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一箭三命

增加 7,749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证严法师说故事之一箭三命.jpg|thumb|350px|right|[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fa753ad77dab45019a1491ea20d987dd 原图链接][http://blog.si…”
[[File:证严法师说故事之一箭三命.jpg|thumb|350px|right|[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fa753ad77dab45019a1491ea20d987dd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344c67a0102yplr.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证严法师说故事之一箭三命''',有一位孝顺的年轻人,名叫睒,他笃信佛教,希望可以到山林中好好修行,所以也将父母一起带去隐居,过著与世无争的日子。有一天,正当他在河边取水时,却被国王的箭射中,他大叫:是谁一箭射死三条人命?国王很惭愧,才知道原来睒的父母亲眼睛双盲,生活起居必须仰赖睒,所以如果他死了,他的老父母也会因为失去照顾而往生,国王不忍心,就答应睒,会好好照顾他的父母,因此带著士兵前往山中小屋,向睒的父母说明这个消息。

== 原文 ==
  
学佛只是一直想着要去研究很多很深,但是多而不专。只是想要追求,想要得到,这样「道必难会」,难得真真正正体悟道理的精粹,所以佛陀跟我们说我们要好好专心,最重要的是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们的心一定选择一个法门,我们要好好守住,一心深入,这样道就很大,只要我们真正能体会道理。古人有句话说“一理通,万理彻”,一样道理你如果能够通,任何道理我们都能了解,所以佛陀时时教诫我们守志奉道,这个志要在哪里呢?志就是我们要专心立志,我们的志愿,我们的心愿,我们必定要透彻这个方向,所以佛陀有一段时间向他的弟子谈起一段过去生中的故事。

一位年轻人叫做睒,他对人世间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都看得很透彻,他有一对父母,年老了,失明了,他认为真正的孝,给父母的不是物质,是真道理,所以他想要到深山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希望父母也能同行,他们就这样迁入深山,过着十分安详平和的日子。

有一天,他把水果青菜都准备好,要到河边取水,天地宽广,河水源源不断,树上的小鸟,境界确实很美。当他提水正要站起来时,一支箭朝他射过来,他就大声的叫是什么人,一箭杀害三个人的生命?原来是国王出来打猎,看到一只麋鹿,哪里知道睒刚好趴在水边。

睒说我必死无疑,我的双亲也活不了来,国王就对他说我会帮你疗伤救命,我会关心你的父母,国王沿着路走,不远处有这间房子。外面是不是有人来?我是国王,难得国王来到我们的草篷,我儿子采了一些水果回来,你们吃吃水果来止渴,我儿子去取水,一下子就回来了。国王看到这对老人开口闭口我的儿子,再想到睒受重伤时那分孝思,愈是锥心之痛,就向这对父母说,你的儿子不小心被我的箭射中,父母非常震惊,拜托国王将我牵到我儿子身边。

国王就扶着这对父母到河边去,父亲把儿子的头捧到他的腿上,母亲把儿子的脚捧到她的脚上,两个老人一人一只手放在伤口上,摸到这支箭,向上天叫唤,天神,我的儿子一向是信奉三尊,一生中都是用爱、用慈、用孝,他怎么会遇到这种不幸呢?如果能体谅我的儿子这片心是真诚的,请你们让他复活吧!震动了天地,天神用药为他疗伤,不多久,睒复活了。国王很震撼,下令全国的人要奉三尊、守十戒,要学睒的孝行。

我们听听这个故事,我们也应该可以了解,什么是佛道,道理有多少,我们如果博闻爱道,只是想说我要听很多很多的道,道理每一样我都喜爱,只是听,只是追求,我们若不身体力行也没有用,这就是佛陀说的,大家知道吗?那位睒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佛过去生中一段的过程,在当时修行就是以慈行孝,所遵守的是慈和孝,慈爱天地万物,孝养父母,能体会人生一切无常,一切都是虚幻,唯有真道的谛理,就是真理,才是真正人生所应追求的,所以他孝顺父母,不是自己去修行而已,他也把父母带在身边,他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我们要把志守护住,真的道理我们要身体力行,将我们的发愿,这念志愿要坚持,所说的教法我们要身体力行,叫做奉道。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么安逸的境界,我们要好好把握,把握住这么安逸清净的境界,我们要守志奉道,心念一点点都不能偏差,所以大家要多用心。<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renwu/194416.html 证严法师说故事之一箭三命]</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27,003
次編輯