领兵讨伐,占婆新王惧怕对越战事,向越人致送珍珠方物,越方乃罢兵而回。[27]自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以后,占婆集中力量对真腊国开战,而对李朝则时而修好,时而入寇。1170年(李政隆宝应八年),占婆遣使到越访问。1177年(李贞符二年),占婆入寇越南乂安。1184年(李贞符九年),占婆遣使访问。1198年(李天资嘉瑞十三年),占婆王苏利耶跋摩(又作“布池”)遣使到李朝,要求册封,李朝于次年(1199年,李天资嘉瑞十四年),封之为王。[13][14][27]<p style="text-indent:2em;">1203年(李天嘉宝祐二年),占婆王叔父陀那婆底(Dhanapati Grama,又作“布田”、“布由”)勾结真腊,进攻国王苏利耶跋摩,国王不敌,便带着剩余兵船二百余艘,逃到越南的几罗海口(又作“机罗海口”),要求越人支持。越方乂安地区官员杜清、范延等上奏朝廷,李朝派大臣谭以蒙、杜安等处理事件。但谭以蒙、杜安忧虑占婆王有诈,不愿提供协助而回。杜清、范延为求自保,谋攻占婆王,但阴谋泄露,占婆王攻杀杜清、范延,以及乂安兵众二百余人,然后逃入海,不知所终。于是占婆沦为真腊属地(时间为1203年至1220年),真腊委任陀那婆底管理占婆地区。[1][27]李惠宗时,真腊在1216年(李建嘉七年)及1218年(李建嘉九年)两度入侵越南乂安州,占婆人亦协助真腊作战,但均被乂安长官李不染所击退。[15]<p style="text-indent:2em;">'''与真腊国关系'''<p style="text-indent:2em;">真腊(又作“占腊”、“吉蔑”)位于中南半岛,即后来的柬埔寨。在越南李朝,真腊处于吴哥王朝,领土包括现今越南南部、老挝南部和泰国部份领土[28],与李朝政府亦有交往。据《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1014年初,李朝对大理国作战胜利,自该年起真腊便多次遣使赴越致送礼品,一直持续到李朝后期。真腊遣使的年份是:1014年、1020年、1025年、1026年、1033年、1039年、1056年、1118年、1120年、1123年、1135年、1191年。然而真腊与李朝亦多次爆发冲突。据《宋史》所载,在宋仁宗的嘉祐六年(1062年,李彰圣嘉庆四年),广南西路官员向宋廷报告:“占腊素不习兵,与交阯(即越南李朝)邻,常苦侵轶”[29],指出该国常受李朝侵扰。到李仁宗时,1076年(李太宁五年),宋越两国交战期间,真腊与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两国都参加了宋朝阵营,一同攻越。[11]这是真腊与越南李朝双方较早的争端。<p style="text-indent:2em;">及后,真腊数度派兵攻越,而攻击地点主要在乂安一带。1128年(李天顺元年)正月,李神宗继位后不久,真腊出兵二万余人,进攻乂安州的波头步地区,随即被李朝将领李公平所败,俘获真腊军队的主将及士卒。[12]同年八月,真腊派战船七百余艘,进攻乂安州杜家乡地区,又被李朝军队击破。该年年底,真腊国致函李朝政府,要求遣使访问该国,但李朝政府未有理会。[12]1132年(李天顺五年)八月,真腊与占城联合,侵扰乂安,却被李朝太尉杨英珥所击败。[12]同年九月,乂安州官府成功擒捕三名时常掳拐乂安人民并转卖真腊的占婆人士,将之押送至李朝朝廷。[12]1137年(李天彰宝嗣五年)年初,真腊入侵,李朝派太尉李公平将其击退。[12]<p style="text-indent:2em;">到李朝后期,真腊仍有攻越活动。李英宗时,1150年(李大定十一年)九月,真腊派军入寇乂安,到雾湿山因暑湿为害,大量士兵病死,便不战而退。[13]李惠宗时,国内时有内乱,真腊与占婆乘机攻越(占婆于1203年至1220年期间为真腊属地)[27]1216年(李建嘉七年),真腊与占婆攻乂安州,被乂安长官李不染所击退。两年后1218年(李建嘉九年),真腊再与占婆进攻乂安,但再度被李不染所击败。[15]<p style="text-indent:2em;">'''与哀牢关系'''<p style="text-indent:2em;">越南的另一邻近民族哀牢,亦为李朝的攻掠对像。早在丁、黎时期,便对原属哀牢之地的“莒隆贼”进行讨伐。到李朝时,1011年(李顺天二年)农历二月,李太祖亲征莒隆,并在战争中“焚其部落,擒其魁首而还,贼遂灭”[4]。到1048年(李天感圣武五年)九月,李太宗又命派军侵寇哀牢人,“获其人蓄而还”。<p style="text-indent:2em;">'''与其他国家关系'''<p style="text-indent:2em;">沱江流域居住着一个独立的部落。越南称其为牛吼蛮(泰人)。据黄仲政《兴化风土记》记载:“牛吼言 、文字与哀牢同,今(公元1066年)入版图,兴化安州是其地也。”。川圹多受攻击,牛吼地区人民,并不甘心受越南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他们多次“不修职贡”。李、陈两朝的皇帝曾数次御驾亲征(李朝至陈朝发兵十三次)。公元1119年,李仁宗“擒其洞长魏滂等数百而还”。以干栏式建筑断定国界。== '''制度''' ==<p style="text-indent:2em;">'''朝廷架构'''<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在开国之际,李太祖就着手建构自己的朝廷组织。为了巩固李氏家族的统治地位,李太祖便对王室成员分封各种称衔及爵位,立母亲为太后,立后六人,长子立为太子,其余众子及皇兄封为“侯”或“王”。<p style="text-indent:2em;">李太祖又制定官员职级,较重要的职官包括相公、枢密使、太保、太傅、左金吾、左武卫、右武卫等职。在众多文武大臣当中,官分九品,各有职责,从而巩固和加强了中央机构。[17]<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初创时期,宰相被称为“相公”。李朝另一重要辅政官员为太尉,史载李太祖称帝时,任命兄长武威王的儿子李征显为太尉。太宗继位之时,便任阮光利为太尉。在1048年(天感圣武五年),太宗命令太尉郭盛谥讨伐侬智高。中国台湾省学者耿慧玲归纳指出,太尉就是宰相,职权是“内赞机务,外总戎机,无事则居中辅政,有事则衔命出征”,李朝前期的大将李常杰就曾担任太尉,中期的辅政重臣苏宪诚、晚期以武力夺权的陈嗣庆亦担任该职。[17]<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亦仿照中国式制度,授任“中书门下”以作朝廷宰辅职称。如大将李常杰曾被授以“同中书门下”之衔。同时由于太尉在李朝的地位尊崇,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有限。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为“平章军国重事”,相当于宰相,但无实权,不常授,为朝廷重臣的加官、追赠。苏宪诚也被授予“入内、检校太傅、平章军国重事、王爵”。李朝的加官、追赠还有“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职衔。[17]<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政府尚有多个辅弼官员。有左参知政事、右参知政事,李神宗时为参知政事;中书省作为朝廷办公的中枢,长官为中书侍郎。太宗时期,任命廖嘉真为中书侍郎。枢密使于太祖时期始设,太宗时期,分设左枢密和右枢密,神宗时复为枢密使。又仿照宋制,设有“文明殿大学士”以备君主顾问。[17]李朝政制还有一特色,就是会重用中官(阉人),如李常杰、刘庆谭等人,都是经过“清身”(净身)的太尉,由此可见李朝的中官具有特殊地位。[17]<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中期开始,官职制度逐渐在继承中国唐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皇帝近侍官的首领被称为“内侍判首”,李朝后期权臣陈承曾经担任过内侍判首。到了陈氏代李时,冯佐周也担任过内侍判首。皇帝身边的高级近侍还有上品奉御一职:李朝末年夺取政权的陈守度曾经担任过此职,掌握朝政。<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制度,宗室子弟封王、列侯,功臣封列侯、关内侯。太祖立国,封功臣陶甘沐为义信侯,尚国公。惠宗初年,权臣苏忠嗣为“招讨大使关内侯”。之后的权臣陈嗣庆也获得侯爵,谥号彰诚。另外,李朝设有越式的“明字”爵位,授予朝廷重臣。李朝高宗时,曾经授予陈李(后来陈朝追谥为“元祖”)“明字”称号。[17]<p style="text-indent:2em;">'''疆域建置'''<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时期的疆域相比于丁朝及前黎朝,疆域有所增广,这是基于它“多次对邻国发动侵略”,故得以“扩大领土”。[17]但其地方建置亦常有变更,大体而言,就如法国学者马思伯乐(又译作马司勃罗、马伯乐)所说:“李氏一代二百年间疆域名称之沿革,颇多混淆”[30]。<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初年,李太祖将丁朝和前黎朝时期的十道,改为二十四路。[4]关于这次改制的原因,是由于十道制度,令地方将领既握有重兵,兼管区域政事,权力过大。因此将全国拆分为二十四路,路的长官称“知府”,由文官出任。路下设州、府、乡、社(社为最基层,设社官掌理户籍)等各级行政单位。 李太宗改知府为州牧,军政权力操于州牧手中。李太宗立下规定,每年与各级官员举行一次盟誓,向李氏宣誓以表效忠。李朝历代君主还会分封各子为王,到国内要地镇守。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设州、寨,驩州及爱州特设寨,实行军事统治,以应付南邻占婆。[17]少数民族地区为本地酋长世袭之地,在李朝早期,大者名州牧,小者名首领,后来因地域逐渐分割,酋长势力渐弱,朝廷派知州一人,酋长直接隶属,而这类的州到12世纪(李朝中期)已称“镇”。[30]<p style="text-indent:2em;">关于二十四路的全部地名,现已不详,正如越南学者陶维英所说:“我国(指越南)正史所开列的名录,如我们所知,只记载了二十四路中的十二路。”这后世所仅知的十二路,包括:天长路(南定省东部);国威路(为底江流域的山西地区);海东路(即广安地区)、建昌路(太平省一部份)、快路(即兴安地区)、黄江路(即南定省西部)、龙兴路(太平省一部份)、北江路(即北宁、北江地区)、长安路(即宁平地区)、洪路(即海阳地区)、清化路(即清化省地区)、演州路(为乂安省北部地区)。[31]<p style="text-indent:2em;">其后李朝领土有所增加。例如在1037年(李通瑞四年),李太示征服临西道。1069年(李天贶宝象二年),李朝攻取占婆国(又作占城国)的布政、地哩(一作地里)、麻令三州(在广平省及广治省一带),并于1074年(李太宁三年)改地哩为临平、麻令为明灵。[31]1072年(李太宁元年),宋朝向李朝赠予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州)一地[20],不久宋越两方虽曾爆发战事,广源一度被宋军夺回,但战后宋廷仍将之交还李朝。[23]<p style="text-indent:2em;">到12世纪,中国南宋学者周去非于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编著《岭外代答》,书中概括地记录了当时的李朝疆土范围及建置情况:“ 置四府十三州三寨。府曰都护、大通、清化、富良;州曰永安、永泰、万春、丰道、太平、清化、乂安、遮风、茶卢、安丰、苏州、茂州、谅州;寨曰和宁、大盘、新安。大抵清化、遮风、乂安、永安皆遵海,而永安与钦州为境,茶卢与占城为境,苏州、茂州皆与邕管为境。[32]”<p style="text-indent:2em;">在20世纪,法国学者马思伯乐(又译作马司勃罗、马伯乐)、越南学者陶维英、中国学者杨武泉等等,先后在《岭外代答》内容上,对李朝辖地情况作了考订及增补。现将之开列如下表【图表根据《岭外代答校注》(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60─61页)、《李陈胡三氏时安南国之政治地理》(收录于《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四编》,马思伯乐着,冯承钧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14─119页)、《越南历代疆域》(陶维英著,钟民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52─157页)等资料及论著制成。 <p style="text-indent:2em;">'''提倡佛教'''<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大力提倡佛教,使之成为国教,大建庙宇,并让僧侣参政,因此佛教在李朝得到长足的发展。<p style="text-indent:2em;">早在李太祖时便重视佛教。他本人曾为僧侣,师事万行,并得他的协助而夺取政权。此后,僧侣阶层便在李朝政府里取得特殊地位,僧万行便获李太祖封为“国师”,备受尊崇,其后君主亦模仿太祖的做法,甚至给与僧侣封邑。到李高宗时,曾下诏招募沙汰僧人,到朝中参与改革政治,出谋献策。<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政府又为推动佛教而投入大笔开支。在全国各地,政府大兴土木,兴建庙宇、寺塔,保留到后世的有一柱寺、镇国寺、章山寺、佛积寺、天福寺、永庆寺等等。为了得到《大藏经》等佛教经典,李朝多次派使到中国宋朝求取。又在每年春、秋二季举行大法会、花灯佛会,及设置法事道场,均为佛教的典礼活动。[17]<p style="text-indent:2em;">'''文教及科举'''<p style="text-indent:2em;">与李朝同期的中国宋代,尊崇儒学,理学兴盛。李朝政府实施的文教政策,亦受中国学风影响。1070年(神武二年),李圣宗修建文庙及立下规定祭祀孔子、周公等,此举具有划时代意义,史家陈重金(即陈仲金)称越南“有奉祀孔子及诸先贤的文庙,始于此时”。<p style="text-indent:2em;">继崇儒政策推出后,李朝政府进一步实行中国式科举制度,取士任官。1075年(太宁四年),朝廷举行“明经博学及试儒学”三场,中选者黎文盛随即获朝廷起用,“进侍帝学”(即教导皇帝学习),成为幼主李仁宗的老师,这是越南实行科举制之始。1076年(英武昭胜元年),朝廷设国子监,选文职官员识字者入内习文。1077年(英武昭胜二年),考核官员,所考内容为书、算、刑律。1086年(广祐二年),设立翰林院,选拔全国有文才者,进翰林任职。1195年(天资嘉瑞十年),李高宗举行“三教”(儒、道、释)考试。除了在国都升龙开试,在地方上亦设“乡试”,以两级制的方式,分级取士。这一系列措施,对越南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奠下基础。<p style="text-indent:2em;">据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的统计,李朝开科取士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李仁宗(1072年-1127年在位)、李英宗(1138年-1175年在位)及李高宗(1176年-1210年在位)三位君主统治时期。当中李仁宗开科一次,取士名额十人;李英宗开科一次,取士名额未详;李高宗开科亦一次,取士名额二十人。此外,郭振铎、张笑梅又认为,李朝科举,与私有土地制及地主阶级兴起有关。因私有土地制在全国蔓延,李朝为配合此一客观事实,对科举出身者封赐土地,从而鼓励私有土地,有助经济建设,增加国家收入。[33]<p style="text-indent:2em;">'''货币'''<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从太祖皇帝时起,随着政权逐渐稳固,社会秩序恢复,便开始铸造货币。但因李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轻视了货币的作用,民间交换多是以物易物,加上李朝政府广建佛寺,铜料多用于塑造佛像,因而少李朝货币的铸造量也较少。[17]<p style="text-indent:2em;">李朝历代君主的铸币概况,有如下表【本表依据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越南历史货币》16─21页以及116─120页制成】。== '''王室遗族''' ==<p style="text-indent:2em;">陈氏代李后,便对李氏王室肆行杀戮。1226年(陈建中二年)农历八月,当时的主政者陈守度讽喻李上皇,让他自尽。[34]1232年(陈天应政平元年)六月,陈朝以先世有一位陈李,故此必须避讳为由,改“李”为“阮”,目的是“绝民之望李氏”。同年冬,陈守度因见李氏族人对于李上皇之死,心怀不满,于是用计坑埋李氏族人。[34]<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朝中期,曾有李氏族人获朝廷起用。在1318年(陈大庆五年)八月,陈朝发兵攻打占婆,当中一位将领是“李家族将”孝肃侯李必见,在该役中他战死沙场。[35]越南史籍《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亦指出,这位李必见正是“李氏遗族”。<p style="text-indent:2em;">此外,在李朝灭亡之际,宗室李阳焜、李龙祥等人,逃到了朝鲜半岛的高丽国,并在该国一直生活下来。其子孙为韩国的旌善李氏和花山李氏。他们的宗亲会代表团曾于1995年访问越南。
1,2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